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然而不少小学生都认为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无话可写”,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没有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缺少切身体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取材,写出“言之有物”的作品。
一、观察世界,掘开源头活水
艺术家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或者用微博、微信等记录自己看到的新奇事物。这样能帮助其挖掘源头活水,丰富写作素材。
在学习《刷子李》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形形色色的人”這个主题写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观察对象,并确定观察的重点,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刷子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主要观察的是不是这个方面呢?那么你要观察的对象有什么地方能引发你的好奇心?你打算如何观察?”学生认识到刷子李的粉刷技能最引人注意,作者也是着重观察这个方面,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要如何观察。如有学生以自己的爸爸为观察对象,觉得爸爸为了自己打算戒烟,但是又忍不住,想要偷偷吸烟,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设计。于是该学生便围绕这一点进行观察,看看爸爸犯烟瘾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他会如何找借口出去一下;回来后,有哪些证据证明他偷偷吸烟了。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收集到不少素材,写了《爸爸戒烟记》,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有目的地将某景物、某人物作为观察对象,训练观察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时时观察、处处观察,及时记录,这样才能提升观察能力。
二、感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杜威认为学生要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而不是在书本中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尝试在表达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学生会发现,不管是惊喜、快乐,或者是曲折、痛苦,都是真实的情感,将它们写入作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学习《月是故乡明》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作“那一刻,我长大了”。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讨论:“在生活中的哪些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呢?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有几个学生都提到了自己帮家人煮饭的经历,并认为懂得分摊担家务,这是成长的表现。但是在具体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针对同一件事,彼此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学生诉说了自己学习煮饭失败,内心十分难受、痛苦,爸爸妈妈安慰自己的经历;而有的学生则写自己向爸爸妈妈请教做饭的诀窍,着重展现探索过程中的好奇心;还有学生写的则是成功完成任务,得到了家人夸奖的那份自豪和快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针对同一件事,过程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即使写作内容一样,如果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使文章富有新意。”由此学生认识到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感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写作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必使用套话、空话,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能使文章独具个性。
三、思考人生,探寻生活的内涵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常常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尝试挖掘其中蕴含的内涵,从而获得更多人生感悟,并将这些感悟写入文章,使作品更有深度。
《匆匆》一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光匆匆流逝,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作者却能深入思考,写出深刻的主题,那么,你能结合看似普通的生活事件,挖掘出深层内涵吗?”如有学生提到了“拖延症”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学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总是不想做作业,想先玩一会,最后发现作业一直没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此话题深入讨论,思考为何人们会有“拖延症”,要如何才能逐渐改善这种状况。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要放松心情,不要将作业当成任务,以玩的心态来对待,就能更好地应对。”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正相反,要有紧迫感,要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才能有效避免拖延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思考,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有联系,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促使他们变得机敏、勤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辩论、探索等活动,促使他们锤炼思维、锤炼语言,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四、借鉴他人,汲取丰富营养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和他人沟通交流,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盲点,获得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学者钱梦龙认为博采是“一种广泛的借鉴”,当学生达到了“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的程度,就能“自酿甜蜜”,将真实经历和借鉴所得的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在学完《腊八粥》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家乡的风俗”这个主题写作,写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他们了解的风俗习惯比较少,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风俗活动;然后让他们当“小记者”,采访一下自己的家人、邻居,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风俗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上网搜索,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帖子,从中汲取有用的素材。这样,学生就会更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此时教师再指导他们围绕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素材写作。在完成写作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又或者搭设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收获更多生活体验,更多奇闻趣事。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米下锅”,他们的作品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唤醒他们的真实情感,将情感融入写作。这样才能写出个性,把写作变为丰富个人体验、感受生活、创造美的过程。
一、观察世界,掘开源头活水
艺术家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或者用微博、微信等记录自己看到的新奇事物。这样能帮助其挖掘源头活水,丰富写作素材。
在学习《刷子李》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形形色色的人”這个主题写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观察对象,并确定观察的重点,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刷子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主要观察的是不是这个方面呢?那么你要观察的对象有什么地方能引发你的好奇心?你打算如何观察?”学生认识到刷子李的粉刷技能最引人注意,作者也是着重观察这个方面,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要如何观察。如有学生以自己的爸爸为观察对象,觉得爸爸为了自己打算戒烟,但是又忍不住,想要偷偷吸烟,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设计。于是该学生便围绕这一点进行观察,看看爸爸犯烟瘾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他会如何找借口出去一下;回来后,有哪些证据证明他偷偷吸烟了。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收集到不少素材,写了《爸爸戒烟记》,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有目的地将某景物、某人物作为观察对象,训练观察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时时观察、处处观察,及时记录,这样才能提升观察能力。
二、感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杜威认为学生要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而不是在书本中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尝试在表达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学生会发现,不管是惊喜、快乐,或者是曲折、痛苦,都是真实的情感,将它们写入作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学习《月是故乡明》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作“那一刻,我长大了”。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讨论:“在生活中的哪些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呢?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有几个学生都提到了自己帮家人煮饭的经历,并认为懂得分摊担家务,这是成长的表现。但是在具体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针对同一件事,彼此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学生诉说了自己学习煮饭失败,内心十分难受、痛苦,爸爸妈妈安慰自己的经历;而有的学生则写自己向爸爸妈妈请教做饭的诀窍,着重展现探索过程中的好奇心;还有学生写的则是成功完成任务,得到了家人夸奖的那份自豪和快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针对同一件事,过程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即使写作内容一样,如果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使文章富有新意。”由此学生认识到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感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写作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必使用套话、空话,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能使文章独具个性。
三、思考人生,探寻生活的内涵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常常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尝试挖掘其中蕴含的内涵,从而获得更多人生感悟,并将这些感悟写入文章,使作品更有深度。
《匆匆》一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光匆匆流逝,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作者却能深入思考,写出深刻的主题,那么,你能结合看似普通的生活事件,挖掘出深层内涵吗?”如有学生提到了“拖延症”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学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总是不想做作业,想先玩一会,最后发现作业一直没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此话题深入讨论,思考为何人们会有“拖延症”,要如何才能逐渐改善这种状况。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要放松心情,不要将作业当成任务,以玩的心态来对待,就能更好地应对。”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正相反,要有紧迫感,要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才能有效避免拖延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思考,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有联系,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促使他们变得机敏、勤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辩论、探索等活动,促使他们锤炼思维、锤炼语言,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四、借鉴他人,汲取丰富营养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和他人沟通交流,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盲点,获得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学者钱梦龙认为博采是“一种广泛的借鉴”,当学生达到了“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的程度,就能“自酿甜蜜”,将真实经历和借鉴所得的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在学完《腊八粥》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家乡的风俗”这个主题写作,写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他们了解的风俗习惯比较少,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风俗活动;然后让他们当“小记者”,采访一下自己的家人、邻居,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风俗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上网搜索,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帖子,从中汲取有用的素材。这样,学生就会更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此时教师再指导他们围绕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素材写作。在完成写作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又或者搭设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收获更多生活体验,更多奇闻趣事。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米下锅”,他们的作品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唤醒他们的真实情感,将情感融入写作。这样才能写出个性,把写作变为丰富个人体验、感受生活、创造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