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南飞云江畔的瑞安,被誉为东南小邹鲁,自宋以来,学人蔚起,书声比户,人才辈出。瑞安人向来深明大义、乐善好施。上善若水,浓眉大眼壮实敦厚的郑超豪,是生于飞云江中游沙洲村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善动脑筋,以润物细无声的水之柔,以挥洒的人生智慧,做出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事迹。
在说他与慈善的故事之前,我们不能不提他为中共瑞安市委党校所做的一切,因为在郑超豪的眼里,他有两个事业,第一个事业就是大学毕业分配至今所从事的党校工作。从25年前一个普通教员,到今天的常务副校长,郑超豪为学校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党校。在此期间,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前形势和当地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和方法,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成绩。
郑超豪在办好党校的同时,以一个温州商人般的谋略经营着他的慈善,策划出一个个绚烂如虹的慈善金点子,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商业智慧的慈善模型,从而蜚声省内外。这一切让我们在感叹之余,不禁反思:温州模式之于慈善事业究竟有着怎样的作为?对于思求社会进步的人士有着怎样的启迪?
温州模式的慈善之路
2009年6月底,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中国社科院社科所资深专家王春光在听取郑超豪介绍有关慈善事业的实践与思考后感叹:“你的温州模式下的慈善之路很有特色。整个运作充满了资本运作的智慧。”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郑超豪的慈善之路带有明显的温州经济模式。理论界认为,温州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有机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成为一个互相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显然,郑超豪众多的慈善首创就是根于此道。
“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郑超豪的所有慈善创举无不生根于民间,无中添有,不计回报,却厚报桑梓。
郑超豪的血脉里流淌着商人的执着和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他所有的慈善智慧凝聚着经营思想,讲究实用,能够落到实处。瑞安市首任慈善总会会长林锦麒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慈善是先富起来的温州人第二种事业。郑超豪恰似慈善浪潮中先行者,弄潮儿!
郑超豪常常思考的问题:温州模式不仅表现在经济,还要表现在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方面的建树。温州的成功之处在于,一群人富了以后,能够带动更大的人群致富。慈善在郑超豪看来,不仅是某个人的身先士卒,更应是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推进。
慈善需要经營,搞慈善不仅是财富,是奉献,还要心态,更要创意!
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他牵头成立了四个民间慈善基金,并使之良好运作。这四个民间慈善基金分别是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陶山教育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及华鑫道德基金。
郑超豪说:“虽然我牺牲了很多业余时间,但是我收获很多。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尽我所能,把这种爱心的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人,并唤起更多人士的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从开始做慈善至今,郑超豪共为社会捐献了50余万元。郑超豪说,单凭一己之力,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还经常动员家人捐款。他姐姐在国外做贸易生意。这几年,郑超豪在征得姐姐同意后,多次动用他姐姐那笔“闲钱”做善事。又如去年,郑超豪母亲过世后,他还将亲朋好友送来的5万元“人情款”,尽数捐给了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因忙碌地工作与尽力做慈善,他说自己这些年来都没有时间好好陪家人。这使他感到很愧疚,有时难以安眠。
理解他的妻子林玉霜却说:郑超豪却是个好丈夫。
林玉霜是1987年和郑超豪喜结连理的。她对郑超豪的评价是心地善良,但就是太忙碌。“他把仕途看得很淡,将自己大部分空闲的时间给了别人。不过我与孩子都很理解他、支持他。”林玉霜说。
正是源于乐善好施和全家的参与,郑超豪的慈善事业车轮滚滚开起,奔向远方。
奖励优秀师生新理念
——陶山教育基金
陶山当地经济不算发达,中小学教师收入低,但是学风盛。学子勤奋学习,不少扎根陶山、师德优良的模范教师为陶山教育发展费尽心血。
为再振原瑞安市陶山片区(包括潘岱办事处)教育事业,引导和鼓励陶山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安校兴教,同时勉励陶山学子勤奋学习、健康成才,郑超豪于2005年倡议组建陶山片区教育基金。陶山籍干部、企业家与华侨大力支持,创立陶山教育基金时,当日认捐款就达140多万元。喜讯传开,陶山干部村民欢欣鼓舞。
自基金成立以来,三年共募集教育基金230多万元。该基金决定将200万元基金本金过去一年产生利息及投资增值悉数捐赠作为奖教奖学金。
基金奖励对象为陶山片区当年考上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本科生、瑞安中学公费生及陶山片区中小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基金自成立后,四年四次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还奖励优秀校长,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对家长也是一种荣誉,更能激发其家族的爱乡热情。”镇委书记刘海峰笑着告诉笔者。
获得陶山教育基金奖励,在陶山片区已成为一种荣誉,成为师生们的一种骄傲。
吴晓敏,2006年在美国读博士。作为优秀学子,她得到了5000元奖金,她全家都引以为豪。其父非常高兴,当即捐出2万元加入基金,可窥该基金在周边影响之一斑。
成立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
——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2007年5月下旬,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内各大媒体云集瑞安西部的一个偏僻乡村。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同时聚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慈善》杂志刊登《浙江瑞安沙洲创立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今日早报》报道《瑞安村民募集140万元成立首个村级慈善基金》。浙江在线、腾讯网等纷纷转载。看来此事非同一般。
温州人一向都是敢为天下先,郑超豪又为了一次温州先: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的牵头人就是他。
出身农村医生家庭的郑超豪深知大病致贫的种种酸楚。其老父是乡村医生,耳染目濡的,打小他就知道没钱治病对于一个平常百姓来说是怎样的无奈!
