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关系催生了裂变传播模式,数据新闻的社交化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分享为特征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对数据新闻进行科学的设计创新,成为新闻传播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中通过对数据新闻的视觉认同和心理共鸣的分析,探讨用户参与和再传播的逻辑,以更好地促进数据新闻的传播和利用。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新闻;视觉认同;心理共鸣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71
1.用户视角下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数据新闻,也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与数据相结合的新方式,以开放的数据、严谨的叙事逻辑、丰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为特点。互联网数据的急速增长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影响着包括传媒在内的所有产业,世界各地的媒体组织均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去涉猎大数据业务。对海量数据的搜集、清洗、挖掘和可视化叙事,成为大数据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专业媒体所生产的数据可视化产品经受众的参与及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再传播,不但可以增强用户黏性,扩充用户数量,更可将这些用户向主媒体平台引流,使其成为长期的、稳定的用户。
2.视觉认同:可视化新闻用户传播的外部助推
2.1视觉愉悦培养信息审美
全球化的语境下,当前社会正在经历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可视化数据新闻通过对图形、颜色、动静等元素的灵活选择,相较单一的传统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在内容上,数据新闻通过数据挖掘与深度解读展现了新闻内容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思维上通过可视化叙事帮助读者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可视化方面则通过视觉要素优化带给受众简洁高效的阅读体验。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受众的审美情趣,传统印刷时代的深度美学日渐被时尚美学所代替。人们对新闻可视化产生了新的审美印象:形象直观的呈现、个性时尚的风格追求丰富多样的交互设计。
美国学者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在根本上建构新的观念结构,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审美之维”强调利用美育实现人的解放,可视化作品也担负着通过作品和内容输出来带动“美育”进程的责任,通过数据新闻对于内容传播的不断改善、升级,来提升受众的审美情趣。
2.2图像时代的选择性“悦读”
随着媒介技术更新迭代,内容承载方式多样,传播渠道丰富多元,尤其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碎片化“跃读”成为大众浏览新闻的主要方式。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用户逐渐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面对当下受众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需求,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设计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受众的认知负荷、简化视觉元素,以减少读者在认知层面需要处理的信息,降低读者的理解负担。如《新京报》微信平台数据新闻栏目《图个明白》就充分匹配了栏目风格与其受众群的阅读需要,该栏目遵循“一图到底”的呈现模式,作品全篇以一张长图的形式展现其内容信息,简约而不失美感,顺应了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网易《数读》栏目则根据内容需要随时加以图表解释和内容延伸,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其同样强调制图的简约精美,减少过多繁杂设计,在畅快“悦读”的同时重视视觉减压。
2.3交互呈现提升用户体验
可视化作品的交互性呈现基于计算机交互技术、大数据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程序将数据与多种媒介形式结合,激发了读者探索数据的欲望,搭建起用户与作品之间的沟通机制。用户可通过鼠标的点击、拖拽等指令来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完成人机交互。如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作品《从零到世界第一:中国地铁50年》就采用了包括交互统计图、交互地图在内的多种交互设计形式,作品用交互地图与柱状统计图展示了我国各中心城市的客流状况,读者可运用鼠标滚轮控制地图大小,通过将鼠标放在图中的城市图点来查看该城市的客流状况。同时,读者还可在地图上框选城市,右侧便会以条形图的形式展现所框选城市客流量大小的比较。此外,该图右上角还设置了区域缩放、矩形选择、框选等工具选项,给予读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直观操作。
通过交互呈现与用户进行新闻互动,数据新闻使用户的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交互设计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促进了用户对数据新闻的参与和再传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交互的趣味性提升了受众对新闻主体参与的主动程度,例如调查类、游戏类的数据新闻给受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是传统文字新闻报道所不能给予的。二是能让读者快速获取到目标信息,避免迷失在信息洪流中,例如一些数据新闻中包含查询和个性化计算服务。三是通过交互设计调动受众主动参与数据新闻的数据“众包”生产,实现受众与新闻专题之间的对话。
3.心理共鸣:可视化新闻用户传播的内在驱动
3.1选题倾向触发受众共情
