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作为万物之源,是中国古代婚恋诗中频繁出现的审美对象,其内涵和表现形式随着朝代的更替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本文主要探讨水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婚恋诗中的运用,分别从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这三种不同的类型的婚恋诗中,寻找水意象的发展轨迹,着重分析水意象对诗歌本身的影响,并进一步品味水意象在婚恋诗运用中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水意象;发展;婚恋诗;运用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缘情,教化等,在历史的年轮中,诗歌在历史的变迁流传下来,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有一种诗歌类型以它细腻的情愫在历史淘沙中流传下来,那就是婚恋诗。纵观先秦至南北朝的婚恋诗,水,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在诗歌中出现并体现出其独特的意蕴。例如痴情男女因水而相识相爱,借水而诉被弃之痛、相思之情等等,并从江、河、湖、海等自然之水引申到雨、雪、霜、露等水的变形。
作为中国的第一首译诗、楚辞源头之一的《越人歌》,首次出现了“水”意象,“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河流之水象征着女子与爱慕的公子之间的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心仍依恋兮,无奈河流阻隔,且心悦君兮君不知,唯有黯然神傷。《越人歌》作为一首以水为意象的婚恋诗意味着“水”在婚恋诗中的萌芽。此后,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水意象在婚恋诗中频繁运用的典范之作、奠基之作。汉乐府及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水意象的运用渐趋成熟,其情感内涵愈加丰富,并呈现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集了几十首典型的婚恋诗,并以三种不同的婚恋诗——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为主线,探究水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随着朝代的变化的发展轨迹。
一、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在古代的爱情诗中,水——爱情,这一意象频繁出现。或以水起兴,抒发男女间的思慕之情,或以水作比,象征情感的阻隔,或以水为背景,烘托氛围、传情达意。下文主要从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三个方面来体现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一)水滨恋歌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择水而居、傍水而生。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相爱之地。孔子编《诗经》,首篇则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全诗开篇以水边景物为背景,以岸边水鸟和鸣起兴,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 男子在河边遇见一位美丽而贤淑的女子时,不禁心动,以至于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相思之情愈发浓烈。在此诗中,河边是他们相识的地点,也是男子心生爱意的地点,它提供了男女相识的媒介,并借此表现男子内心的爱怜之心。在《诗经》中,相关的爱情诗中出现了“淇水、汉水、溱水、汾水”等多处水名,这进一步体现水与爱情的密切联系。
在《楚辞》中,《湘夫人》和《湘君》是水滨恋歌的典型之作。在《湘夫人》中,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点明了他们约会的地点是在北渚,并突出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却不见其人的急切的心情。这里的“北渚”即北岸,也是某一水边。这进一步说明了水边是男女约会的常选之地。以及《湘君》中“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再次体现出湘君、湘夫人的赴约之地在水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南北朝诗歌《长干行》则以“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来突出即使风再急,浪再高,都无法阻拦女子想去见心上人的急切心情!她顶着浪头划船来相邀情郎,这与《湘君》中“沛吾乘兮桂舟”即在急流中驾起桂舟去见湘君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中,女子仍需渡河赴约,大江之水见证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不顾风之大、浪之高。
由此可见,先秦至南北朝的爱情诗中常以自然之水为变现形式,通过男女在水边相遇、相约或者渡河赴约等表达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及对爱情的追求。
(二)以水传意
