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讨。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自学探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老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活动的方法。它的实施就是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改变。教育关注的焦点转向学生,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层面较广,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作一点探索,以抛砖引玉。
探究式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的研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长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这样做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条件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2)运用图画,再现情境;(3)联系生活,强化情境;(4)参与实践,体会情境;(5)运用语言,描述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运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形成师生双边的心智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时,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调查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问题,制作问卷,调查全班同学孝敬父母的情况。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搜集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人物、实例、格言警句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播放音乐故事《妈妈的爱》,让学生感受故事中妈妈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创设情境,激发感情。然后请同学朗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也道出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恩,这样感人肺腑的情景很多同学也经历过,那么请你谈谈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你们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孝敬你们父母的?
二、师生互动,发掘自主探究潜能,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之后,就必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决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答案塞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主角是学生,老师是搭桥引路者,——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问题提出后,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自我总结和相互交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关需要的材料,作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
例如:在《孝敬父母长辈》时,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引导研讨,交流,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互相碰撞,努力撞击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从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激发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其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结合学生调查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从中感悟孝敬父母长辈的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三、开放课堂,反思探究,升华问题
英国科学家科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所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使认识得到理论的升华,并学会迁移。为此,老师应注意做到:(1)及时在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做好“接口“,建立思维台阶。(2)引导学生从点到面,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课堂思维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归纳和迁移能力。
例如《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田世国的事迹, 阅读材料后,思考:(1)请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 (2)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事迹的反思、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孝敬父母是社会美德,孝敬父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从而突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境,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初中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有效的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反思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此外,要及时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政治课改实验处于起始阶段的今天,每一个政治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探索的工作。无论是正在任教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没有任教的教师,都应是课改的倡导者、参与者,并争做课改的推进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法探究》 冯根水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8
《教师与新课程》程黎曦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自学探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老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活动的方法。它的实施就是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改变。教育关注的焦点转向学生,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层面较广,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作一点探索,以抛砖引玉。
探究式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的研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长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这样做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条件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2)运用图画,再现情境;(3)联系生活,强化情境;(4)参与实践,体会情境;(5)运用语言,描述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运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形成师生双边的心智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时,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调查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问题,制作问卷,调查全班同学孝敬父母的情况。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搜集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人物、实例、格言警句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播放音乐故事《妈妈的爱》,让学生感受故事中妈妈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创设情境,激发感情。然后请同学朗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也道出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恩,这样感人肺腑的情景很多同学也经历过,那么请你谈谈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你的?你们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孝敬你们父母的?
二、师生互动,发掘自主探究潜能,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之后,就必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决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答案塞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主角是学生,老师是搭桥引路者,——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问题提出后,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自我总结和相互交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关需要的材料,作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
例如:在《孝敬父母长辈》时,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引导研讨,交流,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互相碰撞,努力撞击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从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激发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其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结合学生调查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从中感悟孝敬父母长辈的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三、开放课堂,反思探究,升华问题
英国科学家科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所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使认识得到理论的升华,并学会迁移。为此,老师应注意做到:(1)及时在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做好“接口“,建立思维台阶。(2)引导学生从点到面,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课堂思维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归纳和迁移能力。
例如《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田世国的事迹, 阅读材料后,思考:(1)请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 (2)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事迹的反思、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孝敬父母是社会美德,孝敬父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从而突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境,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初中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有效的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反思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此外,要及时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政治课改实验处于起始阶段的今天,每一个政治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探索的工作。无论是正在任教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没有任教的教师,都应是课改的倡导者、参与者,并争做课改的推进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法探究》 冯根水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8
《教师与新课程》程黎曦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