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园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区,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最大的挑战就是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交通的正常运行二者如何兼顾。
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往返世博园区,平均日客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印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或将有80万人次。对上海的城市交通而言,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2009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频发事故,个别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又出现运力不足人流拥挤等情况,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世博交通的担忧。
原本就“行路难”的上海,如何确保7000万游客“进得来,游得好,走得出”?
3月中旬,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就世博交通保障方案、2009年一号线轨道交通事故,以及世博安保等热点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9月至10月交通运行压力最大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期间,7000万游客平均每日往返世博园区40万人次,交通是否能够畅通无阻?
孙建平:目前来看,世博期间道路交通总体运行情况仍然比较严峻:轨道交通8号线和6号线等少数断面高峰时段拥挤情况可能会较为严重;此外,根据历年经验,世博期间的9月至10月交通运行压力最大。
不过,世博交通保障工作是我们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世博期间交通出行顺畅,力争实现游客通过公交、轨道方式,内环以内30分钟、内外环间45分钟、外环外近郊区60分钟、远郊区90分钟到达世博园的客运服务目标。
《瞭望东方周刊》:为应对世博会的交通出行,交通局专门制定了二个《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方案》,这个方案针对游客有什么样的出行指导?孙建平:这个方案突出集约化交通理念,力争让90%以上游客通过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及团体客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入园,以减少道路交通压力。比如,世博交通保障组规划了42条世博公交专线,投运了1000多辆公交车。
另外,方案划定了管控区、缓冲区和引导区三个交通管控区域:管控区只
允许持有世博通行证车辆、世博专属出租车和公交车才可以进入。区内居民和企业车辆可按规定申领通行证。园区周边设置大型停车场,专供世博专线巴士和团体客车等持证大巴使用。
缓冲区内设置194公里的世博交通保障通道,重点保障公交、团体客车等集约化车辆快速到达园区。
引导区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引导入沪车流,并通過P R方式,方便长三角自驾车游客停车后换乘专线车或轨道交通入园。在F1赛车场、虹桥枢纽、松江等区域设置P R停车场,提供10000个换乘泊位。
借鉴了大阪、爱知世博会和奥运经验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方案酝酿了多久?是否参考过其他国家的经验?
孙建平:从上海申办世博之时就已经把交通管理作为重点开展研究,具体的实施保障方案则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编制,到今年1月份最终对外公示。
交通方案的研制过程中参考了历届世博会的交通组织经验,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日本大阪世博会、2005年最近一届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交通保障经验。
比如,本次世博会交通保障采用的集约化公共交通理念,就是借鉴了爱知世博会主办方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为主的原则,以此减轻道路通行压力。
又比如,为提高交通设施的服务效率、均衡客流,我们借鉴了爱知世博会非常注重交通信息系统应用的经验,重点建设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世博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和世博园区交通信息子平台三个平台,精心设计打造上海世博交通网、世博交通指南等七种交通信息人性化服务方式,为中外宾客全天候、多方位提供世博交通信息服务。
再比如,这次推行的194公里世博专用保障通道,就是借鉴了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专用通道的经验,以此提升地面公交和团体客车的通行效率。
世博园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区,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最大的挑战就是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交通的正常运行二者如何兼顾。
一号线事故后,全员“大检查、大反思”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一直推行公交优先的策略,但去年年底地铁一号线接连发生事故,市民抱怨地铁软件服务不够、信息告知不通畅、应急机制欠缺等问题。通过这一事故,上海汲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孙建平:在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当前确实面临着在老设施运行需要调整维修,新设施集中启用需要调试,以及服务质量一时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的矛盾。
去年底一号线事故发生后,我们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努力寻找差距和问题,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世博会期间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一是加强设施设备维护保障。每天安排1000余名工作人员,利用夜间停运时段仔细检查轨道、触网、车辆,并将2010年列车大修计划提前至年初进行,力争在世博会前完成缺陷整改。
二是提升抢险保障能力。将全网络的应急抢险点从12个增加到22个,每个抢险点负责一块区域内的应急抢修工作并做到全网覆盖。目前,轨交维修保障部门已提前进入了“一级保障维护”状态的演练。
三是提高轨道交通突发故障应对处置能力。一旦发生大面积客流拥堵或网络性故障,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通过站台广播、地铁电视、志愿者引导等多种方式告知乘客。
四是强大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已经建立了6支、8000余名志愿者参加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也将成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倡导城市文明、服务世博盛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个应急预案
《瞭望东方周刊》:在世博会期间,交通港航业将有什么样的安保措施?