对水的生殖崇拜和先民的尚子观念使人们渐渐将水作为万物之源,认为水能让人生殖繁衍,孕育万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水生崇拜也往往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的爱情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描写了三月三日民巳节溱洧河上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选择在溱洧河畔,则因为水是至洁之物,孕育着生命,女人临水或与水接触,便能获取极强的生殖繁衍能力,多子多孙。4另外也借水传达了男欢女爱之情以及脉脉深情。再如《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淇之上矣。”淇水是他们举行祭祀时所祓禊洗涤的河流,也是男女分别之地,承载着其依依不舍之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意象更是为男女相会营造了意境以及传达了情谊。在《子夜四时歌 冬歌》中:“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在江南之地,“冰厚三尺、雪覆千里”本不是常见之景,但作者用冰和雪夸张地衬托出少女对情的忠贞。在冰天雪地之中,我的心如松柏一样坚定,足见少女对情的专一。又如《子夜四时歌·秋歌》开篇写到“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清露似玉,夜中又有凉风,标明了诗歌的时序与背景,也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清冷而忧愁。而下文“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中心上人迟迟未归,女子独自徘徊踯躅的心境与上文的凄清的氛围交相辉映,如玉的露珠、似水的凉风,更进一步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凄凉。
在以水传意的爱情诗中,从先秦的对自然之水的生殖崇拜到南北朝雪、露、冰等不同形式的传情达意,我们无不惊叹古人在诗歌中采用水意象并寄予着无限的深情与爱意。
(三)隔水情结
一水之隔,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上的无法跨越,更是性隔离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深刻反映。自《诗经》始,就有体现“阻水情结”的诗歌,这说明了周礼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约束着男女的交往行为。如《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隔水求索”的代表诗作,在深秋时节,男子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女子所在的学宫,心中升起无限怅意,水阻挡了他们的相会,一种美好的理想被一泓秋水隔在彼岸。而因水相隔所产生的痛苦和无助,更进一步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凄凉。《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描写姑娘被隔离在江汉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男子只能隔水相望。但他的爱既像滔滔江水一样,永远不会枯竭,也像不可逾越的江面,不得实现。此外《匏有苦叶》、《褰裳》、《竹竿》中也均有涉及到隔水情结。因一水之隔而带来的无限忧愁。 在两汉魏晋时期,《前溪诗》中写道:“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将对男子会有二心的担忧与水相比拟,从而表达出对男子变心的担忧和惆怅。水不仅是自然之隔,更成为了两人之间情感危机后的心灵障碍。在南北朝诗歌《江上曲》中,更有“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来抒发爱情的无以寄托。这里的“淇水不可渡”并非实指,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隐喻,是一种心理阻隔,哀曲难遂的象征和折射。
纵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爱情诗中,作者常以水之隔来表达对爱情的忧愁,但隔水情结既指自然条件上的阻隔,又是儒家文化中“礼”的体现,并进一步发展至心理上的阻隔,其意义逐渐丰富。
二、水意象在婚嫁诗中的运用
在先秦至南北朝的婚嫁诗中,水意象由恋人间情感的象征过渡到夫妻间的传递情感的桥梁。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以及长年分居两地的相思都成为诗人创作的常用题材,“水”继而成为很多诗人描写夫妻生活,寄托情感的首选对象。下文主要从忠贞之水、相思之水这两种寓意不同情感的水的意象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相思之水的运用。
(一)忠贞之水
与丈夫白头偕老,恩爱如一,而不是感情如流水般易变。——大概是古代大多数女子对婚姻的期许。在《诗经·郑风·扬之水》中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起兴,激扬的流水,别漂走成捆的荆条,喻指下文中丈夫出门在外,可能会听到别人说的闲话与花招,但是希望能够和丈夫彼此信任,从而反衬出妻子对夫妻情感忠贞的企盼,她渴望与丈夫一直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对丈夫千叮咛、万嘱咐,作者借流水传达妻子内心的纯洁与深情。
在魏晋时期傅玄的《秋兰篇》中写道:“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 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诗歌主要描写夫妻分离多年,但妻子仍然认为夫妻之间密不可分,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爱情的衷心向往。诗中双鸳鸯以及双鱼一定程度上便是夫妻二人的喻指,而诗中的池水的清澈,不仅是鸳鸯和双鱼嬉戏和生存的条件,更是寄寓了夫妻之间感情浓厚并且历久弥新。除此之外,类似的诗歌还有《吴声歌曲》中的《七月歌》、江朝请(奂)的《渌水曲》。
(二)相思之水
从先秦至南北朝,诗人常用水意象来表达夫妻因家国之事而分居两地的思念之情,并且在婚嫁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后代诗人借水表达相思之情提供了范例。
《诗经·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此诗描写了士卒长期远戍他乡,不能与妻子团聚,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想念以及哀怨、感叹。扬水浅浅,漂不走一捆柴木,若将士兵比作流水,那妻子便是那坚定不移的柴木,战争使他们两地分居,但思念永不改变,并愈发强烈。
