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改革时期。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已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逐步走向合理;课程体系向能力本位转变;采用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系统化已初步形成。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8-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已经明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课题。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设置从无序走向有序,专业设置趋于合理。课程设置由学科教学向能力教学转变,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职业课程;打破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过程重实践;改革传统的学制,根据行业特点或工作过程展开教学;教学评价多样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近年来不断通过行业、企业的参与,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已初见成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系统。
  1.专业设置趋于合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调整,以满足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
  首先,在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制定中,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划分出专业类别。
  其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最后,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规划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高职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课程向能力本位转变
  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构建与我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根据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参照相关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要考虑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因此,课程开发需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从岗位分析入手,结合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已经不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上述要求。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在结构上要符合教学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三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编写特色教材。为满足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
  3.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
  (2)实现实训教学与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实训中心,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任务”,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为综合性的项目训练打好基础。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资格证书”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4)开展顶岗实习制度。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顶岗实习,指导学生经实际工作的全过程,让学生适应工作中的角色,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会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高职教育是政府、社会、教育系统和具体学校各项工作相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当抓住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逐步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9,(8).
  [2]崔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3]冯和平 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于管理.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4]欧阳河 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
  作者简介:
  侯晓音(1979-),女,讲师,现任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效益,个人的高等教育投入是能够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的。在个人成本方面,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当。在效益方面,与高中毕业的残疾就业者相比,残疾人高等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普遍对接受大学教育有很高的主观评价。此外,残疾人高等教育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 个人效益 实证分析  
【摘要】本世界初,教育部明确提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非外语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的要求。随之,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非外语专业都先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相继进入一个实验性阶段。尤其是设置商科的高校,财会本科专业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各高校都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双语教学经验。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在海外学习的体会出发,认为,双语教学效果
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简述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秦皇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劣势和发展坏境及其所带来的机遇和
【摘要】高等院校双语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但随着各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展开,观念、制度、措施等不同层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影响着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华南师范大学十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及时发现并分析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双语教学 教学理念 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