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曾被译为《鬼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文汇报》报道, 近日,“莎士比亚在中国”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揭幕,展出了晚清以来多个版本莎士比亚中文译本、相关研究书籍以及莎剧在中国演出的历史照片等。据史料记载,早在1839年,莎士比亚就以“沙士比阿”的译名出现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中。1902年,“莎士比亚”这个现今通用译名出现在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第一部问世的与莎士比亚故事相关的中文译本是出版于1903年、由无名氏根据英人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翻译的《澥外奇谭》。该书为文言文译本,颇为有趣的是,该书采取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标题模式,每个故事的名称均与现代通行译法不同。比如,第二个故事名为《燕敦里借债约割肉》,即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威尼斯商人》。剧中的威尼斯商人,通行译法为“安东尼奥”,而《澥外奇谭》的译者却把它译为“燕敦里”,类似中国人的名字,和现代译法中保存原文“洋味”的做法不一样。就在《澥外奇谭》出版后的第二年,又一部《莎士比亚故事集》的中文译本问世了,这就是林纾和魏易合作的文言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记者发现,译者在该书中对莎剧的译名也采取了汉化的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吟边燕语》中的标题比《澥外奇谭》中的更为简约,都是由两个字组成。例如:《鬼诏》(《哈姆雷特》)、《女变》(《李尔王》)、《黑瞀》(《奥赛罗》)等等,其风格近乎《聊斋》。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学生不愿意张口与教师交流沟通,更别说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了,学校以观这种现象也做了初步的调查发现,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和教师在课堂上交流沟通的因素,是由师生等多方面构成的。本文主要是就是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和如何改善这一情况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英语课堂;沉默;原因  作者:湖南省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更注重
目的 了解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 6种疾病的现状与分布特点。 方法 通过随机、整群抽样 ,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 6大城市城乡的 82 5 2名老年人的 6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