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市第一中学是江西省第一所公办学校、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从1901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117年的风雨征程,先后从这里走出了21位中外院士和无数的精英人士,至今仍弦歌不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学经典”是载体,终极目标在育人。为此,学校结合教育变革的大背景,基于上述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依据,从自主发展、经典传承、文化育人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国学教育概念,即在学生的习惯养成和世界观确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底蕴幽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基础上,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打破学科知识边界和壁垒,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理念。
[以德育建设为抓手,用经典传承,以文化润心]
学校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确立了“班主任核心素养”培育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班主任队伍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邀请专家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和职业规划专题讲座,丰富和提高了班主任的经验与能力。学校以创新的“班主任导师制”与“帮、扶、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及青年班主任成长;通过每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暑期培训、班主任工作例会等各种方式提升德育工作的精神高度;利用成立教师读书会,用每年读一本经典教育专著的方式提升教育工作的理论高度;组织参加南昌市“引航杯”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和开展研讨会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践高度。
在探索办校和治学的过程中,一中树立了“正心明道、格物致远”的办学理念,结合“勤朴严实,开拓创新”的校训,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秉持“人文之中涵养科学精神,科学之中蕴含人文关怀”的办学原则,以“培养人文底蕴厚实、科学素养突出、勇于实践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目标。“学国学,诵经典”是学校多年来的实践成果,通过习国学,使中国的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根植内心的素养。教室外的长廊犹如穿越了千年历史,粘贴着由同学们书写的古今中外、众多先贤们的警示箴言;厚重的校训、精美的校徽,巧妙地点缀着绿色校园;展板上,同学们的手抄报创意无限,散发出青春的活力;院士亭、自强亭更是彰显了学校历史的底蕴与积淀;教室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流淌了千年的古诗词口口相传,国学之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中在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了明镜社、汉服社、摄影社等数十个精品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学校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井冈山之旅,有提升能力的海外游学,有突出实践的工厂参观,还有奉献爱心的公益义卖;同时,国旗下演讲、十八岁成人礼、主题征文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将“知”内化为“行”,在行动中彰显出一中学子的精神风貌。
以课程体系为支点,点面结合,构建立体化体系
学校秉承百年一中的悠久历史和办学经验,把“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轴,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国学特色课程、专家课程、选修课程等多种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师资,组织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紧扣與学科知识的衔接、新高考的要求,开发了系列课程,如语文学科不仅把国学课作为每班、每周的常态课程,还对《国学人文校本教材》进行了升级打造,教师在每周的国学课上对“华语世界权威国学教材”《论语卷》进行细致讲解,体育学科的《太极拳和形神拳》深入挖掘,音乐学科还把江西省内特色戏种采茶剧搬进课堂。专家课程则是利用各种专家讲座等形式,拓宽他们的视野,积极邀请礼仪专家、职规专家、艺术学科的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从各个方面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通才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更是体现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准,老师们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了近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艺术类、国学经典类、课堂延伸探究类等,综合形成学生的“大人文素养”观。
在开设多样化课程体系的过程当中,教师们有过犹豫、困惑甚至质疑,尤其是对许多老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全新的挑战。构建初期,多数教师很难承担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时只能在现行学科上“打转转”,或是学科类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甚至很多同学也把这一类课程当作任务来完成,让课程失去了设置的本意。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随着课程体系的构建、渗透和成熟,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且立体的体系维度,大大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系统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了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智慧校园”为技术支撑,精准定位,打造“互联网+”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家战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提出“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发展的理念开始,学校就积极探索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支持系统的技术实践,给学校“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建设强大的战略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服务系统。通过智慧化管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设施,以点带面,提升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板块的能力,既让学校各职能处室间的具体工作得到快速衔接、提升管理效率,又对学生实现了高科技、人性化的管理。2017年9月,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智慧校园示范校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在校级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精准教学方案和新高考教务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针对教、学、考、评、管建设,围绕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容量的扩大,实现了日常考试、作业、随堂测验等全场景数据的采集,深度挖掘数据,帮助教师实现以学定教、精准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还可利用家校互通,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学情,进行科学辅导。
“智慧校园”也不仅仅是在学生学业的辅助上起到作用,很多时候它还可以实现和现有网络平台的交叉互补。譬如说,每个班级都有QQ群、微信群,这些平台都有及时的互动功能,但缺少数据收集、保留、分析等功能,那么,“智慧校园”的建设就可以在“大数据”方面重点着墨。譬如有的家长提到,当学生毕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相关数据依然在学校得以留存,最后达到“学生毕业班还在”的效果,这是其他的平台所不能达到的。