两汉时期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中有:“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其中“河广无舟梁”突出夫妻已分离两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阻隔,相见甚难,进一步加重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再如魏晋时期徐干的《室思诗》中写道“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自从丈夫离家之后,妻子已很久没有去照镜子,哪怕都是灰尘,也无心去擦拭。并进一步直抒胸臆,将思君之情比作流水,没有终结。直接将情感以流水自比的创作手法在后代诗人的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在南北朝时期,诗人同样创作了大量的以水寄托相思之情的婚嫁歌。例如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恆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此处的水意象采用的是水的另一种形态雪,而洛阳花是自指,以陇头雪比喻自己因为思念丈夫而憔悴的容颜,可见这种思念给妻子所带来的愁苦至深。以雪为意象的诗歌还有刘绘的《有所思》“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及江总的《闺怨篇》中的“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等等,都是通过雪,来营造凄冷迷茫的氛围,更进一步衬托其心之寒。此外,在《自君之出矣》、《古意赠今人》、《七夕穿针》等诗歌中皆以水、以露、以雪等意象体现思君之情。
三、水意象在婚变诗中的运用
水,一直承载着无数女性婚恋的复杂情感。在上文中提及的爱情诗和婚嫁诗中,有大量的诗歌借水意象抒发相思之情,阻隔之苦,相见之欢等一系列的情感。此外,不仅有甜蜜之水,更有苦涩之水,如弃妇的怨愤悲吟,如冷宫中的哀怨嗟伤等等,水在女性眼里成为了悲剧情感的象征。先秦至南北朝的婚變诗,在数量上虽不及爱情诗和婚嫁诗,但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及艺术手法仍值得我们探究。下文主要从水意象在婚变诗中所承载的愁怨之情加以分析。
(一)河水之怨
自先秦始,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文学典型已逐渐形成,弃妇在河边哀唱哭诉更是婚变诗中的典型场景。水,既是弃妇倾述情感的媒介之物,更进一步象征了情感的变化。
首先《诗经·卫风·氓》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在该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歌其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诉其被弃后回娘家的狼狈不堪;“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泣其回首往事时的恩怨情仇。淇水是本诗的线索,随着时光流逝,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心境,此乃悲喜交加。另外,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此句的言外之意为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尽头。《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实则为比中有兴,诗人运用反比,指出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的,而自己的痛苦更是无穷无尽,进一步体现弃妇的一腔怨愤。
《诗经·邶风·谷风》也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该诗中的女性虽不及《诗经·卫风·氓》中性格刚烈果断,但她们都选择水作为倾述感情的对象。开篇便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来烘托下文中丈夫经常无故发怒的无奈之情。“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这两句都采用了“比”的手法,前者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初心未变。后者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想法设法去解决。此外,在《诗经·召南·江有汜》中三章诗的开篇直接提及到水——江有汜、江有沱、江有渚,但“这个人却自个回故里”抛弃了妻子。从表现手法上看,在赋体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其次,在汉乐府中,《白头吟》也是一首典型的哀怨诗。诗人在“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中又再次运用了水意象,今朝喝诀别酒,明朝在沟水头分道扬镳。以渠水分叉以流比喻两人各奔东西,而他们的爱情也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
(二)露水之愁
婚变诗中常借深秋的露水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之情。其中梁诗《长门怨》是一首典型的宫怨诗。该诗主要描写长门宫在深秋季节的凄清、沉寂,来表达陈皇后失宠后居住在长门宫的忧愁。诗中“绮檐清露滴,网户思虫吟”正是对露水这个意象的运用,华檐之上,清露滴滴;绣户之外,秋虫长吟。长门宫本已人烟稀少,在寂静中听到露水的滴水声、蟋蟀的鸣叫声,更显得凄凉,所谓以动见静,愈形其静。此处露水与桂树、蟋蟀等一起渲染了长门宫的冷清的氛围,进一步传达出阿娇凄凉的心境,是以水传情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自先秦至南北朝,水意象在婚恋诗中的运用渐趋成熟。水意象的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皆以《诗经》为基础,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都始自《诗经》。发展至南北朝,水意象主要集中在相思诗中,且以传情为主。在后代婚恋诗中,水意象也是多数诗人的首选意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巴山夜雨象征离别之苦,及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沧海之水象征夫妻情感之深。这些诗歌中的水意象无疑是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C].北京:中华书局,1983,9.
