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教鞭(口头点到为止,不必真的拿起),我们很自然的就联系到体罚,也自然而然的联系到那些旧世宿儒,更想当然的联系到传统、守旧、 迂腐、 顽固等思想品质。
诚然,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生们不仅必须恪遵三纲五常之礼,而且必须严守尊师重道之规。教鞭作为教师的惩戒性工具,的确足以让学生畏惧三分,更会使不少学生暗生怨恚、甚至咬牙切齿。
时代巨轮驰向21世纪,不合教育革新潮流要求的许多条条框框、陈规陋习都已为时代大浪淘尽,加之近来陆续出台的教育法规反复强调教育中不得体罚,于是乎不少撞钟式学生抚额称幸、弹冠相庆——老师的教鞭可以永远放下去喽!
教鞭该不该放、体罚该不该行?虽然近几年大力呼吁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后进生的言论不绝于耳,笔者仍然要以切身所感 亲经之历,不揣冒昧,抛砖引玉,逆水探路,力求革弊。
从小学到大学,笔者遇到众多的老师。他们各有个性又同具共性——那就是都有慈母兼严父般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严”字当头,才令笔者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走进了理想的师范大学。如果不谦虚地自称一声“高徒”,那么笔者首先应该感激的是自己的“严师”!
虽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赞美诗一样的中听,但是严肃地说,学习是一项特殊的劳动!我们虽不必苛求学生悬梁刺股,但却非常有必要让他们明白这项劳动的艰苦性。学习本身必须是以苦为乐、苦中取乐、先天下之苦而苦、后天下之乐而乐;具体的付出、抽象的收获。偏偏现今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多,宝贝疙瘩成群成窝!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乃至不承认“学习是劳动”这一观点。既懒得费心力又颇想成大器。平时无所事事:白天课堂睡大觉、晚上家里看电视;三天两头谈心、隔三差五违纪;正常作业愣不交,大考小考全凭抄!对此,为防小错不断乃至大错敢犯、小洞不补渐成大洞二丈五,笔者个人认为,学校在思想工作屡做无效的大前提下,可给予上述学生强制性管束,必要时可适当体罚。
不错,大多数学生是好学生,并且诚如魏书生老师所言,差生也决不是坏学生。不少教师总拿魏先生这句话做挡箭靶子,为差生的作为(其实是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责任。但我们为何却不能看看魏先生在差生的转化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效呢?差生不是坏学生,但在一定的倾斜式纵容教育下,却完全有蜕变成坏学生的可能!君不见一问三不知却能一呼百人应的“校园款少”乎?君不见考试仅得三十来分却能让老师退让三分的“班级老大”乎?是的,这些人只是少数,但其对教学的负面作用、对学校的不良影响、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忽视!试问:要坏一锅粥,还需要多少粒老鼠屎呢?
对这些人,就有必要进行体罚!
其一:适度的体罚,是学生个人端正思想的要求。个别学生咬定“不得体罚”的教育法规,尚方宝剑免死牌似的为自己的任何过错回避老师的任何惩罚,并且反宾为主、倒打钉耙,你越松他越逞。既然难以晓之以理,想动之以情又从何谈起?如此屡教不改的学生,对之适度体罚反能让其静下心来痛定思痛,明晓学校的规矩、学生的方圆、教师的苦心、自己的过失。这从师生双方、学校工作的长远利益上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正是“板子响,成绩长”的古训精粹和“严师出高徒”的实际应用。
其二:适度的体罚,是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的要求。别忘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之间,还有相当数量作壁上观的“中间派”如果让“霸王”一味嚣张,好学生苦不堪言不说,“中间派”势必对老师也有所反感:“还批评俺呢!原来你也就这么点本事,吃柿子光会挑软的嘛!”此长彼消,令人心焦;长此以往,怎为师长?故而笔者主张的适度体罚决不是杀鸡吃肉、过瘾享受而是敲山震虎、以惩效尤,让那些有点跃跃欲动的“猴子”望之止步。
其三:适度的体罚,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教育界权威人士反而对现在学生的素质忧虑渐深。一次中日少年夏令营活动更引起了人们对“生存”的深思。不少有识之士提倡“富门寒教”,呼吁有意识地主动让孩子从小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必要的苦难磨砺,以培养其刚强坚韧意志和独立生存能力。此议一出即共鸣纷起,好评如潮。许多家长乐意支付不菲的学费在假期里主动把孩子送进了军营式学校、接受魔鬼式训练!相反,深圳一所私立学校规定教师不仅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且同学生家长交流时不得谈及学生的缺点错误,如此苦心“捧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一位名师为此愤而辞职!
早在战国时期,亚圣孟轲就已高瞻远瞩地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时至今日,在校学生正可谓任重道远!作为人师,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严格管理势在必行。这与对孩子的尊重、关爱、呵护并不矛盾。正如同发达时期仍需要艰苦奋斗、小康路上仍需要勤捡节约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育工厂中本不应该出现的次品和废品!
当然,学校是一个完整体系,“适当体罚”这一举措付诸实施还需要政策的引导、领导的支持、家长的协助,最主要的是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多管齐下,方能使教育优化。
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日本,教育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论政府的重视还是舆论的评价都相当之高;但据说人家的教室一直悬挂着教鞭。学校师生有着这样的共识:教鞭可以少用,但无论什么时候,绝对不可或缺!想想我们,太多的热情是不是反而对祖国的未来缺了一份什么呢?
