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菜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写信告诉过一位学友,说来到学校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老校长手里领到一把锄头和半分菜地。
   那是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常是一人宿校的我在空寂无聊的长夜里,就用这样美丽的谎言,一次次修饰并打发着学校里的寂寞。当然,尽管此后我还先后到过三个学校,却都从未有过亲自种菜的经历,直到如今我常常光顾妻子所在的学校并且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里,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才想起我曾有过那么一段足足五六年的寂寞时光。而今我常常回想的是,那时我竟有如此丰富的诗意想象。
   在此之前,妻已在另一个乡的两所乡村小学呆过,依旧没有过种菜的经历。在嫁给我之后,短暂离开教育岗位的我到县城当了一名新闻记者,我们开始琢磨着把她调回老家来,然而阴差阳错,她竟来到了这所小学,便让我回想起了以前常常编织的那些诗意谎言来。
   这所学校很大,足有二三十亩之广。据说一则是因为这个叫“三营”的坝子地皮很广,又广种薄收,所以村里拿得出地来盖学校;而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吕进士,并且学识渊博,远近极有声名,于是,村民们便也重教兴学,将一个乡村小学校兴建得如此之大。一进校门,十来棵参天古柏据说已和里面“灵弥小学”的匾牌一样,有着一百三十多年历史;沿路走去,依次是教师生活区、学生活动场地和教学区,总之学校很是空旷,给人极是宽敞的视觉感受。这样一来,不知从哪年起,便有几位老师在生活区前的草坪上开辟出四五块菜地来,并且隐藏在古柏林后面,一年又一年,成为学校一角很有特点的风景。
   因学校离城还有一段路程,所以老师们基本都选择住校。在第一次送妻来学校的时候,我们几乎是同时说道: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生活场所!当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几块菜地。当时从乡下刚进县城,我似乎还不能完全融入城里的生活节奏,同时因为妻刚怀上孩子,需要我照料,于是很多理由,便让我在每天下班后,都习惯往学校赶,就这样和老师们一起享受菜地所带来的快乐了。
   每天下午时光,菜地边一直都很热闹。在夕阳下,老师们聚在一起,说论着课事,笑谈着人生,享受着劳动的快乐。菜地被人开垦出来,种上青菜、韭菜、薄荷和蚕豆,换季了,则又种成辣椒、苤蓝、萝卜,还有南瓜和玉米,但不论是谁种上,下课了,没课的老师就走到地边,浇上两桶水,锄上两锄草,既活泛了筋骨,又解去了上课和教学的劳累。不多些时光,一棵棵菜苗在老师们的呵护下长大,就像学校里渐渐长大的学生,青嫩可人,在阳光下尽显着蓬勃的朝气。而学生们也总是深爱着老师。记得就有好几次,几位学生把家里的圈肥给老师们送来,让菜地更多了几分厚实。老师们种出的蔬菜,也常常作为馈赠学生和周边农家的礼物。
   冬天霜重,压得菜苗缩起肥厚的叶子,但这时的青菜最为可口,嚼在嘴里,甘甜可口,还颇带几分咀嚼的韧性,并保留着许多泥土和霜雪的味道。若是夏天,连绵的雨水,一下就是十来天,滋润得菜地里更是走瓜流果,鲜色喜人,老师们你摘几把青椒,我掐几棵菜苗,各自回去做成几大锅菜之后,就搬在一起拼成一顿大餐。菜虽不多,但足够热闹;人多味杂,一席饭菜,便能品味出多种人生甘甜来。常常一顿饭能吃上几个小时。大家一起吃饭,说话;说话,吃饭。彼此间也都没有了工作时的劳累,尽诉衷肠。而老师们大都单纯直爽,一肚子话,全是不吐不快的畅快之词。一天天、一月月,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都对乡村小学校的这几块菜地有着感激之情。妻怀上孩子后,对我更多了几分依恋,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得赶回学校。借来一本胎教的书,其中一段“多吃蔬菜和水果”的文字,让妻对新鲜蔬菜有了更多的青睐。常常光顾菜场的我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的同时,更多地是将老师们种的青菜抬上我们的饭桌。几块菜地,不同的品种,既考虑到了不同的营养搭配,也不至于让妻感到乏味。而这时,我感激的是老师们都总是这样的无私和体贴,还总是这样那样地关切。于是大家围着菜地,又把话题转移到育儿上来,一下子让将为父母的我们减少了些许担忧,多了几丝喜悦和期待。
   妻休完产假已是下一个学期,而此时我虽回到了教育岗位,却是到了远隔的一座城市,母亲便陪着妻女到了学校,替我们照看孩子。第一个周回去看望,母亲就高兴地对我说,一个老师因为爱人调动,不准备在学校开伙了,便把菜地赠给了她。从此,母亲就在每天妻子放学“接班”后,抡起了锄头经营起了又一块菜地。到各种菜蔬一成熟,她又将之赠予学校的老师,并且持续丰富和改善祖孙三人的餐桌。母亲识字不多,加之学校条件有限,在学校的日子肯定也充满了寂寞,但她却是用种菜打发了许多空寂的时光,并且因为这一块菜地的原因,让她和老师们一直都很是融洽。
   足足一年时光,母亲在菜地上耕种了一个季节轮回。女儿不再被带到学校,我去学校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但每每回去,老师们还常常向我问起母亲。此时我才深深体会到: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建校至今,学校历经了一代代的人,几块菜地也始终在不停地更迭着耕耘的主人。但不论是谁,都让菜地边始终唱着一首和谐的歌。
   多好的校园,多美的园丁之歌。
  
  责任编辑:彭琼瑶
其他文献