近几年,他经常会回老家和村民们拉家常。这当中,他发现很多村民百姓遇到疾病和困难,只能向亲朋好友借点钱渡过难关,或者干脆苦熬着。因为郑超豪的妻子在医院工作,经常有乡亲来求医问诊的。郑超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7年4月,市里要求科级干部下乡蹲点调研,郑超豪主动选择到老家沙洲村。他走访慰问沙洲十几家困难户,发现一些老乡吃不好、住不好。他急切地想帮他们一把,但苦于势单力薄。他彻夜难眠,萌生了创建一个地方基金的念头。此事得到瑞安市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林锦麒会长出谋划策,关爱有力,该基金被定名为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成立基金互助会,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他的想法得到父母及整个家族的赞同。他们几个兄姐以父母名义带头主动认捐了15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沙洲40多名父老乡亲纷纷加入捐资队伍。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令人感动的是,年过古稀的郑福郊老人也捐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00元。短短几天内便筹集到善款135万多元!
怎么用好这笔钱?他们组建了理事会,认真制订了相关章程。资金汇入瑞安市慈善总会的独设账户,专款专用,接受监管。运作时,将本金存入银行或企业以获取利息,作为发放款项。而本金则基本不动用。发放对象为当年沙洲村困难户、遭遇不幸的家庭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
次日,郑超豪准时赴约。谈话不到15分钟,尤小平就爽快地答应了。尤小平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基金的理事长由郑超豪担任。当即要求郑超豪算清额度,结果显示至少需要1000万元。
此后,他筹划,他奔波,他与瑞安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反复磋商,几方磨合统一,成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
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成立三年来,至今已有几位毕业生返还了助学善款,延伸慈善之链,前途一片光明。郑超豪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并没有于此止步。他想让更多的爱心之士和有能力的受助学生加入其中,将该基金做大做强。于是,受助学生联谊会应运而生。联谊会鼓励会员勤奋好学,推荐会员到华峰实习与就业,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回报社会。像林瑞疆同学,利用暑假打工,给基金捐了2000元,以表心志!证明基金在具备助学功能的同时,还具备激励学生创业的功能。其育人的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
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做慈善并不是一定要几百万,几千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人人都可做慈善,哪怕是帮别人跑跑腿。”在郑超豪的名片上,还印着这样一行字: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
对于郑超豪来说,慈善是一个进行时,爱心可以储蓄。
2009年开始,他又有了一个很大的构想,联合瑞安各界人士做瑞安义工。他的义工组织运作方法再次体现着经营之道。
“我國进入老龄化时代在所难免。我国提倡以居家养老为主。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将来的老年人更加孤独,子女很可能不在身边。随着全民富裕步伐加快,保姆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可能到时候会找不到保姆。”那么对于义工而言就有着新的课题。郑超豪的理论功底再次显示了独到之处。
“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对老年的‘陪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来自农村的文化不高的保姆肯定无法与之畅通交流。”郑超豪认为,将来的老年人陪护需要更高的层次细分。
为此,一个新矛盾非常突出,将来的陪护由谁来担当?分层次的要求由谁来提供?