媒体的议题设置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现实认知。理论表明,选好新闻议题、凸显议题价值尤为重要。传统新闻报道讲究热点议程设置,数据新闻尤其是移动端数据新闻因其时效性、实时分享更是如此。通过分析发现,数据新闻作品的选题类别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受众的参与和再传播行为。以网易《数读》微博账号为例,通过对其推文的选题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社会、民生和医疗健康等话题由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近度高,因而有着很高的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度,而时政、经济、国际等选题的可视化作品关注度较低。转赞评较高的有三类:一是与社会热点及用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如推文《全民鸡娃战,中国家长到底有多焦虑》等这些选题都聚焦于公众日常感兴趣的话题,与其切身利益相关。二是疾病健康、医疗卫生类话题,如《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达40%》《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3.3亿人中招》,疾病科普辅以官方数据来源的统计图表,得到较多用户的参与和传播。三是城市、地域特色类选题,如《对社畜最友好的城市,我们找到了》《中国大学宿舍图鉴,北方又输了》等通过动漫等有趣的呈现形式对不同城市、地区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受到读者的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接地气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公众关注。与新闻热点同频共振,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选题更容易引发读者共情。
3.2可视化叙事促进价值认同
在当前的数据新闻产品形态中,可视化呈现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据新闻叙事的共同点都强调图像元素和可视化过程。在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中,文字是承载新闻信息的主体,图片和数据仅是文字的“配角”,为文字叙事做辅助。而在数据新闻叙事中,数据是主要的叙事语言,可视化就是将数据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用户。
可视化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叙事方式,弥补了传统宏观叙事的不足,在解读新闻事实、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上更直截了当。数据新闻报道大都以图像化叙事为主,部分伴有交互型叙事,直观清晰,新闻阅读立体感大大增强。从本质上看,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不仅是追求“酷炫”效果的呈现,而是一种诉诸视觉语言来呈现数据含义的途径。可视化不仅仅是一種工具,更像是一种呈现、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受众认识和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3.3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用户再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视角出发,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对受众需求的满足,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该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体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定的需求,从而获得某种满足。用户对数据新闻不同程度的参与社交传播背后,同样蕴含着用户对该数据新闻的特定需求。
一是对数据的脉络化呈现需求。基于个体需求的数据的脉络梳理、数据解读和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是用户在数据洪流中的迫切需要,由此提升自己的媒介体验。二是对数据的深层次解读需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不仅需要某个用户个体的数据,更需要整个社会所有个体数据的累积,进而挖掘寻找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三是对数据的预知预测需求。数据新闻的预测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价值,受众不仅仅满足掌握正在发生的新闻,更关注未来会发生什么,如何发生,如何应对。四是数据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满足于在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下制作出来的“流水线”媒体产品,而是期待媒体报道的“个人日报”服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亟待满足。
4.结语
媒介即讯息,分享即传播。数据可视化新闻的再传播效果源于其选题倾向、叙事方式、交互程度等多项因素,其中,可视化作品呈现样式的视觉愉悦、交互程度是引发社交媒体用户再传播的外在视觉要素,选题倾向、可视化叙事、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则是激发再传播行为的内在心理要素。在技术与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不仅仅是在信息构架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创意、美感以及组织形式,还要以受众的认知与体验为设计前提,更加注重心理层面的满足以及情感体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昊.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数据新闻的创新策略[J].编辑学刊,2017(02):89-93.
[2]许向东,尹艺斐.数据可视化产品在社交媒体上的再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07):39-41.
[3]翟红蕾,陈一凡.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叙事角色变迁与数据传播创新——基于“数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6):55-67.
[4]唐铮,丁振球.数据新闻的社交化传播之困——基于两个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定量研究[J].新闻记者,2020(11):59-67.
[5]刘莹莹,卢长春.数据新闻发展的新特征探析——以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23):34-35.