[3]姜亮夫,夏传才,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4]吴小如,王运煕,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
(指导老师:王文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关键词:水意象;发展;婚恋诗;运用
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缘情,教化等,在历史的年轮中,诗歌在历史的变迁流传下来,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有一种诗歌类型以它细腻的情愫在历史淘沙中流传下来,那就是婚恋诗。纵观先秦至南北朝的婚恋诗,水,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在诗歌中出现并体现出其独特的意蕴。例如痴情男女因水而相识相爱,借水而诉被弃之痛、相思之情等等,并从江、河、湖、海等自然之水引申到雨、雪、霜、露等水的变形。
作为中国的第一首译诗、楚辞源头之一的《越人歌》,首次出现了“水”意象,“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河流之水象征着女子与爱慕的公子之间的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心仍依恋兮,无奈河流阻隔,且心悦君兮君不知,唯有黯然神傷。《越人歌》作为一首以水为意象的婚恋诗意味着“水”在婚恋诗中的萌芽。此后,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水意象在婚恋诗中频繁运用的典范之作、奠基之作。汉乐府及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水意象的运用渐趋成熟,其情感内涵愈加丰富,并呈现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集了几十首典型的婚恋诗,并以三种不同的婚恋诗——爱情诗、婚嫁诗、婚变诗为主线,探究水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随着朝代的变化的发展轨迹。
一、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在古代的爱情诗中,水——爱情,这一意象频繁出现。或以水起兴,抒发男女间的思慕之情,或以水作比,象征情感的阻隔,或以水为背景,烘托氛围、传情达意。下文主要从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三个方面来体现水意象在爱情诗中的运用。
(一)水滨恋歌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择水而居、傍水而生。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相爱之地。孔子编《诗经》,首篇则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全诗开篇以水边景物为背景,以岸边水鸟和鸣起兴,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 男子在河边遇见一位美丽而贤淑的女子时,不禁心动,以至于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相思之情愈发浓烈。在此诗中,河边是他们相识的地点,也是男子心生爱意的地点,它提供了男女相识的媒介,并借此表现男子内心的爱怜之心。在《诗经》中,相关的爱情诗中出现了“淇水、汉水、溱水、汾水”等多处水名,这进一步体现水与爱情的密切联系。
在《楚辞》中,《湘夫人》和《湘君》是水滨恋歌的典型之作。在《湘夫人》中,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点明了他们约会的地点是在北渚,并突出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却不见其人的急切的心情。这里的“北渚”即北岸,也是某一水边。这进一步说明了水边是男女约会的常选之地。以及《湘君》中“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再次体现出湘君、湘夫人的赴约之地在水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南北朝诗歌《长干行》则以“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来突出即使风再急,浪再高,都无法阻拦女子想去见心上人的急切心情!她顶着浪头划船来相邀情郎,这与《湘君》中“沛吾乘兮桂舟”即在急流中驾起桂舟去见湘君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中,女子仍需渡河赴约,大江之水见证了人们在追求爱情时不顾风之大、浪之高。
由此可见,先秦至南北朝的爱情诗中常以自然之水为变现形式,通过男女在水边相遇、相约或者渡河赴约等表达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及对爱情的追求。
(二)以水传意
对水的生殖崇拜和先民的尚子观念使人们渐渐将水作为万物之源,认为水能让人生殖繁衍,孕育万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水生崇拜也往往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的爱情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描写了三月三日民巳节溱洧河上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选择在溱洧河畔,则因为水是至洁之物,孕育着生命,女人临水或与水接触,便能获取极强的生殖繁衍能力,多子多孙。4另外也借水传达了男欢女爱之情以及脉脉深情。再如《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淇之上矣。”淇水是他们举行祭祀时所祓禊洗涤的河流,也是男女分别之地,承载着其依依不舍之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意象更是为男女相会营造了意境以及传达了情谊。在《子夜四时歌 冬歌》中:“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在江南之地,“冰厚三尺、雪覆千里”本不是常见之景,但作者用冰和雪夸张地衬托出少女对情的忠贞。在冰天雪地之中,我的心如松柏一样坚定,足见少女对情的专一。又如《子夜四时歌·秋歌》开篇写到“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清露似玉,夜中又有凉风,标明了诗歌的时序与背景,也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清冷而忧愁。而下文“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中心上人迟迟未归,女子独自徘徊踯躅的心境与上文的凄清的氛围交相辉映,如玉的露珠、似水的凉风,更进一步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凄凉。