是义工,一种新型的义工。“如果你想能在年迈体衰时得到帮助,你又不需支付相当多的资金,现在就要储蓄。储蓄你的义工数。”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无偿献血,今天献了,将来就可以免费享受多少额度,甚至惠及家人。
为了具备号召力,他拟将召集瑞安的知名人士一起发出倡议,并身体力行。按照他做事就要做成的原则,瑞安的诸如陪护老人、临终关怀等新义工团体的出炉也是指日可待。
郑超豪壮实,但不算高大,因为有炽烈的爱心,才不断孕育出一肚子慈善金点子。他今后还会有怎样的精彩策划,我们拭目以待。
……
这篇稿子发排时,两个新的慈善基金又在郑超豪主持下创立了:一个是“温州大学校友会反哺慈善基金”,一个是“安氏诚济关爱护士基金”。
在说他与慈善的故事之前,我们不能不提他为中共瑞安市委党校所做的一切,因为在郑超豪的眼里,他有两个事业,第一个事业就是大学毕业分配至今所从事的党校工作。从25年前一个普通教员,到今天的常务副校长,郑超豪为学校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党校。在此期间,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前形势和当地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和方法,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成绩。
郑超豪在办好党校的同时,以一个温州商人般的谋略经营着他的慈善,策划出一个个绚烂如虹的慈善金点子,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商业智慧的慈善模型,从而蜚声省内外。这一切让我们在感叹之余,不禁反思:温州模式之于慈善事业究竟有着怎样的作为?对于思求社会进步的人士有着怎样的启迪?
温州模式的慈善之路
2009年6月底,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上,中国社科院社科所资深专家王春光在听取郑超豪介绍有关慈善事业的实践与思考后感叹:“你的温州模式下的慈善之路很有特色。整个运作充满了资本运作的智慧。”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郑超豪的慈善之路带有明显的温州经济模式。理论界认为,温州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有机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成为一个互相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显然,郑超豪众多的慈善首创就是根于此道。
“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郑超豪的所有慈善创举无不生根于民间,无中添有,不计回报,却厚报桑梓。
郑超豪的血脉里流淌着商人的执着和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他所有的慈善智慧凝聚着经营思想,讲究实用,能够落到实处。瑞安市首任慈善总会会长林锦麒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慈善是先富起来的温州人第二种事业。郑超豪恰似慈善浪潮中先行者,弄潮儿!
郑超豪常常思考的问题:温州模式不仅表现在经济,还要表现在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方面的建树。温州的成功之处在于,一群人富了以后,能够带动更大的人群致富。慈善在郑超豪看来,不仅是某个人的身先士卒,更应是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推进。
慈善需要经營,搞慈善不仅是财富,是奉献,还要心态,更要创意!
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他牵头成立了四个民间慈善基金,并使之良好运作。这四个民间慈善基金分别是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陶山教育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及华鑫道德基金。
郑超豪说:“虽然我牺牲了很多业余时间,但是我收获很多。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尽我所能,把这种爱心的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人,并唤起更多人士的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从开始做慈善至今,郑超豪共为社会捐献了50余万元。郑超豪说,单凭一己之力,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还经常动员家人捐款。他姐姐在国外做贸易生意。这几年,郑超豪在征得姐姐同意后,多次动用他姐姐那笔“闲钱”做善事。又如去年,郑超豪母亲过世后,他还将亲朋好友送来的5万元“人情款”,尽数捐给了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因忙碌地工作与尽力做慈善,他说自己这些年来都没有时间好好陪家人。这使他感到很愧疚,有时难以安眠。
理解他的妻子林玉霜却说:郑超豪却是个好丈夫。
林玉霜是1987年和郑超豪喜结连理的。她对郑超豪的评价是心地善良,但就是太忙碌。“他把仕途看得很淡,将自己大部分空闲的时间给了别人。不过我与孩子都很理解他、支持他。”林玉霜说。
正是源于乐善好施和全家的参与,郑超豪的慈善事业车轮滚滚开起,奔向远方。
奖励优秀师生新理念
——陶山教育基金
陶山当地经济不算发达,中小学教师收入低,但是学风盛。学子勤奋学习,不少扎根陶山、师德优良的模范教师为陶山教育发展费尽心血。
为再振原瑞安市陶山片区(包括潘岱办事处)教育事业,引导和鼓励陶山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安校兴教,同时勉励陶山学子勤奋学习、健康成才,郑超豪于2005年倡议组建陶山片区教育基金。陶山籍干部、企业家与华侨大力支持,创立陶山教育基金时,当日认捐款就达140多万元。喜讯传开,陶山干部村民欢欣鼓舞。
自基金成立以来,三年共募集教育基金230多万元。该基金决定将200万元基金本金过去一年产生利息及投资增值悉数捐赠作为奖教奖学金。
基金奖励对象为陶山片区当年考上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本科生、瑞安中学公费生及陶山片区中小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基金自成立后,四年四次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还奖励优秀校长,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对家长也是一种荣誉,更能激发其家族的爱乡热情。”镇委书记刘海峰笑着告诉笔者。
获得陶山教育基金奖励,在陶山片区已成为一种荣誉,成为师生们的一种骄傲。
吴晓敏,2006年在美国读博士。作为优秀学子,她得到了5000元奖金,她全家都引以为豪。其父非常高兴,当即捐出2万元加入基金,可窥该基金在周边影响之一斑。
成立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
——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2007年5月下旬,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内各大媒体云集瑞安西部的一个偏僻乡村。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同时聚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慈善》杂志刊登《浙江瑞安沙洲创立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今日早报》报道《瑞安村民募集140万元成立首个村级慈善基金》。浙江在线、腾讯网等纷纷转载。看来此事非同一般。
温州人一向都是敢为天下先,郑超豪又为了一次温州先:温州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的牵头人就是他。
出身农村医生家庭的郑超豪深知大病致贫的种种酸楚。其老父是乡村医生,耳染目濡的,打小他就知道没钱治病对于一个平常百姓来说是怎样的无奈!