“新国学”教育的核心文化建设是学校当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重要探索,尽管尚待完善,始终希望发挥教育在创建“文化自信”中的先锋作用,“重思考、稳落实、善筹划、做品牌”,这是南昌一中今后对传统经典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方针。学校以真正扎实的执行力,让传统经典文化真正受益于学生,让一中的学生真正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在春风化雨中,始终以“勤朴严实、开拓创新”的校训激励自我,从而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兼具“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
[以德育建设为抓手,用经典传承,以文化润心]
学校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确立了“班主任核心素养”培育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班主任队伍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邀请专家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和职业规划专题讲座,丰富和提高了班主任的经验与能力。学校以创新的“班主任导师制”与“帮、扶、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及青年班主任成长;通过每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暑期培训、班主任工作例会等各种方式提升德育工作的精神高度;利用成立教师读书会,用每年读一本经典教育专著的方式提升教育工作的理论高度;组织参加南昌市“引航杯”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和开展研讨会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践高度。
在探索办校和治学的过程中,一中树立了“正心明道、格物致远”的办学理念,结合“勤朴严实,开拓创新”的校训,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秉持“人文之中涵养科学精神,科学之中蕴含人文关怀”的办学原则,以“培养人文底蕴厚实、科学素养突出、勇于实践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目标。“学国学,诵经典”是学校多年来的实践成果,通过习国学,使中国的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根植内心的素养。教室外的长廊犹如穿越了千年历史,粘贴着由同学们书写的古今中外、众多先贤们的警示箴言;厚重的校训、精美的校徽,巧妙地点缀着绿色校园;展板上,同学们的手抄报创意无限,散发出青春的活力;院士亭、自强亭更是彰显了学校历史的底蕴与积淀;教室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流淌了千年的古诗词口口相传,国学之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中在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了明镜社、汉服社、摄影社等数十个精品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学校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井冈山之旅,有提升能力的海外游学,有突出实践的工厂参观,还有奉献爱心的公益义卖;同时,国旗下演讲、十八岁成人礼、主题征文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将“知”内化为“行”,在行动中彰显出一中学子的精神风貌。
以课程体系为支点,点面结合,构建立体化体系
学校秉承百年一中的悠久历史和办学经验,把“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轴,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国学特色课程、专家课程、选修课程等多种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师资,组织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紧扣與学科知识的衔接、新高考的要求,开发了系列课程,如语文学科不仅把国学课作为每班、每周的常态课程,还对《国学人文校本教材》进行了升级打造,教师在每周的国学课上对“华语世界权威国学教材”《论语卷》进行细致讲解,体育学科的《太极拳和形神拳》深入挖掘,音乐学科还把江西省内特色戏种采茶剧搬进课堂。专家课程则是利用各种专家讲座等形式,拓宽他们的视野,积极邀请礼仪专家、职规专家、艺术学科的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从各个方面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通才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更是体现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准,老师们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了近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艺术类、国学经典类、课堂延伸探究类等,综合形成学生的“大人文素养”观。
在开设多样化课程体系的过程当中,教师们有过犹豫、困惑甚至质疑,尤其是对许多老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全新的挑战。构建初期,多数教师很难承担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时只能在现行学科上“打转转”,或是学科类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甚至很多同学也把这一类课程当作任务来完成,让课程失去了设置的本意。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随着课程体系的构建、渗透和成熟,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且立体的体系维度,大大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系统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了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智慧校园”为技术支撑,精准定位,打造“互联网+”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列为国家战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提出“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发展的理念开始,学校就积极探索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支持系统的技术实践,给学校“新国学”教育核心文化建设强大的战略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服务系统。通过智慧化管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设施,以点带面,提升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大板块的能力,既让学校各职能处室间的具体工作得到快速衔接、提升管理效率,又对学生实现了高科技、人性化的管理。2017年9月,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智慧校园示范校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在校级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精准教学方案和新高考教务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针对教、学、考、评、管建设,围绕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容量的扩大,实现了日常考试、作业、随堂测验等全场景数据的采集,深度挖掘数据,帮助教师实现以学定教、精准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还可利用家校互通,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学情,进行科学辅导。
“智慧校园”也不仅仅是在学生学业的辅助上起到作用,很多时候它还可以实现和现有网络平台的交叉互补。譬如说,每个班级都有QQ群、微信群,这些平台都有及时的互动功能,但缺少数据收集、保留、分析等功能,那么,“智慧校园”的建设就可以在“大数据”方面重点着墨。譬如有的家长提到,当学生毕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相关数据依然在学校得以留存,最后达到“学生毕业班还在”的效果,这是其他的平台所不能达到的。
“新国学”教育的核心文化建设是学校当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重要探索,尽管尚待完善,始终希望发挥教育在创建“文化自信”中的先锋作用,“重思考、稳落实、善筹划、做品牌”,这是南昌一中今后对传统经典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方针。学校以真正扎实的执行力,让传统经典文化真正受益于学生,让一中的学生真正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在春风化雨中,始终以“勤朴严实、开拓创新”的校训激励自我,从而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兼具“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