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实习阶段是临床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初步的职业素质和对病人的同情心的重要环节[1],临床课教学中,针对临床实践中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对待学生为原则,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医学领域发挥特长,使之从医学生成功的向医生过渡,是每个临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临床教学模式即分类教学,旨在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即高智高能的实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和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循环内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计158名,实习时间均为3周。将在循环内二科实习的8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在循环内一科实习的75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类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带教,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实施临床带教。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出科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分类教学法的实施
2.1对分类教学组,第一周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类,主要从事基础性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了解临床医生的每日工作流程、如何接诊病人、临床医疗文件的书写、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第二次分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制定不同的带教计划同时兼顾学生带教大纲进行带教。
2.2按带教方案将学生2次分类后,大致可将学生分为3类:A类,学生基础程度较好,表现积极,悟性较高,有责任心,尊敬师长懂礼貌;B类,学生基础程度一般,积极性和求知欲较A类学生差,有悟性,但尚缺乏一定的责任心;C类,学生基础掌握程度较差,悟性及责任心都有所欠缺。
2.2.1针对A类学生本身勤学好问,注意摸索和积累经验,积极主动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在诊疗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前沿知识的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倾向于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及急症抢救的掌握及临床思维的培养
2.2.2针对B类学生加强学生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对临床操作技能及手法进行严格要求。可以对每个B类学生重点讲述临床检体技能的要点并要求其熟练掌握,学生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全部知识,在集中教学时再进行统一学习,对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以启发其思维的方式对各项“固有模式”内容进行表象的深入探究。
2.2.3针对C类学生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告诉学生现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教会其正确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简单实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类的操作进行更好的掌握,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工作中让学生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以了解患者病史,从而增加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心理的指点。
2.3考核点评根据3周来每个学生的表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在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上继续向高层次发展(即:A类学生独立诊疗疾病熟练程度的提高,B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熟练掌握,C类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师生互动,利用最后一周的时间将本次实习教学中师生间的不足进行改进并考核。
理论考试分2套试题进行,其中A、B类学生用一套试题,难度稍大;C类学生用另一套试题,难度程度较低,对个别考试成绩较低的学生采取单独点评,保护学生自尊心。操作考试仍旧分2套试题考试的方法,对C类学生只做基础操作熟練掌握的要求,如病史采集、临床检体等。A、B类学生除上述内容外则需要另外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如胸腔穿刺技术,考察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另外掌握内容中。对照组考核方法同上,即随机。
3结果: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分类教学组优秀率95.5%,尤其A、B类,达98.5%,平均成绩97.5分,对照组优秀率90.2%,平均成绩92.7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技能操作方面,分类教学组优秀率95.8%,平均成绩96.5分,对照组优秀86.5%,平均成绩84.4分,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均达到目标教学的要求。
4讨论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知识面,设置合宜的课程框架,做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确实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学生的弱点和盲点加强督促,并告诉学生现有的优点或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身不足的认识并进行自我弥补,制定对应学生能力大小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的体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2],因每类学生掌握的重点不同,对其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进行分类教学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实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间的互助,所谓角色互换教学。
研究结果表明:分类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同学们普遍反映能学有所用,学习内容各具特色。反馈结果表明: 毕业后留我院继续工作的学生在本院表现优异,ABC类学生都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变,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金秀楠,李灿,陈瑛。对临床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时珍国医医药,2007,18(10):2591-2592
[2] 张孙,梯业。我院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 2005,15(2):197
1研究对象和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循环内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计158名,实习时间均为3周。将在循环内二科实习的8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在循环内一科实习的75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类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带教,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实施临床带教。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出科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分类教学法的实施
2.1对分类教学组,第一周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类,主要从事基础性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了解临床医生的每日工作流程、如何接诊病人、临床医疗文件的书写、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第二次分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制定不同的带教计划同时兼顾学生带教大纲进行带教。
2.2按带教方案将学生2次分类后,大致可将学生分为3类:A类,学生基础程度较好,表现积极,悟性较高,有责任心,尊敬师长懂礼貌;B类,学生基础程度一般,积极性和求知欲较A类学生差,有悟性,但尚缺乏一定的责任心;C类,学生基础掌握程度较差,悟性及责任心都有所欠缺。
2.2.1针对A类学生本身勤学好问,注意摸索和积累经验,积极主动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在诊疗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前沿知识的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倾向于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及急症抢救的掌握及临床思维的培养
2.2.2针对B类学生加强学生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对临床操作技能及手法进行严格要求。可以对每个B类学生重点讲述临床检体技能的要点并要求其熟练掌握,学生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全部知识,在集中教学时再进行统一学习,对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以启发其思维的方式对各项“固有模式”内容进行表象的深入探究。
2.2.3针对C类学生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告诉学生现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教会其正确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简单实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类的操作进行更好的掌握,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工作中让学生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以了解患者病史,从而增加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心理的指点。
2.3考核点评根据3周来每个学生的表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在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上继续向高层次发展(即:A类学生独立诊疗疾病熟练程度的提高,B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熟练掌握,C类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师生互动,利用最后一周的时间将本次实习教学中师生间的不足进行改进并考核。
理论考试分2套试题进行,其中A、B类学生用一套试题,难度稍大;C类学生用另一套试题,难度程度较低,对个别考试成绩较低的学生采取单独点评,保护学生自尊心。操作考试仍旧分2套试题考试的方法,对C类学生只做基础操作熟練掌握的要求,如病史采集、临床检体等。A、B类学生除上述内容外则需要另外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如胸腔穿刺技术,考察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另外掌握内容中。对照组考核方法同上,即随机。
3结果: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分类教学组优秀率95.5%,尤其A、B类,达98.5%,平均成绩97.5分,对照组优秀率90.2%,平均成绩92.7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技能操作方面,分类教学组优秀率95.8%,平均成绩96.5分,对照组优秀86.5%,平均成绩84.4分,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均达到目标教学的要求。
4讨论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知识面,设置合宜的课程框架,做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确实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学生的弱点和盲点加强督促,并告诉学生现有的优点或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身不足的认识并进行自我弥补,制定对应学生能力大小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的体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2],因每类学生掌握的重点不同,对其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进行分类教学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实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间的互助,所谓角色互换教学。
研究结果表明:分类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同学们普遍反映能学有所用,学习内容各具特色。反馈结果表明: 毕业后留我院继续工作的学生在本院表现优异,ABC类学生都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变,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金秀楠,李灿,陈瑛。对临床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时珍国医医药,2007,18(10):2591-2592
[2] 张孙,梯业。我院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 2005,15(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