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语言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培养学生语言、语句的情感分析、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小学起步,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诗歌中能感受古人的报国情怀、思乡情愫;在古代文化中体会诗人的壮志踌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有越来越忽视诗歌教学有效性及重要性的普遍现象,教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或默写诗歌就行了,而忽略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的被传承,诗歌的魅力不能很好的被挖掘。因此,如何使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简单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初步感知
古诗文创作年代久远,表达高度抽象、凝练,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有限,古诗学习难度非常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指导学生用心读,反复朗读,借助预习资料,展开想象,自我感知诗文大意,对诗文中心含义有一个大体把握。同时,小学阶段学习基本都是学习的律诗,有着严格的音律规范,或音韵固定、或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感悟其中音韵美,更好地发掘古诗学习中的乐趣,进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读、自主悟,从表面上看降低了学习效率,实则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其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古诗词学习乃至语文学习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品味语言,推敲文字
小学语文诗歌教材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的形式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诵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
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诗歌《登鹳雀楼》时,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用短短文字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与壮丽景象,教师在对诗歌的朗诵中,讲重音落点于“尽”“黄河”“入”等字眼,配合语调的变化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意,诗人将把情感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感悟出深刻的哲理,鼓励人能够登高眺远,不要固步自封,能够着眼未来不断进步。教师在对这一句的朗诵中,通过高昂的气势、激昂的语调表达出诗歌激昂向上的正能量,同时也让学生多次跟着教师诵读、自由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能够在朗诵中感受到祖国自然风光的气势磅礴与诗人不凡的胸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诗歌中每一个用字都是诗人情感表达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文字,细细推敲,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比如,在古诗《出塞》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品味就能很好的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从诗题开始分析,“出塞”一词开门见山,表明作者出塞外而写,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展现出了一幅辽阔的塞外之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口,这种错乱的时空表述不仅没有丝毫不协调,反而体现出了边疆的历史与苍凉。面对这样的景象,作者不禁生出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叹,联想起无数卫戍边疆、保家卫国的将士却永远的留在了征程之上,“人未还”表达了对将士的惋惜之情。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又暗讽本朝将官无能。诗文只有短短四行,没有直接描写塞外风光、也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塞外生活,却用借喻等手法将一腔爱国热情、对朝廷的不满发挥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通过对文字的细细品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诗歌的深意,感受到了诗人最为强烈的思想情感。
三、画面切入,形象教学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通过想象画面教学,让抽象变为直观、使理性的理解变为感性的感知,采用画面形象直观教学降低了他们学习诗歌的难度,有助于他们对诗歌更好的理解。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借助多媒体动画影像、话剧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在脑海中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比如,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整首古诗的画面通过意境分析与文字推敲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诗人李白与友人在烟花三月的扬州会面,两人喝酒聊天,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又到了离别的時候,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一只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站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用这样的画面切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不舍之情。利用多媒体动画或者形态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有效目标。
四、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诗歌是诗人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只有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
比如,在古诗《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去感悟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每读一句诗,就将这句诗中蕴含的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所写的当然是燃烧石灰石,而“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诗人面对任何严峻困难时,都要从容不迫的精神;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对于“浑不怕”三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这样,学生就容易体会到诗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不被名利诱惑深受百姓爱戴,体会到诗人用石灰石自喻,表达立志清白高尚的品质。教师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及时表达出来,才能培养他们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能力,才有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
小学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理解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主要从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画面切入结合教学和升华情感,在意境与背景中理解诗歌三方面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促进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传统诗歌之美更深刻地印入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中心小学(512700)
一、重视朗读,初步感知
古诗文创作年代久远,表达高度抽象、凝练,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有限,古诗学习难度非常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指导学生用心读,反复朗读,借助预习资料,展开想象,自我感知诗文大意,对诗文中心含义有一个大体把握。同时,小学阶段学习基本都是学习的律诗,有着严格的音律规范,或音韵固定、或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感悟其中音韵美,更好地发掘古诗学习中的乐趣,进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读、自主悟,从表面上看降低了学习效率,实则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其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古诗词学习乃至语文学习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品味语言,推敲文字
小学语文诗歌教材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的形式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诵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
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诗歌《登鹳雀楼》时,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用短短文字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与壮丽景象,教师在对诗歌的朗诵中,讲重音落点于“尽”“黄河”“入”等字眼,配合语调的变化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意,诗人将把情感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感悟出深刻的哲理,鼓励人能够登高眺远,不要固步自封,能够着眼未来不断进步。教师在对这一句的朗诵中,通过高昂的气势、激昂的语调表达出诗歌激昂向上的正能量,同时也让学生多次跟着教师诵读、自由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能够在朗诵中感受到祖国自然风光的气势磅礴与诗人不凡的胸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诗歌中每一个用字都是诗人情感表达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文字,细细推敲,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比如,在古诗《出塞》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品味就能很好的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从诗题开始分析,“出塞”一词开门见山,表明作者出塞外而写,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展现出了一幅辽阔的塞外之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口,这种错乱的时空表述不仅没有丝毫不协调,反而体现出了边疆的历史与苍凉。面对这样的景象,作者不禁生出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叹,联想起无数卫戍边疆、保家卫国的将士却永远的留在了征程之上,“人未还”表达了对将士的惋惜之情。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又暗讽本朝将官无能。诗文只有短短四行,没有直接描写塞外风光、也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塞外生活,却用借喻等手法将一腔爱国热情、对朝廷的不满发挥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通过对文字的细细品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诗歌的深意,感受到了诗人最为强烈的思想情感。
三、画面切入,形象教学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通过想象画面教学,让抽象变为直观、使理性的理解变为感性的感知,采用画面形象直观教学降低了他们学习诗歌的难度,有助于他们对诗歌更好的理解。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借助多媒体动画影像、话剧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在脑海中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比如,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整首古诗的画面通过意境分析与文字推敲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诗人李白与友人在烟花三月的扬州会面,两人喝酒聊天,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又到了离别的時候,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一只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仍然站立在江边,注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用这样的画面切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不舍之情。利用多媒体动画或者形态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有效目标。
四、感受意境,升华情感
诗歌是诗人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只有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
比如,在古诗《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去感悟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每读一句诗,就将这句诗中蕴含的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所写的当然是燃烧石灰石,而“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诗人面对任何严峻困难时,都要从容不迫的精神;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对于“浑不怕”三字,我们就会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这样,学生就容易体会到诗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不被名利诱惑深受百姓爱戴,体会到诗人用石灰石自喻,表达立志清白高尚的品质。教师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及时表达出来,才能培养他们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能力,才有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
小学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理解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主要从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画面切入结合教学和升华情感,在意境与背景中理解诗歌三方面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促进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传统诗歌之美更深刻地印入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中心小学(51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