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商品拜物教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思想贯穿《资本论》整个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重新解读的基础,认识和探讨当今西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崛起的消费主义。
关键词 商品拜物教 消费主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含义
《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拜物教理解为:“它在人们面前,把人们自身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转换,或者说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物被人格化,商品才成了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古怪的东西,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其实,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和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只不过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就是赋予商品所不具有的超自然的性质,把它看作宗教中的神灵去崇拜,本质是人商品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在人的头脑中颠倒的反映。
二、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说: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换句话说产品取得了商品的性质就意味着生产者就需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实现,而这种交换人们产生了一种直观的物与物的交换。其次商品的价值形式也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的抽象劳动中但是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价值不能自身的体现出来,需要通过其他商品的自然形态才能表现出来,从而劳动产品的天然性代替了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最后当产品变成商品后,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通过劳动来计量需要其他商品的一定數量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这样的结果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在表面上通过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样表现为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全面的物化。
其次“来源生产商品的劳动所持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主要是指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就是指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生产的产品和方式是由私人决定所以称之为私人性质的劳动。虽然是私人劳动但是产品需要流入市场进行交换,所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私人的劳动要在市场上有市场那么就必须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形成,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形式。商品形式成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它又掩盖了将这种性质掩盖了,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
最后源自于商品经济中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样本来是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在交换中却表现为商品本身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自然属性,使商品能够自行交换,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再加上私人劳动还具有二重性,这是这种二重性反映在私人的头脑里体现在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上,把私人劳动的社会等同性反映成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这样,商品被看作有用物和价值物,其所体现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则看不见了,商品拜物教便由此而产生。
三、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质
商品拜物教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存在与即私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生产商品所特有的劳动性质。为了更加直观的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的神秘性,了解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因此马克思列举了4种情况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社会:“(1)在鲁宾逊孤岛经济。(2)在封建农奴制社会。(3)农村家长制的生产。(4)在一种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在这些社会中,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在生产方面,还和分配方面,都是简单明了的,因此,就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四、对西方消费主义的认识
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2种货币和资本拜物教,两者都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掩盖私人劳动的性质,前者利用货币,后者通过资本周转。当今西方的消费主义是否也作为一种方式掩盖资本主义私人劳动性质。消费传统经济学最初认为是指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不仅建立在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还出现了背离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这种背离使用价值的消费源自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剩余的商品日益增多,人们相对富裕,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利润的最大化,利用各种方式促进大众的消费,并且宣传一种与商品使用价值无关的无形的关于商品所代表的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这种消费是脱离商品的使用价值,追求一种体面的人生,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的生活方式,通过消费的多寡衡量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观念,这就促使消费主义诞生了。但是西方的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时代的发展产物并不具有任何神秘性,它同商品拜物教一样都是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意识形态,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掩盖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掩盖资本增值的秘密。不同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者的控制从生产的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利用大众媒体灌输着与自己利益相吻合的消费观念以此推动大众对商品所赋予的符号象征的消费而不是追求商品所具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资产阶级就是利用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更加隐蔽和有效的方式控制着大众以此实现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88,89.
[2]李仁君,赵海江. 商品拜物教理论新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商品拜物教 消费主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含义
《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拜物教理解为:“它在人们面前,把人们自身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转换,或者说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物被人格化,商品才成了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古怪的东西,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其实,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和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只不过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就是赋予商品所不具有的超自然的性质,把它看作宗教中的神灵去崇拜,本质是人商品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在人的头脑中颠倒的反映。
二、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说: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换句话说产品取得了商品的性质就意味着生产者就需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实现,而这种交换人们产生了一种直观的物与物的交换。其次商品的价值形式也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的抽象劳动中但是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价值不能自身的体现出来,需要通过其他商品的自然形态才能表现出来,从而劳动产品的天然性代替了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最后当产品变成商品后,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通过劳动来计量需要其他商品的一定數量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这样的结果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在表面上通过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样表现为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全面的物化。
其次“来源生产商品的劳动所持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主要是指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就是指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生产的产品和方式是由私人决定所以称之为私人性质的劳动。虽然是私人劳动但是产品需要流入市场进行交换,所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私人的劳动要在市场上有市场那么就必须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形成,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形式。商品形式成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它又掩盖了将这种性质掩盖了,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
最后源自于商品经济中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样本来是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在交换中却表现为商品本身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自然属性,使商品能够自行交换,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再加上私人劳动还具有二重性,这是这种二重性反映在私人的头脑里体现在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上,把私人劳动的社会等同性反映成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这样,商品被看作有用物和价值物,其所体现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则看不见了,商品拜物教便由此而产生。
三、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质
商品拜物教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存在与即私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生产商品所特有的劳动性质。为了更加直观的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的神秘性,了解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因此马克思列举了4种情况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社会:“(1)在鲁宾逊孤岛经济。(2)在封建农奴制社会。(3)农村家长制的生产。(4)在一种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在这些社会中,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在生产方面,还和分配方面,都是简单明了的,因此,就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四、对西方消费主义的认识
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2种货币和资本拜物教,两者都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掩盖私人劳动的性质,前者利用货币,后者通过资本周转。当今西方的消费主义是否也作为一种方式掩盖资本主义私人劳动性质。消费传统经济学最初认为是指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不仅建立在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还出现了背离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这种背离使用价值的消费源自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剩余的商品日益增多,人们相对富裕,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利润的最大化,利用各种方式促进大众的消费,并且宣传一种与商品使用价值无关的无形的关于商品所代表的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这种消费是脱离商品的使用价值,追求一种体面的人生,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的生活方式,通过消费的多寡衡量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观念,这就促使消费主义诞生了。但是西方的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时代的发展产物并不具有任何神秘性,它同商品拜物教一样都是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意识形态,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掩盖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掩盖资本增值的秘密。不同的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者的控制从生产的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利用大众媒体灌输着与自己利益相吻合的消费观念以此推动大众对商品所赋予的符号象征的消费而不是追求商品所具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资产阶级就是利用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更加隐蔽和有效的方式控制着大众以此实现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88,89.
[2]李仁君,赵海江. 商品拜物教理论新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