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人,1896年1月9日出生。
茅以升自幼立下造大桥的志向,因家乡端午节在秦淮河上举办龙舟赛,人流拥挤而导致一座桥梁坍塌,造成几十人伤亡的悲剧而形成的,茅以升的几个儿童时代的小伙伴,也在这起事故中丧生。茅以升幼小的心灵在悲痛和震惊中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坚固的钢铁大桥,让千百万人平安过河。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茅以升在该校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明确了修铁路、造大桥,建设交通命脉的重要性,更坚定了他少年立志造大桥的决心。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四年学期中学习刻苦勤奋,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他在毕业时,以专业分和总分均获全校第一的优秀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学美国研究生。
1916年9月,茅以升怀揣着“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美好愿望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康奈尔大学注册主任看到的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证,便提出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注册入学。结果,茅以升的考试成绩十分优秀,而让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后来,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一律免试入学。
1917年后,茅以升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框架结构的次应力》,其科研理论程度甚深,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茅以升的科学理论新观点被誉为“茅氏定律”,是桥梁科学技术中的创新观念和举措而轰动学术界。为此,茅以升获加理基工学院首个工学博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授予的“斐谛士”金质奖章。
1920年,茅以升回国。先后任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平大学教授、校长等职。在桥梁建设工程教学中,茅以升致力于教育创新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得到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浙赣铁路局长杜镇远等人的邀请,毅然辞别天津北洋大学,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上任,担任钱塘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4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钱塘江桥工程处,茅以升任处长,开始对钱塘江大桥进行总体设计。地质勘测表明:钱塘江的水文条件十分险恶,上游山洪暴发时,水流湍急、来势凶猛;下游入海口潮汐涌动时,浪涛拍岸、惊险无比。江底流沙深厚,但又变迁莫测。因此,学术界许多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造大桥。面对着钱塘江建造大桥的重重困难,茅以升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他在施工实践中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施工新方法,逐步解决了建设施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7年爆發的“七·七”日寇侵华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钱塘江大桥处于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战略地位。茅以升以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大力组织“赶时间、抢速度,为抗战尽力”的爱国活动。他每天在工地上现场研究施工方案,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终于在当年的9月26日使钱塘江大桥通过了第一列火车。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国家危难的关头提前建成,为支援上海抗日保卫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后,在战略转移中,从沪杭一线撤出铁路机车300多台,客货车2000多辆,各类机械设备等物资千百万吨,均顺利通过钱塘江大桥,撤往后方。
由于抗战局势日益恶化,为阻止日寇侵略军南下,南京民国政府的军方派来爆破队准备炸桥。茅以升对于战局已有充分估计,需要炸桥切断日蔻进攻并不感到意外。他在施工中,已事先在14号桥墩预留了埋设炸药的暗洞。像这样在建造大桥施工中,预留炸桥暗洞的事例,在世界建桥历史上绝无仅有。他同爆破人员反复商量,先将炸药安放在14号桥墩,等到最后关头才接上引线点火起爆。这样就将炸桥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不仅抢运出许多货物,而且使成千上万的难民,顺利通过大桥南撤。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含泪亲自参加了炸毁钱塘江大桥的实施。是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但这时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下尚有许多难民等待上桥过江。茅以升一直等待到下午5点钟,让大多数难民过江撤退后,已经看到日军先头部队“膏药旗”和隐约人影。茅以升才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般的疼痛,下令起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硝烟直冲云霄,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顿时被炸毁,五孔钢梁炸断后折落江水中。
历经近千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在辛苦建成后通车的第89天,自行炸毁并瘫痪在日寇侵略军的烽火中。茅以升痛心疾首地彻夜难眠,在钱塘江南岸,他透过苍茫的暮色,久久地凝望着残破的钱塘江大桥,满腔悲愤地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满怀信心地亲自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程,从而实现了钱塘江大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夙愿。
当年的侵华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钱塘江大桥被炸毁的硝烟弥漫中,拍下当时大桥倾圮的现场照片。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他怀着对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忏悔,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亲手交给茅以升先生手中,作为永久的纪念。
如今,钱塘江大桥北岸月轮山脚的桥堍、屹立着一尊庄严肃穆的铜像——茅以升先生站立的塑像,高2.5米,引人注目。人们从他那神采奕奕的高山般刚毅形象和大江般睿智神态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迸发出强烈的报国精神。