[6]丁咏静,康智.数据新闻的创新:交互性与可视化的升级[J].青年记者,2018(05):45-46.
[7]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1):142-155.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新闻;视觉认同;心理共鸣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9..071
1.用户视角下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
可视化数据新闻,也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与数据相结合的新方式,以开放的数据、严谨的叙事逻辑、丰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为特点。互联网数据的急速增长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影响着包括传媒在内的所有产业,世界各地的媒体组织均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去涉猎大数据业务。对海量数据的搜集、清洗、挖掘和可视化叙事,成为大数据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专业媒体所生产的数据可视化产品经受众的参与及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再传播,不但可以增强用户黏性,扩充用户数量,更可将这些用户向主媒体平台引流,使其成为长期的、稳定的用户。
2.视觉认同:可视化新闻用户传播的外部助推
2.1视觉愉悦培养信息审美
全球化的语境下,当前社会正在经历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可视化数据新闻通过对图形、颜色、动静等元素的灵活选择,相较单一的传统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在内容上,数据新闻通过数据挖掘与深度解读展现了新闻内容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思维上通过可视化叙事帮助读者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可视化方面则通过视觉要素优化带给受众简洁高效的阅读体验。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受众的审美情趣,传统印刷时代的深度美学日渐被时尚美学所代替。人们对新闻可视化产生了新的审美印象:形象直观的呈现、个性时尚的风格追求丰富多样的交互设计。
美国学者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在根本上建构新的观念结构,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审美之维”强调利用美育实现人的解放,可视化作品也担负着通过作品和内容输出来带动“美育”进程的责任,通过数据新闻对于内容传播的不断改善、升级,来提升受众的审美情趣。
2.2图像时代的选择性“悦读”
随着媒介技术更新迭代,内容承载方式多样,传播渠道丰富多元,尤其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碎片化“跃读”成为大众浏览新闻的主要方式。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用户逐渐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面对当下受众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需求,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设计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受众的认知负荷、简化视觉元素,以减少读者在认知层面需要处理的信息,降低读者的理解负担。如《新京报》微信平台数据新闻栏目《图个明白》就充分匹配了栏目风格与其受众群的阅读需要,该栏目遵循“一图到底”的呈现模式,作品全篇以一张长图的形式展现其内容信息,简约而不失美感,顺应了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网易《数读》栏目则根据内容需要随时加以图表解释和内容延伸,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其同样强调制图的简约精美,减少过多繁杂设计,在畅快“悦读”的同时重视视觉减压。
2.3交互呈现提升用户体验
可视化作品的交互性呈现基于计算机交互技术、大数据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程序将数据与多种媒介形式结合,激发了读者探索数据的欲望,搭建起用户与作品之间的沟通机制。用户可通过鼠标的点击、拖拽等指令来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完成人机交互。如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作品《从零到世界第一:中国地铁50年》就采用了包括交互统计图、交互地图在内的多种交互设计形式,作品用交互地图与柱状统计图展示了我国各中心城市的客流状况,读者可运用鼠标滚轮控制地图大小,通过将鼠标放在图中的城市图点来查看该城市的客流状况。同时,读者还可在地图上框选城市,右侧便会以条形图的形式展现所框选城市客流量大小的比较。此外,该图右上角还设置了区域缩放、矩形选择、框选等工具选项,给予读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直观操作。
通过交互呈现与用户进行新闻互动,数据新闻使用户的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交互设计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促进了用户对数据新闻的参与和再传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交互的趣味性提升了受众对新闻主体参与的主动程度,例如调查类、游戏类的数据新闻给受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是传统文字新闻报道所不能给予的。二是能让读者快速获取到目标信息,避免迷失在信息洪流中,例如一些数据新闻中包含查询和个性化计算服务。三是通过交互设计调动受众主动参与数据新闻的数据“众包”生产,实现受众与新闻专题之间的对话。
3.心理共鸣:可视化新闻用户传播的内在驱动
3.1选题倾向触发受众共情
