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任务驱动”的思想,“从工作任务中来、到企业岗位中去”的思路,校企深度全程合作开发教学模式。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分析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类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戴颖达(1970-),女,天津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注册质量工程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质量管理。(天津 30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教改立项项目“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09015)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需求导向理念在服务学生就业与发展上的具体体现。按照“任务驱动”的思想,“从工作任务中来、到企业岗位中去”的思路,校企深度全程合作开发教学模式,工作任务需要先行布置,学生在分步完成工作任务中去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实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间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课程来实现。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质量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类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使其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中应用,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完整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也要有清晰体现;企业质量管理实务做为核心主干专业课程,对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质量管理实务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针对企业基层质量管理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从工作任务中来,到企业岗位中去”的深度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即:
(1)以基层质量管理岗位需求为中心,依托天津隆庆集团公司的行业优势,通过企业调研、企业实习等方式跟踪企业发展,了解最新的质量管理趋势和方法,适应岗位需求的变化。
(2)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全面跟踪国家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培养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核心基层质量管理技能。
(3)以典型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专业能力由单一到综合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做中学”的就业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典型质量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在逐步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展开。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是:开展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课程共建,按PDCA(PLAN-DO-CHECK-ACT)模式进行包括职业岗位调研、工作岗位确定、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设计、项目教学实施、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的课程开发设计,并实现课程质量不断的持续改进。
1.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对天津中小企业的市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进行调研,发现企业需要大量基层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随着产品将更多样化、个性化,生产过程将更加简单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将更高、更严、更细。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中最接近生产一线、任务量最大的工作之一,需要的人员也是最多的,它同时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才能胜任,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业岗位之一。
2.工作岗位确定
通过近三年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和企业需求的调研分析,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所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为:质量管理部、生产制造部、技术开发部和售后服务部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部门。具体的基层质量管理的工作岗位细分和岗位职责(如图4所示),包括质量控制过程的顾客满意管理岗位、质量成本管理岗位、标准化管理岗位、5S管理岗位;质量检验过程的抽样检验管理岗位、过程控制管理岗位、质量改进管理岗位、6σ质量管理岗位共八个工作岗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典型行动领域的基层质量管理人才。
3.典型任务分析
典型任务分析以质量控制过程和质量检验过程两大典型行动领域的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群职责要求为出发点,分类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及典型岗位能力(如图5所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典型行动领域是企业基层质量管理中普遍采用的管理环节,因而可以满足课程开放性的要求。
4.行动领域归纳
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就是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行动领域课程。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岗位工作能力领域,并将其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如图6所示)。
5.学习领域转换
按照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并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参照职业行动领域的难易程度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如图7所示)。学习领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控制是基于质量控制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包括顾客满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标准化管理、5S管理等工作过程;第二阶段质量检验是基于质量检验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包括抽样检验管理、过程控制管理、质量改进管理、6σ质量管理等工作过程,两个阶段的八个工作任务体现了完整的企业基层质量管理工作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并且具备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两个阶段的八个工作任务同时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使之处于终生学习的状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学习情境设计
以企业的质量管理典型工作过程重构课程结构,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如图8所示)。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基于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根据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根据质量管理工作能力递进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工作项目,分担学习领域部分职业能力要求。
从学习情境1到学习情境8的工作任务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对质量控制过程的管理逐渐向对质量检验过程的管理过渡并且不断贴近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情境的设计重复的是工作步骤,但是每个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从利用资料获取信息开始,合理论证实施方案、正确制定工作计划、实施经验积累、检查方式合理运用,直到最后的持续改进措施可行,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熟能生巧,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完整、普适性的质量管理工作思路,从而完成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实现复合型基层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7.项目教学实施
根据完整思维及工作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于企业质量管理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工作项目,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实际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如图9所示),即项目问题确认、实施方案策划、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实施、项目检查确认、项目评估整理等阶段,通过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相同的工作步骤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模块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同时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在纵向完成工作项目训练的同时,适度横向引入模块化知识点。通过灵活的模块化课程重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熟能生巧,逐步学到普适性的工作思路,而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同时可以得到提高,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基础,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8.考核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以学院为核心、社会需求引导、企业参与的三方联动考核评价体系(如图10所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等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全程的项目化、形成性过程考核,针对不同的工作项目,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总结、项目工作单、实训报告等完成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三方联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因此,它鉴定学生的能力时候,不只考核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在工作场所的展示,使课程中包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品质与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零距离衔接。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并通过鉴定后,就具备了在相关职场岗位的就业能力。
