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指出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化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新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化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 有效问题的标准和特征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能反映当前化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经过适度努力能够解决。
有效有三层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比值;(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来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什么样的“化学问题”才算“有效”?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依照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具有化学因素与必要的形式外,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2.1 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2.2 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化学实质,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化学;
2.3 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2.4 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2.5 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化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6 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3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普斯塔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具体地说:
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4 有效化学问题的案例分析
4.1 化学基础知识新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注重问题置于适宜、自然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情境1: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2:氯化铵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什么物质?
问3:水电离的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力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简洁,不旁敲侧推,尽快实现教学目的,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4.2 化学实验教学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苏教版新课程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教学片段: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1:曾经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一颗金牙,但有一次因意外事故,她的金牙旁边的一颗牙齿破碎,牙医为她补了一颗不锈钢牙,可是自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太太就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拜访了很多当时的名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都无功而返,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化学家很快就解除了她的烦恼,你想知道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年轻的化学家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太太的烦恼吗?
问题情境2:用有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仪器,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如果能请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教学反思:以直观生动的事例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5 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问题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5.1 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5.2 教师创设的任何问题是否有效都应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创设的问题,同时作好教学反思这个环节。
5.3 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总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之后,要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则可加深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5.4 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应是自主而协作的。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建议,学生是否全身心融入了小组的问题思考活动中,能否与他人良好合作、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对学生审题、搜集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顺条件和结论间的连接点等思维过程的鼓励性评价。
5.5 问题探讨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前人走过的,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方法结论,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发现过程,都是创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结论和方法应积极加以推广,有时即便有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指出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化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新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化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2 有效问题的标准和特征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能反映当前化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经过适度努力能够解决。
有效有三层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比值;(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来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什么样的“化学问题”才算“有效”?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依照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具有化学因素与必要的形式外,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2.1 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2.2 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化学实质,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化学;
2.3 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2.4 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2.5 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化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6 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3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普斯塔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具体地说:
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4 有效化学问题的案例分析
4.1 化学基础知识新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注重问题置于适宜、自然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情境1: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2:氯化铵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什么物质?
问3:水电离的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力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简洁,不旁敲侧推,尽快实现教学目的,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4.2 化学实验教学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苏教版新课程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教学片段: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1:曾经有一位格林太太镶了一颗金牙,但有一次因意外事故,她的金牙旁边的一颗牙齿破碎,牙医为她补了一颗不锈钢牙,可是自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太太就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拜访了很多当时的名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都无功而返,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化学家很快就解除了她的烦恼,你想知道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年轻的化学家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太太的烦恼吗?
问题情境2:用有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仪器,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如果能请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教学反思:以直观生动的事例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5 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问题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5.1 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5.2 教师创设的任何问题是否有效都应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所以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创设的问题,同时作好教学反思这个环节。
5.3 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总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之后,要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则可加深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5.4 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应是自主而协作的。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建议,学生是否全身心融入了小组的问题思考活动中,能否与他人良好合作、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对学生审题、搜集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顺条件和结论间的连接点等思维过程的鼓励性评价。
5.5 问题探讨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前人走过的,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方法结论,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发现过程,都是创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结论和方法应积极加以推广,有时即便有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