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修身养性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除了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合理、技能纯熟、效果显著外,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教师的修养是语文课堂评价的前提
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决策者。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追本溯源还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评价教师本身,看他有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没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知识的不断更新,高中学生的阅读面深广了,视野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转变了,有些时候,学生知道的,教师未必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捧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小溪水”。教师博览群书,沉积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既读诗经离骚,也读诸子百家;既读诗词曲赋,也读小说戏剧;既读西方哲学,也读中國历史。当代散文家、理论家梁衡曾经说过,不读古代、近代、现当代作品,不按古今贯通的线索去读,我们的知识就会断代。
教师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等篇目时,如果不悉心研读《红楼梦》原著,就不会通晓前五回的重大意义,更不会明白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会了解到作品中人物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课堂上,假如学生提出个问题来,教师有可能就下不了台。相反,教师如果平时研读了原著,教学时就能高屋建瓴,高谈阔论,游刃有余了。
二、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堂评价的手段
目前,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不够科学,一部分学校的教师,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新课程理念说得头头是道,课堂上老方法用得得心应手。课堂上不想办法要质量,课后加班加点做“负导”。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不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能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是装有死知识的书呆子。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从一个“能讲”的教师转变为一个“会讲”的教师。
一个“能讲”的教师,心中只有教材和自己,没有学生;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有灌输,没有引导;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恹恹欲睡;学生知道的讲,不知道的也讲。这样的教学累死教师,闷死学生,毫无课堂效果可言。
相反,一个“会讲”的教师,心中有学生、有教材、有课堂;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既重教法,又重学法;教师灵活驾驭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只讲十分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
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课堂的主人,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生命力。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教师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组织教材传授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运用课堂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培养能力、修身养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是最最重要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投入课堂,投入教材,投入活动中,与文本、教师产生共鸣,课堂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其产生成就感,课堂效果和质量就会事半功倍。
教材组织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学生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随口发问,问者无意,答者无心;有的教师问题组织得不够严谨,重复琐碎,破坏了文章的思路,打乱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备课时,要弄清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紧扣文章思路,组织一些对全文能起纵观全局的问题,又不放过对课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一词一句。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需要,往往可以把若干个同一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问题组成一组,有目的有步骤地发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三中学(733206)
一、教师的修养是语文课堂评价的前提
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决策者。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追本溯源还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评价教师本身,看他有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没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知识的不断更新,高中学生的阅读面深广了,视野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转变了,有些时候,学生知道的,教师未必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捧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小溪水”。教师博览群书,沉积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既读诗经离骚,也读诸子百家;既读诗词曲赋,也读小说戏剧;既读西方哲学,也读中國历史。当代散文家、理论家梁衡曾经说过,不读古代、近代、现当代作品,不按古今贯通的线索去读,我们的知识就会断代。
教师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香菱学诗》等篇目时,如果不悉心研读《红楼梦》原著,就不会通晓前五回的重大意义,更不会明白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会了解到作品中人物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课堂上,假如学生提出个问题来,教师有可能就下不了台。相反,教师如果平时研读了原著,教学时就能高屋建瓴,高谈阔论,游刃有余了。
二、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堂评价的手段
目前,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不够科学,一部分学校的教师,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新课程理念说得头头是道,课堂上老方法用得得心应手。课堂上不想办法要质量,课后加班加点做“负导”。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不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能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是装有死知识的书呆子。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从一个“能讲”的教师转变为一个“会讲”的教师。
一个“能讲”的教师,心中只有教材和自己,没有学生;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有灌输,没有引导;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恹恹欲睡;学生知道的讲,不知道的也讲。这样的教学累死教师,闷死学生,毫无课堂效果可言。
相反,一个“会讲”的教师,心中有学生、有教材、有课堂;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既重教法,又重学法;教师灵活驾驭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只讲十分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方式的转变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
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课堂的主人,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生命力。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教师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组织教材传授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运用课堂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培养能力、修身养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是最最重要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投入课堂,投入教材,投入活动中,与文本、教师产生共鸣,课堂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其产生成就感,课堂效果和质量就会事半功倍。
教材组织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学生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随口发问,问者无意,答者无心;有的教师问题组织得不够严谨,重复琐碎,破坏了文章的思路,打乱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备课时,要弄清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紧扣文章思路,组织一些对全文能起纵观全局的问题,又不放过对课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一词一句。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需要,往往可以把若干个同一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问题组成一组,有目的有步骤地发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三中学(73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