近几年,他经常会回老家和村民们拉家常。这当中,他发现很多村民百姓遇到疾病和困难,只能向亲朋好友借点钱渡过难关,或者干脆苦熬着。因为郑超豪的妻子在医院工作,经常有乡亲来求医问诊的。郑超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7年4月,市里要求科级干部下乡蹲点调研,郑超豪主动选择到老家沙洲村。他走访慰问沙洲十几家困难户,发现一些老乡吃不好、住不好。他急切地想帮他们一把,但苦于势单力薄。他彻夜难眠,萌生了创建一个地方基金的念头。此事得到瑞安市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林锦麒会长出谋划策,关爱有力,该基金被定名为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成立基金互助会,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他的想法得到父母及整个家族的赞同。他们几个兄姐以父母名义带头主动认捐了15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沙洲40多名父老乡亲纷纷加入捐资队伍。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令人感动的是,年过古稀的郑福郊老人也捐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00元。短短几天内便筹集到善款135万多元!
怎么用好这笔钱?他们组建了理事会,认真制订了相关章程。资金汇入瑞安市慈善总会的独设账户,专款专用,接受监管。运作时,将本金存入银行或企业以获取利息,作为发放款项。而本金则基本不动用。发放对象为当年沙洲村困难户、遭遇不幸的家庭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
次日,郑超豪准时赴约。谈话不到15分钟,尤小平就爽快地答应了。尤小平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基金的理事长由郑超豪担任。当即要求郑超豪算清额度,结果显示至少需要1000万元。
此后,他筹划,他奔波,他与瑞安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反复磋商,几方磨合统一,成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
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成立三年来,至今已有几位毕业生返还了助学善款,延伸慈善之链,前途一片光明。郑超豪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并没有于此止步。他想让更多的爱心之士和有能力的受助学生加入其中,将该基金做大做强。于是,受助学生联谊会应运而生。联谊会鼓励会员勤奋好学,推荐会员到华峰实习与就业,倡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回报社会。像林瑞疆同学,利用暑假打工,给基金捐了2000元,以表心志!证明基金在具备助学功能的同时,还具备激励学生创业的功能。其育人的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
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做慈善并不是一定要几百万,几千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人人都可做慈善,哪怕是帮别人跑跑腿。”在郑超豪的名片上,还印着这样一行字: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
对于郑超豪来说,慈善是一个进行时,爱心可以储蓄。
2009年开始,他又有了一个很大的构想,联合瑞安各界人士做瑞安义工。他的义工组织运作方法再次体现着经营之道。
“我國进入老龄化时代在所难免。我国提倡以居家养老为主。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将来的老年人更加孤独,子女很可能不在身边。随着全民富裕步伐加快,保姆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可能到时候会找不到保姆。”那么对于义工而言就有着新的课题。郑超豪的理论功底再次显示了独到之处。
“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对老年的‘陪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来自农村的文化不高的保姆肯定无法与之畅通交流。”郑超豪认为,将来的老年人陪护需要更高的层次细分。
为此,一个新矛盾非常突出,将来的陪护由谁来担当?分层次的要求由谁来提供?
是义工,一种新型的义工。“如果你想能在年迈体衰时得到帮助,你又不需支付相当多的资金,现在就要储蓄。储蓄你的义工数。”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无偿献血,今天献了,将来就可以免费享受多少额度,甚至惠及家人。
为了具备号召力,他拟将召集瑞安的知名人士一起发出倡议,并身体力行。按照他做事就要做成的原则,瑞安的诸如陪护老人、临终关怀等新义工团体的出炉也是指日可待。
郑超豪壮实,但不算高大,因为有炽烈的爱心,才不断孕育出一肚子慈善金点子。他今后还会有怎样的精彩策划,我们拭目以待。
……
这篇稿子发排时,两个新的慈善基金又在郑超豪主持下创立了:一个是“温州大学校友会反哺慈善基金”,一个是“安氏诚济关爱护士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