诚然,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生们不仅必须恪遵三纲五常之礼,而且必须严守尊师重道之规。教鞭作为教师的惩戒性工具,的确足以让学生畏惧三分,更会使不少学生暗生怨恚、甚至咬牙切齿。
时代巨轮驰向21世纪,不合教育革新潮流要求的许多条条框框、陈规陋习都已为时代大浪淘尽,加之近来陆续出台的教育法规反复强调教育中不得体罚,于是乎不少撞钟式学生抚额称幸、弹冠相庆——老师的教鞭可以永远放下去喽!
教鞭该不该放、体罚该不该行?虽然近几年大力呼吁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后进生的言论不绝于耳,笔者仍然要以切身所感 亲经之历,不揣冒昧,抛砖引玉,逆水探路,力求革弊。
从小学到大学,笔者遇到众多的老师。他们各有个性又同具共性——那就是都有慈母兼严父般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严”字当头,才令笔者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走进了理想的师范大学。如果不谦虚地自称一声“高徒”,那么笔者首先应该感激的是自己的“严师”!
虽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赞美诗一样的中听,但是严肃地说,学习是一项特殊的劳动!我们虽不必苛求学生悬梁刺股,但却非常有必要让他们明白这项劳动的艰苦性。学习本身必须是以苦为乐、苦中取乐、先天下之苦而苦、后天下之乐而乐;具体的付出、抽象的收获。偏偏现今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多,宝贝疙瘩成群成窝!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乃至不承认“学习是劳动”这一观点。既懒得费心力又颇想成大器。平时无所事事:白天课堂睡大觉、晚上家里看电视;三天两头谈心、隔三差五违纪;正常作业愣不交,大考小考全凭抄!对此,为防小错不断乃至大错敢犯、小洞不补渐成大洞二丈五,笔者个人认为,学校在思想工作屡做无效的大前提下,可给予上述学生强制性管束,必要时可适当体罚。
不错,大多数学生是好学生,并且诚如魏书生老师所言,差生也决不是坏学生。不少教师总拿魏先生这句话做挡箭靶子,为差生的作为(其实是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责任。但我们为何却不能看看魏先生在差生的转化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效呢?差生不是坏学生,但在一定的倾斜式纵容教育下,却完全有蜕变成坏学生的可能!君不见一问三不知却能一呼百人应的“校园款少”乎?君不见考试仅得三十来分却能让老师退让三分的“班级老大”乎?是的,这些人只是少数,但其对教学的负面作用、对学校的不良影响、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忽视!试问:要坏一锅粥,还需要多少粒老鼠屎呢?
对这些人,就有必要进行体罚!
其一:适度的体罚,是学生个人端正思想的要求。个别学生咬定“不得体罚”的教育法规,尚方宝剑免死牌似的为自己的任何过错回避老师的任何惩罚,并且反宾为主、倒打钉耙,你越松他越逞。既然难以晓之以理,想动之以情又从何谈起?如此屡教不改的学生,对之适度体罚反能让其静下心来痛定思痛,明晓学校的规矩、学生的方圆、教师的苦心、自己的过失。这从师生双方、学校工作的长远利益上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正是“板子响,成绩长”的古训精粹和“严师出高徒”的实际应用。
其二:适度的体罚,是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的要求。别忘了,好学生和“坏学生”之间,还有相当数量作壁上观的“中间派”如果让“霸王”一味嚣张,好学生苦不堪言不说,“中间派”势必对老师也有所反感:“还批评俺呢!原来你也就这么点本事,吃柿子光会挑软的嘛!”此长彼消,令人心焦;长此以往,怎为师长?故而笔者主张的适度体罚决不是杀鸡吃肉、过瘾享受而是敲山震虎、以惩效尤,让那些有点跃跃欲动的“猴子”望之止步。
其三:适度的体罚,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教育界权威人士反而对现在学生的素质忧虑渐深。一次中日少年夏令营活动更引起了人们对“生存”的深思。不少有识之士提倡“富门寒教”,呼吁有意识地主动让孩子从小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必要的苦难磨砺,以培养其刚强坚韧意志和独立生存能力。此议一出即共鸣纷起,好评如潮。许多家长乐意支付不菲的学费在假期里主动把孩子送进了军营式学校、接受魔鬼式训练!相反,深圳一所私立学校规定教师不仅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且同学生家长交流时不得谈及学生的缺点错误,如此苦心“捧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一位名师为此愤而辞职!
早在战国时期,亚圣孟轲就已高瞻远瞩地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时至今日,在校学生正可谓任重道远!作为人师,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严格管理势在必行。这与对孩子的尊重、关爱、呵护并不矛盾。正如同发达时期仍需要艰苦奋斗、小康路上仍需要勤捡节约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育工厂中本不应该出现的次品和废品!
当然,学校是一个完整体系,“适当体罚”这一举措付诸实施还需要政策的引导、领导的支持、家长的协助,最主要的是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多管齐下,方能使教育优化。
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日本,教育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论政府的重视还是舆论的评价都相当之高;但据说人家的教室一直悬挂着教鞭。学校师生有着这样的共识:教鞭可以少用,但无论什么时候,绝对不可或缺!想想我们,太多的热情是不是反而对祖国的未来缺了一份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