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是学生的人生转折点,是学生初次接受社会考验的一次大型集中测评,高考的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大学录取。因此一些高中生面临高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的压力,影响自身的能力发挥。高考应试本身是为国家筛选人才的一次测验,同时也是激励学生勤奋进取的方式,高考成绩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高中学校应针对高考应试心理问题,提前做好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针对他们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的疏导,引领学生走出认知误区,消除心理障碍,以健康平和的心态走进高考考场,积极面对,展示出自身的优势,打好高考这场攻坚战。
【关键词】高考应试 心理素质 培养 途径与方法
高中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薄,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高考应试上,面对教师的期盼与家长的嘱托,学生日渐累积课业压力,内心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对于高考抱有一种恐惧情绪。高考应试的心理素质培育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脱离出来,疏导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从学生的心理问题诱因出发,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谆谆善诱启发学生正确看待高考问题,同时创建轻松的环境,与家长学校沟通,以各个角度消除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建立心理咨询模式
学生的高考心理问题由来已久,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不仅受到了高中生的重视,同时各界人士都对高考抱有一种好奇心,家长之间的攀比、学校条幅横挂,这些均对于高中生可能造成一定的高考紧张情绪,高考压力往往是累积形成的,因此短时间的教师谈话引导起到的作用不大,可在高中建立心理辅导独立教室,以不同的辅导形式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作出心理教育工作规划、进行心理教育业务指导,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日常活动。利用班级辅导和小组辅导等形式,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采取心理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点,这是由心理辅导关注个人的特点确定的,主要形式是面谈。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陈某某多次参加斗殴而被重点中学劝退转来笔者所在学校。笔者发现他是武侠小说迷。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毒害很深。通过多次面谈,使他认识到,特定的封建社会环境“行侠”是英雄,今天参与斗殴是犯罪,是“狗熊”。同学有矛盾应找教师解决,不能用“拳头”说理。通过心理辅导,该生终于彻底克服了缺点,当年考上了大学,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二、针对个体问题自我控制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凸显出了个体差异,一些后进生在高中较短的复习时间里,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也会产生焦虑感,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掌握情绪的转化方法。教会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客观分析问题,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與同龄人交流更容易取得共鸣,对缓解焦虑更有效。比如,孩子考得不理想,当他得知有同学考得更不好时,失望情绪就会立刻减少,深入交流中,同病相怜的感觉对治愈心理创伤有奇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比如学摄影、考驾照、练书法、学乐器、跳街舞等,只要是积极的事,都是学习,而且对缓解孩子的焦虑心理有好处。另外,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学会过渡减压变换心情
通常,学校与家庭都会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家长以及考生都不十分了解科学的调整,例如许多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这是不可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地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度紧张、大压力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郁闷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逐渐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性调节方法。若从应试角度来说,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也不利于考试迅速建立起应急机制。
四、强化模拟做好心理准备
比如说:进入高三语文总复习后,每次测试都认真地按高考要求安排场地,每个考场都安排两名监考教师。监考教师严格按高考要求办事,若发现个别学生有舞弊行为,立刻判零分,并将其驱逐出考场,考试完毕后还要对该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每次考试试卷的版面安排,都按高考试卷的模式,无论是试题的数量和难度都类似于高考试题。标准化的题目,让学生答在高考答题卡上。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答题顺序,每个试题都印上时间分配,学生看到时间分配就会知道每个题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觉地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答题,稳扎稳打最后攻关,长期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会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到了真正的高考,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先用较短时间准确完成基础部分,再集中精力和时间攻克难题,防止了先做难题耗去了大量时间,事倍功半,再回头作简单而容易得分的题时,又可能因时间苍促而忙中出错,或心理紧张“发毛”对容易题目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浪费时间。平时的考试让学生当作高考,给学生很多的“高考”机会,而真到了高考,学生如同平时的测试,在心理上没有压力感,学生的应有水平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结束语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齐改文. 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高考作文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11):43-45.
[2]郑晓边. 应对高考要从考生心理品质培养开始——简评《高考应试心理训练》[J]. 湖北招生考试,2003(16).
【关键词】高考应试 心理素质 培养 途径与方法
高中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薄,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高考应试上,面对教师的期盼与家长的嘱托,学生日渐累积课业压力,内心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对于高考抱有一种恐惧情绪。高考应试的心理素质培育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脱离出来,疏导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从学生的心理问题诱因出发,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谆谆善诱启发学生正确看待高考问题,同时创建轻松的环境,与家长学校沟通,以各个角度消除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建立心理咨询模式
学生的高考心理问题由来已久,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不仅受到了高中生的重视,同时各界人士都对高考抱有一种好奇心,家长之间的攀比、学校条幅横挂,这些均对于高中生可能造成一定的高考紧张情绪,高考压力往往是累积形成的,因此短时间的教师谈话引导起到的作用不大,可在高中建立心理辅导独立教室,以不同的辅导形式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作出心理教育工作规划、进行心理教育业务指导,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日常活动。利用班级辅导和小组辅导等形式,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采取心理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点,这是由心理辅导关注个人的特点确定的,主要形式是面谈。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陈某某多次参加斗殴而被重点中学劝退转来笔者所在学校。笔者发现他是武侠小说迷。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毒害很深。通过多次面谈,使他认识到,特定的封建社会环境“行侠”是英雄,今天参与斗殴是犯罪,是“狗熊”。同学有矛盾应找教师解决,不能用“拳头”说理。通过心理辅导,该生终于彻底克服了缺点,当年考上了大学,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二、针对个体问题自我控制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凸显出了个体差异,一些后进生在高中较短的复习时间里,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也会产生焦虑感,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掌握情绪的转化方法。教会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客观分析问题,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與同龄人交流更容易取得共鸣,对缓解焦虑更有效。比如,孩子考得不理想,当他得知有同学考得更不好时,失望情绪就会立刻减少,深入交流中,同病相怜的感觉对治愈心理创伤有奇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比如学摄影、考驾照、练书法、学乐器、跳街舞等,只要是积极的事,都是学习,而且对缓解孩子的焦虑心理有好处。另外,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学会过渡减压变换心情
通常,学校与家庭都会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家长以及考生都不十分了解科学的调整,例如许多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这是不可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地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度紧张、大压力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郁闷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逐渐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性调节方法。若从应试角度来说,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也不利于考试迅速建立起应急机制。
四、强化模拟做好心理准备
比如说:进入高三语文总复习后,每次测试都认真地按高考要求安排场地,每个考场都安排两名监考教师。监考教师严格按高考要求办事,若发现个别学生有舞弊行为,立刻判零分,并将其驱逐出考场,考试完毕后还要对该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每次考试试卷的版面安排,都按高考试卷的模式,无论是试题的数量和难度都类似于高考试题。标准化的题目,让学生答在高考答题卡上。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答题顺序,每个试题都印上时间分配,学生看到时间分配就会知道每个题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觉地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答题,稳扎稳打最后攻关,长期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会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到了真正的高考,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先用较短时间准确完成基础部分,再集中精力和时间攻克难题,防止了先做难题耗去了大量时间,事倍功半,再回头作简单而容易得分的题时,又可能因时间苍促而忙中出错,或心理紧张“发毛”对容易题目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浪费时间。平时的考试让学生当作高考,给学生很多的“高考”机会,而真到了高考,学生如同平时的测试,在心理上没有压力感,学生的应有水平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结束语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齐改文. 待晓堂前拜舅姑,画眉深浅入时无——高考作文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11):43-45.
[2]郑晓边. 应对高考要从考生心理品质培养开始——简评《高考应试心理训练》[J]. 湖北招生考试,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