媒体的议题设置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现实认知。理论表明,选好新闻议题、凸显议题价值尤为重要。传统新闻报道讲究热点议程设置,数据新闻尤其是移动端数据新闻因其时效性、实时分享更是如此。通过分析发现,数据新闻作品的选题类别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受众的参与和再传播行为。以网易《数读》微博账号为例,通过对其推文的选题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社会、民生和医疗健康等话题由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近度高,因而有着很高的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度,而时政、经济、国际等选题的可视化作品关注度较低。转赞评较高的有三类:一是与社会热点及用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如推文《全民鸡娃战,中国家长到底有多焦虑》等这些选题都聚焦于公众日常感兴趣的话题,与其切身利益相关。二是疾病健康、医疗卫生类话题,如《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达40%》《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3.3亿人中招》,疾病科普辅以官方数据来源的统计图表,得到较多用户的参与和传播。三是城市、地域特色类选题,如《对社畜最友好的城市,我们找到了》《中国大学宿舍图鉴,北方又输了》等通过动漫等有趣的呈现形式对不同城市、地区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受到读者的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接地气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公众关注。与新闻热点同频共振,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选题更容易引发读者共情。
3.2可视化叙事促进价值认同
在当前的数据新闻产品形态中,可视化呈现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据新闻叙事的共同点都强调图像元素和可视化过程。在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新闻叙事方式中,文字是承载新闻信息的主体,图片和数据仅是文字的“配角”,为文字叙事做辅助。而在数据新闻叙事中,数据是主要的叙事语言,可视化就是将数据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用户。
可视化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叙事方式,弥补了传统宏观叙事的不足,在解读新闻事实、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上更直截了当。数据新闻报道大都以图像化叙事为主,部分伴有交互型叙事,直观清晰,新闻阅读立体感大大增强。从本质上看,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不仅是追求“酷炫”效果的呈现,而是一种诉诸视觉语言来呈现数据含义的途径。可视化不仅仅是一種工具,更像是一种呈现、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帮助受众认识和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3.3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用户再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视角出发,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对受众需求的满足,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该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体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定的需求,从而获得某种满足。用户对数据新闻不同程度的参与社交传播背后,同样蕴含着用户对该数据新闻的特定需求。
一是对数据的脉络化呈现需求。基于个体需求的数据的脉络梳理、数据解读和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是用户在数据洪流中的迫切需要,由此提升自己的媒介体验。二是对数据的深层次解读需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不仅需要某个用户个体的数据,更需要整个社会所有个体数据的累积,进而挖掘寻找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三是对数据的预知预测需求。数据新闻的预测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价值,受众不仅仅满足掌握正在发生的新闻,更关注未来会发生什么,如何发生,如何应对。四是数据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满足于在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下制作出来的“流水线”媒体产品,而是期待媒体报道的“个人日报”服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亟待满足。
4.结语
媒介即讯息,分享即传播。数据可视化新闻的再传播效果源于其选题倾向、叙事方式、交互程度等多项因素,其中,可视化作品呈现样式的视觉愉悦、交互程度是引发社交媒体用户再传播的外在视觉要素,选题倾向、可视化叙事、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则是激发再传播行为的内在心理要素。在技术与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不仅仅是在信息构架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创意、美感以及组织形式,还要以受众的认知与体验为设计前提,更加注重心理层面的满足以及情感体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昊.基于用户体验视角下数据新闻的创新策略[J].编辑学刊,2017(02):89-93.
[2]许向东,尹艺斐.数据可视化产品在社交媒体上的再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07):39-41.
[3]翟红蕾,陈一凡.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叙事角色变迁与数据传播创新——基于“数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6):55-67.
[4]唐铮,丁振球.数据新闻的社交化传播之困——基于两个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定量研究[J].新闻记者,2020(11):59-67.
[5]刘莹莹,卢长春.数据新闻发展的新特征探析——以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23):34-35.
[6]丁咏静,康智.数据新闻的创新:交互性与可视化的升级[J].青年记者,2018(05):45-46.
[7]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1):1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