茅以升自幼立下造大桥的志向,因家乡端午节在秦淮河上举办龙舟赛,人流拥挤而导致一座桥梁坍塌,造成几十人伤亡的悲剧而形成的,茅以升的几个儿童时代的小伙伴,也在这起事故中丧生。茅以升幼小的心灵在悲痛和震惊中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坚固的钢铁大桥,让千百万人平安过河。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茅以升在该校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明确了修铁路、造大桥,建设交通命脉的重要性,更坚定了他少年立志造大桥的决心。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四年学期中学习刻苦勤奋,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他在毕业时,以专业分和总分均获全校第一的优秀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学美国研究生。
1916年9月,茅以升怀揣着“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美好愿望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康奈尔大学注册主任看到的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证,便提出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注册入学。结果,茅以升的考试成绩十分优秀,而让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后来,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一律免试入学。
1917年后,茅以升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框架结构的次应力》,其科研理论程度甚深,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茅以升的科学理论新观点被誉为“茅氏定律”,是桥梁科学技术中的创新观念和举措而轰动学术界。为此,茅以升获加理基工学院首个工学博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授予的“斐谛士”金质奖章。
1920年,茅以升回国。先后任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平大学教授、校长等职。在桥梁建设工程教学中,茅以升致力于教育创新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得到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浙赣铁路局长杜镇远等人的邀请,毅然辞别天津北洋大学,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上任,担任钱塘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4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钱塘江桥工程处,茅以升任处长,开始对钱塘江大桥进行总体设计。地质勘测表明:钱塘江的水文条件十分险恶,上游山洪暴发时,水流湍急、来势凶猛;下游入海口潮汐涌动时,浪涛拍岸、惊险无比。江底流沙深厚,但又变迁莫测。因此,学术界许多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造大桥。面对着钱塘江建造大桥的重重困难,茅以升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他在施工实践中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施工新方法,逐步解决了建设施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7年爆發的“七·七”日寇侵华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钱塘江大桥处于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战略地位。茅以升以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大力组织“赶时间、抢速度,为抗战尽力”的爱国活动。他每天在工地上现场研究施工方案,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终于在当年的9月26日使钱塘江大桥通过了第一列火车。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国家危难的关头提前建成,为支援上海抗日保卫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后,在战略转移中,从沪杭一线撤出铁路机车300多台,客货车2000多辆,各类机械设备等物资千百万吨,均顺利通过钱塘江大桥,撤往后方。
由于抗战局势日益恶化,为阻止日寇侵略军南下,南京民国政府的军方派来爆破队准备炸桥。茅以升对于战局已有充分估计,需要炸桥切断日蔻进攻并不感到意外。他在施工中,已事先在14号桥墩预留了埋设炸药的暗洞。像这样在建造大桥施工中,预留炸桥暗洞的事例,在世界建桥历史上绝无仅有。他同爆破人员反复商量,先将炸药安放在14号桥墩,等到最后关头才接上引线点火起爆。这样就将炸桥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不仅抢运出许多货物,而且使成千上万的难民,顺利通过大桥南撤。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含泪亲自参加了炸毁钱塘江大桥的实施。是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但这时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下尚有许多难民等待上桥过江。茅以升一直等待到下午5点钟,让大多数难民过江撤退后,已经看到日军先头部队“膏药旗”和隐约人影。茅以升才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般的疼痛,下令起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硝烟直冲云霄,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顿时被炸毁,五孔钢梁炸断后折落江水中。
历经近千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在辛苦建成后通车的第89天,自行炸毁并瘫痪在日寇侵略军的烽火中。茅以升痛心疾首地彻夜难眠,在钱塘江南岸,他透过苍茫的暮色,久久地凝望着残破的钱塘江大桥,满腔悲愤地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满怀信心地亲自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程,从而实现了钱塘江大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夙愿。
当年的侵华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钱塘江大桥被炸毁的硝烟弥漫中,拍下当时大桥倾圮的现场照片。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他怀着对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忏悔,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亲手交给茅以升先生手中,作为永久的纪念。
如今,钱塘江大桥北岸月轮山脚的桥堍、屹立着一尊庄严肃穆的铜像——茅以升先生站立的塑像,高2.5米,引人注目。人们从他那神采奕奕的高山般刚毅形象和大江般睿智神态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迸发出强烈的报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