在以水传意的爱情诗中,从先秦的对自然之水的生殖崇拜到南北朝雪、露、冰等不同形式的传情达意,我们无不惊叹古人在诗歌中采用水意象并寄予着无限的深情与爱意。
(三)隔水情结
一水之隔,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上的无法跨越,更是性隔离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深刻反映。自《诗经》始,就有体现“阻水情结”的诗歌,这说明了周礼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约束着男女的交往行为。如《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隔水求索”的代表诗作,在深秋时节,男子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女子所在的学宫,心中升起无限怅意,水阻挡了他们的相会,一种美好的理想被一泓秋水隔在彼岸。而因水相隔所产生的痛苦和无助,更进一步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凄凉。《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描写姑娘被隔离在江汉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男子只能隔水相望。但他的爱既像滔滔江水一样,永远不会枯竭,也像不可逾越的江面,不得实现。此外《匏有苦叶》、《褰裳》、《竹竿》中也均有涉及到隔水情结。因一水之隔而带来的无限忧愁。 在两汉魏晋时期,《前溪诗》中写道:“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将对男子会有二心的担忧与水相比拟,从而表达出对男子变心的担忧和惆怅。水不仅是自然之隔,更成为了两人之间情感危机后的心灵障碍。在南北朝诗歌《江上曲》中,更有“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来抒发爱情的无以寄托。这里的“淇水不可渡”并非实指,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隐喻,是一种心理阻隔,哀曲难遂的象征和折射。
纵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爱情诗中,作者常以水之隔来表达对爱情的忧愁,但隔水情结既指自然条件上的阻隔,又是儒家文化中“礼”的体现,并进一步发展至心理上的阻隔,其意义逐渐丰富。
二、水意象在婚嫁诗中的运用
在先秦至南北朝的婚嫁诗中,水意象由恋人间情感的象征过渡到夫妻间的传递情感的桥梁。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以及长年分居两地的相思都成为诗人创作的常用题材,“水”继而成为很多诗人描写夫妻生活,寄托情感的首选对象。下文主要从忠贞之水、相思之水这两种寓意不同情感的水的意象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相思之水的运用。
(一)忠贞之水
与丈夫白头偕老,恩爱如一,而不是感情如流水般易变。——大概是古代大多数女子对婚姻的期许。在《诗经·郑风·扬之水》中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起兴,激扬的流水,别漂走成捆的荆条,喻指下文中丈夫出门在外,可能会听到别人说的闲话与花招,但是希望能够和丈夫彼此信任,从而反衬出妻子对夫妻情感忠贞的企盼,她渴望与丈夫一直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对丈夫千叮咛、万嘱咐,作者借流水传达妻子内心的纯洁与深情。
在魏晋时期傅玄的《秋兰篇》中写道:“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 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诗歌主要描写夫妻分离多年,但妻子仍然认为夫妻之间密不可分,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爱情的衷心向往。诗中双鸳鸯以及双鱼一定程度上便是夫妻二人的喻指,而诗中的池水的清澈,不仅是鸳鸯和双鱼嬉戏和生存的条件,更是寄寓了夫妻之间感情浓厚并且历久弥新。除此之外,类似的诗歌还有《吴声歌曲》中的《七月歌》、江朝请(奂)的《渌水曲》。
(二)相思之水
从先秦至南北朝,诗人常用水意象来表达夫妻因家国之事而分居两地的思念之情,并且在婚嫁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后代诗人借水表达相思之情提供了范例。
《诗经·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此诗描写了士卒长期远戍他乡,不能与妻子团聚,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想念以及哀怨、感叹。扬水浅浅,漂不走一捆柴木,若将士兵比作流水,那妻子便是那坚定不移的柴木,战争使他们两地分居,但思念永不改变,并愈发强烈。
