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资源共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课程资源共享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一项核心内容,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紧张带来的压力。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积极推动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进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资源共享 问题 对策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教育资源共享纳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范畴。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意见。课程资源共享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在国内外高等学校都受到了极大重视,课程资源的共享正逐步走向规范和高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因建设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普遍存在课程资源紧张的压力。高职院校内部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机制情况直接关系高职院校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意义重大。
1.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广泛存在。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教育与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与重复低效配置的矛盾并存,生师比偏高与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在校生需求的矛盾并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者更应该将注意力从能够拥有多少资源转向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上。
1.2课程资源共享有利于降低课程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在高等教育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中,课程资源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之一。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必将显现出来,一所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将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任何一所追求长久发展的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2.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共享意识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相同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在不同系部和不同专业之间都广泛存在,在相关性和交叉性较高的系部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观点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有实际体现。狭隘的部门意识、小团体意识还比较强烈,各院系课程体系“小而全”的现状并没有打破,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从思想观念上很难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固有思维模式的惯性影响还需要一个逐渐转变、逐渐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资源共享实践推进的初期,这种思想观念因素的阻力作用还明显存在。
2.2共享范围小,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情况看,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基本实现了共享基础上的分级分类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系统之间也在寻求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实际共享深度和广度还比较有限。部分高校课程开课数量较少,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资源共享范围较窄、共享层次较低的问题。
2.3双师型师资缺乏。
教师资源是高校课程资源的核心,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共享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程度。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只专注于自己教学领域内的课程,很少关注其他专业的知识。即一个教师通常只精通一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科专业间的交流也有限制,既不利于新兴跨专业交叉课程的产生,教师更缺乏相关授课经验。高职院校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制订教师的教学计划,即一个教师只负责一个方向的科目教学。因此,不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求他教授不同性质和方向的专业是不合实际的,所以就造成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师资源共享的不可能性。
2.4相关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配套管理系统和教学体制还不够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广度和深度都受到较大限制,共享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还没有达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必备的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人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开放、合作、互利双赢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时代,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通过共享使更多人充分利用,则今天有用的知识可能很快会过时,从而造成知识的浪费。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类知识要进一步发展与创造,公开和共享知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破除部门所有、画地为牢的旧观念,充分认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院、系的教学管理者应该从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出发,在不断完善保证共享建设相关配套机制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新的配置格局。
3.2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增加共享课程数量,扩展共享课程类型的广泛性,特别是跨学科、综合型课程的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充分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开发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跨学科或探索性课程、与实践和学生就业有关的课程等。另外,高职院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应该在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进行沟通协调,在对学生学习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各院系能够开设和需要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情况汇总,原则上每个专业的课程都应该对外开放,能够与外院系或外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尽可能实现共享。
3.3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许多课程资源共享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师是最具“共享价值”的课程资源。虽然高职院校师资共享可以通过教师互聘、外聘兼职、跨校选课及教学经验交流实现,但以上几种形式的比例较小,有的还有名无实。因此,高职院校重点是重视校内师资培养,在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培训制度、奖励机制等各方面鼓励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和提高;各系部间加强教学教研沟通和交流,进行相同相似专业课程师资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双师培训,尽快增加双师型师资比例,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3.4完善配套体制改革,建立弹性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过于僵化或过于刚性的教学运作机制往往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和达到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制订课程资源共享方案之初,就充分考虑本校专业特色、教师资源、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等因素,建立弹性化资源共享机制,将一部分课程设置和资源共享权力下放给各个院系,使课程资源共享实践能够根据以上因素的变化,因地制宜地随时调整。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把资源共享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实行宏观调控与保障机制、微观协调与管理机制、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享质量评价与修正机制、共享激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涵盖课程资源共享的各个环节,提升高校资源共享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常亮.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徐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2.
[3]沈翰.对当前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1.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4c7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资源共享 问题 对策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教育资源共享纳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范畴。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意见。课程资源共享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在国内外高等学校都受到了极大重视,课程资源的共享正逐步走向规范和高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因建设时间短,发展速度快,普遍存在课程资源紧张的压力。高职院校内部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机制情况直接关系高职院校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意义重大。
1.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广泛存在。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教育与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与重复低效配置的矛盾并存,生师比偏高与无法满足规模庞大的在校生需求的矛盾并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者更应该将注意力从能够拥有多少资源转向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上。
1.2课程资源共享有利于降低课程成本,提高教育质量。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在高等教育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中,课程资源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之一。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必将显现出来,一所高职院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将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任何一所追求长久发展的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2.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共享意识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内部,相同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在不同系部和不同专业之间都广泛存在,在相关性和交叉性较高的系部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观点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有实际体现。狭隘的部门意识、小团体意识还比较强烈,各院系课程体系“小而全”的现状并没有打破,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从思想观念上很难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固有思维模式的惯性影响还需要一个逐渐转变、逐渐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资源共享实践推进的初期,这种思想观念因素的阻力作用还明显存在。
2.2共享范围小,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情况看,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基本实现了共享基础上的分级分类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系统之间也在寻求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实际共享深度和广度还比较有限。部分高校课程开课数量较少,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资源共享范围较窄、共享层次较低的问题。
2.3双师型师资缺乏。
教师资源是高校课程资源的核心,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共享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程度。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只专注于自己教学领域内的课程,很少关注其他专业的知识。即一个教师通常只精通一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科专业间的交流也有限制,既不利于新兴跨专业交叉课程的产生,教师更缺乏相关授课经验。高职院校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制订教师的教学计划,即一个教师只负责一个方向的科目教学。因此,不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求他教授不同性质和方向的专业是不合实际的,所以就造成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师资源共享的不可能性。
2.4相关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配套管理系统和教学体制还不够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广度和深度都受到较大限制,共享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还没有达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必备的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人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开放、合作、互利双赢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时代,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通过共享使更多人充分利用,则今天有用的知识可能很快会过时,从而造成知识的浪费。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类知识要进一步发展与创造,公开和共享知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破除部门所有、画地为牢的旧观念,充分认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院、系的教学管理者应该从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出发,在不断完善保证共享建设相关配套机制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新的配置格局。
3.2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增加共享课程数量,扩展共享课程类型的广泛性,特别是跨学科、综合型课程的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充分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开发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跨学科或探索性课程、与实践和学生就业有关的课程等。另外,高职院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应该在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进行沟通协调,在对学生学习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各院系能够开设和需要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情况汇总,原则上每个专业的课程都应该对外开放,能够与外院系或外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尽可能实现共享。
3.3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许多课程资源共享效果,因此可以说,教师是最具“共享价值”的课程资源。虽然高职院校师资共享可以通过教师互聘、外聘兼职、跨校选课及教学经验交流实现,但以上几种形式的比例较小,有的还有名无实。因此,高职院校重点是重视校内师资培养,在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培训制度、奖励机制等各方面鼓励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和提高;各系部间加强教学教研沟通和交流,进行相同相似专业课程师资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双师培训,尽快增加双师型师资比例,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3.4完善配套体制改革,建立弹性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过于僵化或过于刚性的教学运作机制往往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和达到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制订课程资源共享方案之初,就充分考虑本校专业特色、教师资源、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等因素,建立弹性化资源共享机制,将一部分课程设置和资源共享权力下放给各个院系,使课程资源共享实践能够根据以上因素的变化,因地制宜地随时调整。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把资源共享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实行宏观调控与保障机制、微观协调与管理机制、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享质量评价与修正机制、共享激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涵盖课程资源共享的各个环节,提升高校资源共享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常亮.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徐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2.
[3]沈翰.对当前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1.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4c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