孙建平:我们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和世博安保指挥部有关工作要求,主要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签订安保责任书。2009年,我们局与全市18个区县交通港航部门、11个局属单位以及830余家公交、长途、道路危品运输和码头单位签订了二级安保责任书,落实安保责任。
二是编制交通港航安保方案。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世博公交、长途、轨道等12个专项方案。其中与旅客有关的公交、长途、轨道、水路客运等公共交通方面,主要安保措施有:
公交方面,世博周边、世博专线车及在虹桥枢纽、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始发的4700辆公交车安装应急逃生窗和实施“一车一人”安检要求,内环线内8000辆公交车和公交枢纽站安装视频监控,途经站点落实平安志愿者服务。
长途客运方面:所有进出上海的长途客运班车安装GPS,本市长途班车加装视频监控系统,所有长途客运站点对进站出发和到达旅客实施安检,到达安检区域安装视频监控。
水路客运方面,浦江游览、轮渡、国客、省际、三岛客运码头配置安检设备和人员对旅客(乘客)及其随身物品进行安检。上述客运码头配置彩色监控,监控范围应有效覆盖进出口通道、候船区域、船港界面、限制区域等重要部位。
轨道交通方面,计划设置约650个安检点,对进站乘客大件包裹和行李实施安检。
另外,还组织200余家港口、危险品运输企业进行反控防范专题培训,以及对交通港航相关员工进行安保培训等。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期间交通安全问题,设立了什么样的应急预案?能否举个具体例子,比如园区内如有突发事件发生,人流要紧急疏散,提供怎样的交通保障?
孙建平: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局层面一个总体预案和19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涉及交通安全方面的主要有轨道交通保障、公交过江、出租车、内河水上、港口客运、道路危品运输和港口危险货物等预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强化三级预案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反恐防范和应急处突预案的修编工作。
世博期间就突发大客流制定了应急预案,当客流规模达到40万、50万、60万时,分别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安保、运输、道路交通管理等专业部门都编制了应急预演,由公安局牵头发布启动指令,交警、交通运输、治安等相关部门配套做好应急预案。
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往返世博园区,平均日客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印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或将有80万人次。对上海的城市交通而言,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2009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频发事故,个别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又出现运力不足人流拥挤等情况,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世博交通的担忧。
原本就“行路难”的上海,如何确保7000万游客“进得来,游得好,走得出”?
3月中旬,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就世博交通保障方案、2009年一号线轨道交通事故,以及世博安保等热点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9月至10月交通运行压力最大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期间,7000万游客平均每日往返世博园区40万人次,交通是否能够畅通无阻?
孙建平:目前来看,世博期间道路交通总体运行情况仍然比较严峻:轨道交通8号线和6号线等少数断面高峰时段拥挤情况可能会较为严重;此外,根据历年经验,世博期间的9月至10月交通运行压力最大。
不过,世博交通保障工作是我们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世博期间交通出行顺畅,力争实现游客通过公交、轨道方式,内环以内30分钟、内外环间45分钟、外环外近郊区60分钟、远郊区90分钟到达世博园的客运服务目标。
《瞭望东方周刊》:为应对世博会的交通出行,交通局专门制定了二个《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方案》,这个方案针对游客有什么样的出行指导?孙建平:这个方案突出集约化交通理念,力争让90%以上游客通过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及团体客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入园,以减少道路交通压力。比如,世博交通保障组规划了42条世博公交专线,投运了1000多辆公交车。
另外,方案划定了管控区、缓冲区和引导区三个交通管控区域:管控区只
允许持有世博通行证车辆、世博专属出租车和公交车才可以进入。区内居民和企业车辆可按规定申领通行证。园区周边设置大型停车场,专供世博专线巴士和团体客车等持证大巴使用。
缓冲区内设置194公里的世博交通保障通道,重点保障公交、团体客车等集约化车辆快速到达园区。
引导区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引导入沪车流,并通過P R方式,方便长三角自驾车游客停车后换乘专线车或轨道交通入园。在F1赛车场、虹桥枢纽、松江等区域设置P R停车场,提供10000个换乘泊位。
借鉴了大阪、爱知世博会和奥运经验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方案酝酿了多久?是否参考过其他国家的经验?