两汉时期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中有:“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其中“河广无舟梁”突出夫妻已分离两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阻隔,相见甚难,进一步加重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再如魏晋时期徐干的《室思诗》中写道“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自从丈夫离家之后,妻子已很久没有去照镜子,哪怕都是灰尘,也无心去擦拭。并进一步直抒胸臆,将思君之情比作流水,没有终结。直接将情感以流水自比的创作手法在后代诗人的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在南北朝时期,诗人同样创作了大量的以水寄托相思之情的婚嫁歌。例如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恆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此处的水意象采用的是水的另一种形态雪,而洛阳花是自指,以陇头雪比喻自己因为思念丈夫而憔悴的容颜,可见这种思念给妻子所带来的愁苦至深。以雪为意象的诗歌还有刘绘的《有所思》“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及江总的《闺怨篇》中的“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等等,都是通过雪,来营造凄冷迷茫的氛围,更进一步衬托其心之寒。此外,在《自君之出矣》、《古意赠今人》、《七夕穿针》等诗歌中皆以水、以露、以雪等意象体现思君之情。
三、水意象在婚变诗中的运用
水,一直承载着无数女性婚恋的复杂情感。在上文中提及的爱情诗和婚嫁诗中,有大量的诗歌借水意象抒发相思之情,阻隔之苦,相见之欢等一系列的情感。此外,不仅有甜蜜之水,更有苦涩之水,如弃妇的怨愤悲吟,如冷宫中的哀怨嗟伤等等,水在女性眼里成为了悲剧情感的象征。先秦至南北朝的婚變诗,在数量上虽不及爱情诗和婚嫁诗,但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及艺术手法仍值得我们探究。下文主要从水意象在婚变诗中所承载的愁怨之情加以分析。
(一)河水之怨
自先秦始,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文学典型已逐渐形成,弃妇在河边哀唱哭诉更是婚变诗中的典型场景。水,既是弃妇倾述情感的媒介之物,更进一步象征了情感的变化。
首先《诗经·卫风·氓》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在该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歌其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诉其被弃后回娘家的狼狈不堪;“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泣其回首往事时的恩怨情仇。淇水是本诗的线索,随着时光流逝,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心境,此乃悲喜交加。另外,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此句的言外之意为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尽头。《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实则为比中有兴,诗人运用反比,指出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的,而自己的痛苦更是无穷无尽,进一步体现弃妇的一腔怨愤。
《诗经·邶风·谷风》也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该诗中的女性虽不及《诗经·卫风·氓》中性格刚烈果断,但她们都选择水作为倾述感情的对象。开篇便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来烘托下文中丈夫经常无故发怒的无奈之情。“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这两句都采用了“比”的手法,前者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初心未变。后者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想法设法去解决。此外,在《诗经·召南·江有汜》中三章诗的开篇直接提及到水——江有汜、江有沱、江有渚,但“这个人却自个回故里”抛弃了妻子。从表现手法上看,在赋体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其次,在汉乐府中,《白头吟》也是一首典型的哀怨诗。诗人在“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中又再次运用了水意象,今朝喝诀别酒,明朝在沟水头分道扬镳。以渠水分叉以流比喻两人各奔东西,而他们的爱情也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
(二)露水之愁
婚变诗中常借深秋的露水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之情。其中梁诗《长门怨》是一首典型的宫怨诗。该诗主要描写长门宫在深秋季节的凄清、沉寂,来表达陈皇后失宠后居住在长门宫的忧愁。诗中“绮檐清露滴,网户思虫吟”正是对露水这个意象的运用,华檐之上,清露滴滴;绣户之外,秋虫长吟。长门宫本已人烟稀少,在寂静中听到露水的滴水声、蟋蟀的鸣叫声,更显得凄凉,所谓以动见静,愈形其静。此处露水与桂树、蟋蟀等一起渲染了长门宫的冷清的氛围,进一步传达出阿娇凄凉的心境,是以水传情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自先秦至南北朝,水意象在婚恋诗中的运用渐趋成熟。水意象的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皆以《诗经》为基础,水滨恋歌、以水传意、隔水情结都始自《诗经》。发展至南北朝,水意象主要集中在相思诗中,且以传情为主。在后代婚恋诗中,水意象也是多数诗人的首选意象,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巴山夜雨象征离别之苦,及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沧海之水象征夫妻情感之深。这些诗歌中的水意象无疑是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C].北京:中华书局,1983,9.
[3]姜亮夫,夏传才,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4]吴小如,王运煕,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
(指导老师:王文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