历经多年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类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使我们取得丰硕的果实,多名学生在各项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在离开学校时同时拥有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很多毕业生更是尚未毕业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吕玲,李永萍,董自红.解析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5]何向荣.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姜大源,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戴颖达(1970-),女,天津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注册质量工程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质量管理。(天津 30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教改立项项目“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09015)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需求导向理念在服务学生就业与发展上的具体体现。按照“任务驱动”的思想,“从工作任务中来、到企业岗位中去”的思路,校企深度全程合作开发教学模式,工作任务需要先行布置,学生在分步完成工作任务中去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实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间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课程来实现。本文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质量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类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使其能直接在工作岗位中应用,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完整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也要有清晰体现;企业质量管理实务做为核心主干专业课程,对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质量管理实务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针对企业基层质量管理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从工作任务中来,到企业岗位中去”的深度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即:
(1)以基层质量管理岗位需求为中心,依托天津隆庆集团公司的行业优势,通过企业调研、企业实习等方式跟踪企业发展,了解最新的质量管理趋势和方法,适应岗位需求的变化。
(2)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全面跟踪国家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培养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核心基层质量管理技能。
(3)以典型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专业能力由单一到综合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做中学”的就业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典型质量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在逐步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展开。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是:开展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课程共建,按PDCA(PLAN-DO-CHECK-ACT)模式进行包括职业岗位调研、工作岗位确定、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设计、项目教学实施、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的课程开发设计,并实现课程质量不断的持续改进。
1.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对天津中小企业的市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进行调研,发现企业需要大量基层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随着产品将更多样化、个性化,生产过程将更加简单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将更高、更严、更细。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中最接近生产一线、任务量最大的工作之一,需要的人员也是最多的,它同时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才能胜任,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业岗位之一。
2.工作岗位确定
通过近三年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和企业需求的调研分析,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所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为:质量管理部、生产制造部、技术开发部和售后服务部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部门。具体的基层质量管理的工作岗位细分和岗位职责(如图4所示),包括质量控制过程的顾客满意管理岗位、质量成本管理岗位、标准化管理岗位、5S管理岗位;质量检验过程的抽样检验管理岗位、过程控制管理岗位、质量改进管理岗位、6σ质量管理岗位共八个工作岗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典型行动领域的基层质量管理人才。
3.典型任务分析
典型任务分析以质量控制过程和质量检验过程两大典型行动领域的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群职责要求为出发点,分类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及典型岗位能力(如图5所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两大典型行动领域是企业基层质量管理中普遍采用的管理环节,因而可以满足课程开放性的要求。
4.行动领域归纳
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就是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行动领域课程。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岗位工作能力领域,并将其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如图6所示)。
5.学习领域转换
按照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并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参照职业行动领域的难易程度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如图7所示)。学习领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控制是基于质量控制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包括顾客满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标准化管理、5S管理等工作过程;第二阶段质量检验是基于质量检验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包括抽样检验管理、过程控制管理、质量改进管理、6σ质量管理等工作过程,两个阶段的八个工作任务体现了完整的企业基层质量管理工作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并且具备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两个阶段的八个工作任务同时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使之处于终生学习的状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学习情境设计
以企业的质量管理典型工作过程重构课程结构,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如图8所示)。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基于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根据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根据质量管理工作能力递进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工作项目,分担学习领域部分职业能力要求。
从学习情境1到学习情境8的工作任务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对质量控制过程的管理逐渐向对质量检验过程的管理过渡并且不断贴近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情境的设计重复的是工作步骤,但是每个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从利用资料获取信息开始,合理论证实施方案、正确制定工作计划、实施经验积累、检查方式合理运用,直到最后的持续改进措施可行,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熟能生巧,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完整、普适性的质量管理工作思路,从而完成基层质量管理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实现复合型基层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7.项目教学实施
根据完整思维及工作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于企业质量管理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工作项目,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实际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如图9所示),即项目问题确认、实施方案策划、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实施、项目检查确认、项目评估整理等阶段,通过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按照相同的工作步骤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模块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同时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在纵向完成工作项目训练的同时,适度横向引入模块化知识点。通过灵活的模块化课程重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熟能生巧,逐步学到普适性的工作思路,而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同时可以得到提高,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基础,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8.考核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以学院为核心、社会需求引导、企业参与的三方联动考核评价体系(如图10所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等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全程的项目化、形成性过程考核,针对不同的工作项目,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总结、项目工作单、实训报告等完成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三方联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因此,它鉴定学生的能力时候,不只考核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在工作场所的展示,使课程中包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品质与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零距离衔接。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并通过鉴定后,就具备了在相关职场岗位的就业能力。
历经多年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管理类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使我们取得丰硕的果实,多名学生在各项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在离开学校时同时拥有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很多毕业生更是尚未毕业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吕玲,李永萍,董自红.解析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5]何向荣.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姜大源,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