1  一池平静的湖水,  一池进入了深秋  泛着湛蓝色的湖水。  一块跳跃了三次的石子。  一块在水面上微微溅起水花  令几个孩子欢呼雀跃的石子。  2  好多垂钓的人把时光都交给了这里。  或者听风。  或者还可以回忆些什么。  在遥远的天幕下,  悠闲的时光一晃而过,  我们却成了湖边的风景!  3  还有孩子们,  这里似乎成了他们的乐园。  嬉戏。追逐。  他们在不经意间弄脏了脸,  弄脏
期刊
园林路71号  鲁迅文学院第二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办在贵阳,地点是贵阳市委党校,园林路71号。  时间是2012年的9月份。  我后来想,9月这个时间,以及园林路71号贵阳市委党校这个地点,这两个因素。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为期半个月的鲁西南二班注定了某种特殊的气息。这种气息,贯穿了我们在贵阳、在培训班的全部白天以及夜晚。  学校离机场不远。到达那天,从机场到学校,是和带队的云南省作协杨红昆副主
期刊
一个叫做麦田的村庄,像一幅水彩画挂在博南山一面向南的山坡上。外婆家就住在麦田,而我的童年就经常住在外婆家。  外婆是妈妈的姨妈,外公是妈妈的姨父,他们是妈妈的养父养母。我在外婆家有两个舅舅,大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西昌市工作;因为大舅书读得多了就去得远了,外公外婆担心老舅学业好了也飞远了,高小毕业以后就不让他再继续上学,回村里做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  村庄所在的山脚下,发源于黑山门的一条小河自
期刊
诗 人:我们的吟唱就要转换新的曲调  我们的诗歌就要开启新的篇章  诺马阿美 传说中的故乡②  哈尼人在那里发祥  有一天祖先怆然出走  仿佛流离失所的绵羊  长子牵在手里  幼子背在背上  还有女人的哭声和老人的留恋  以及一路啼声不止的牛羊  这是一支踏上流浪之旅的队伍  不知未来何在 去向何方  我们的祖先 从此走走停停  回望故土 内心悲凉  咪 谷:祖先的故土 诺马阿美③  传说哈尼人在
期刊
在漾濞,一株老核桃树就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一片老核桃树林就是一部关于漾濞的核桃发展史。在漾濞,三四百年树龄的老核桃树屡见不鲜,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展示着漾濞核桃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不失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漾濞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核桃文化源远流长,有“漾濞核桃甲天下,独领风骚三千年”之说,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享誉天下的“漾濞核桃”,核桃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漾濞人。据记载,漾濞核桃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期刊
大理,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这块土地,历史悠久,神奇美丽,人才辈出。在苍山莲花峰下的湾桥镇,有一座周保中将军纪念馆,里面松柏苍翠,绿草茵茵,一座典型的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前是将军高大伟岸的塑像,他身穿解放军军装,外披大衣,身材高大魁梧。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眺望远方。那明亮的眼神,坚毅的面容,仿佛是在硝烟四起的东北抗日战场指挥抗联战士浴血奋战。回想将军的一生,不由让人心生崇敬,这
期刊
洱海之邀  你来到洱海  亲临哺育白州的母湖身边  因你的到来  苍山十九峰翠绿叠加  歌唱的洱海水多像你清澈的胸怀  我的手牵着你的手  我的心贴着你的心  西洱河是洱海通向大江大河的大动脉  我们迈步在她的翠柳古道  河水娇惯着风城 你娇惯着我  你是三月风中的人面桃花  我是苍洱怀里的明媚春光  大理的景致是最好的水墨山水  黑龙桥雕刻沧桑 美登桥流动和谐  泰安桥书写文明 兴盛桥气势如虹 
期刊
转眼离开乡村几十年了。面对乡村日新月异的不断变迁,在感慨与惊叹之余,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失落感,为永远失去一些东西而有些怅然若失。在大理乡下,我感受最深的是莫过于那些曾经熟悉而已远去的小贩叫卖声——     “买吃螺蛳……”      这个声音翻译成汉语后似乎就没有多少味道了,还是用白族话喊出来韵味十足:“买—饮(吃)—磬(音,白族话螺蛳的称呼)—迎(来)……”直译成汉语
期刊
也许岁月也会腐烂   只有风景 依然存在   我站在石门关的石门前   了然已是一株石门关的核桃树   山风在吹 我的衣襟随风翻动   心却随那只苍鹰翱翔   石门关 深谷里的奇迹   一道天然而生的石门    云雾缭绕 朦胧的景观   难道锁住的是人间天堂     对峙 石门为我而开   洞天福地 好一个隐藏的家园   层峦苍翠 葱茏丛林   一溪碧水穿过我的视线  
期刊
写叶不易      文友李灿南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如今,写文章难,发表文章更难,但再难也不能停笔,写不出花,就写叶子吧!   读罢,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像我们这种年过花甲的人,虽然年轻时节就喜欢写点小文章,但说到底是一种爱好,不过是业余作者而已,笔下生不了花。如今,退休之后,还在写作,那是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不让脑子闲着。偶尔发点小文章,让自己乐一乐,成不了什么气候。写不出花,就写叶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