孙建平:从上海申办世博之时就已经把交通管理作为重点开展研究,具体的实施保障方案则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编制,到今年1月份最终对外公示。
交通方案的研制过程中参考了历届世博会的交通组织经验,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日本大阪世博会、2005年最近一届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交通保障经验。
比如,本次世博会交通保障采用的集约化公共交通理念,就是借鉴了爱知世博会主办方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为主的原则,以此减轻道路通行压力。
又比如,为提高交通设施的服务效率、均衡客流,我们借鉴了爱知世博会非常注重交通信息系统应用的经验,重点建设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世博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和世博园区交通信息子平台三个平台,精心设计打造上海世博交通网、世博交通指南等七种交通信息人性化服务方式,为中外宾客全天候、多方位提供世博交通信息服务。
再比如,这次推行的194公里世博专用保障通道,就是借鉴了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专用通道的经验,以此提升地面公交和团体客车的通行效率。
世博园区地处城市中心地区,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最大的挑战就是世博交通保障与日常交通的正常运行二者如何兼顾。
一号线事故后,全员“大检查、大反思”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一直推行公交优先的策略,但去年年底地铁一号线接连发生事故,市民抱怨地铁软件服务不够、信息告知不通畅、应急机制欠缺等问题。通过这一事故,上海汲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孙建平:在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当前确实面临着在老设施运行需要调整维修,新设施集中启用需要调试,以及服务质量一时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的矛盾。
去年底一号线事故发生后,我们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努力寻找差距和问题,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世博会期间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一是加强设施设备维护保障。每天安排1000余名工作人员,利用夜间停运时段仔细检查轨道、触网、车辆,并将2010年列车大修计划提前至年初进行,力争在世博会前完成缺陷整改。
二是提升抢险保障能力。将全网络的应急抢险点从12个增加到22个,每个抢险点负责一块区域内的应急抢修工作并做到全网覆盖。目前,轨交维修保障部门已提前进入了“一级保障维护”状态的演练。
三是提高轨道交通突发故障应对处置能力。一旦发生大面积客流拥堵或网络性故障,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通过站台广播、地铁电视、志愿者引导等多种方式告知乘客。
四是强大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已经建立了6支、8000余名志愿者参加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也将成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倡导城市文明、服务世博盛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20个应急预案
《瞭望东方周刊》:在世博会期间,交通港航业将有什么样的安保措施?
孙建平:我们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和世博安保指挥部有关工作要求,主要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签订安保责任书。2009年,我们局与全市18个区县交通港航部门、11个局属单位以及830余家公交、长途、道路危品运输和码头单位签订了二级安保责任书,落实安保责任。
二是编制交通港航安保方案。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世博公交、长途、轨道等12个专项方案。其中与旅客有关的公交、长途、轨道、水路客运等公共交通方面,主要安保措施有:
公交方面,世博周边、世博专线车及在虹桥枢纽、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始发的4700辆公交车安装应急逃生窗和实施“一车一人”安检要求,内环线内8000辆公交车和公交枢纽站安装视频监控,途经站点落实平安志愿者服务。
长途客运方面:所有进出上海的长途客运班车安装GPS,本市长途班车加装视频监控系统,所有长途客运站点对进站出发和到达旅客实施安检,到达安检区域安装视频监控。
水路客运方面,浦江游览、轮渡、国客、省际、三岛客运码头配置安检设备和人员对旅客(乘客)及其随身物品进行安检。上述客运码头配置彩色监控,监控范围应有效覆盖进出口通道、候船区域、船港界面、限制区域等重要部位。
轨道交通方面,计划设置约650个安检点,对进站乘客大件包裹和行李实施安检。
另外,还组织200余家港口、危险品运输企业进行反控防范专题培训,以及对交通港航相关员工进行安保培训等。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期间交通安全问题,设立了什么样的应急预案?能否举个具体例子,比如园区内如有突发事件发生,人流要紧急疏散,提供怎样的交通保障?
孙建平: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局层面一个总体预案和19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涉及交通安全方面的主要有轨道交通保障、公交过江、出租车、内河水上、港口客运、道路危品运输和港口危险货物等预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强化三级预案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反恐防范和应急处突预案的修编工作。
世博期间就突发大客流制定了应急预案,当客流规模达到40万、50万、60万时,分别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安保、运输、道路交通管理等专业部门都编制了应急预演,由公安局牵头发布启动指令,交警、交通运输、治安等相关部门配套做好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