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13-01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重点进行教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
第一, 科学发展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而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社会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观还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全面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然经济社会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就更要辨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观主要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价值规律等社会规律,更要尊重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某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规律等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正确的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理解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强调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而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带来压力,造成许多不容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生产力水平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亟 待解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殛待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政府在制定跨世纪经济和社会长远规划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长远大计。所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国情,澄清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
第三,结合哲学常识,帮助学生突破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人民应该尊重自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无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只要以自然界主人自居,忽视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对自然界一味索取、征服和掠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衡,最终人类不得不自食其果,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引导他们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教育学生去尊重、理解和认同自然界。认识到人类虽然是主体,但在自然面前也是客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哲学常识进行阐述。
第四,联系经济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除了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论讲清有关观点。教育学生还要联系经济常识有关的内容进行讲授、可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讲清资源问题的价值性,可联系市场经济理论讲情资源的配置在社会中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理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水平,同时,过去盲目的开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强调重点。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这样既讲情了重点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意识。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重点进行教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
第一, 科学发展观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而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社会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观还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全面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然经济社会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就更要辨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观主要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价值规律等社会规律,更要尊重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某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规律等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正确的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理解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强调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而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带来压力,造成许多不容易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生产力水平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亟 待解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殛待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政府在制定跨世纪经济和社会长远规划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长远大计。所以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国情,澄清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
第三,结合哲学常识,帮助学生突破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人民应该尊重自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无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只要以自然界主人自居,忽视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对自然界一味索取、征服和掠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衡,最终人类不得不自食其果,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引导他们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教育学生去尊重、理解和认同自然界。认识到人类虽然是主体,但在自然面前也是客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哲学常识进行阐述。
第四,联系经济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突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除了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论讲清有关观点。教育学生还要联系经济常识有关的内容进行讲授、可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讲清资源问题的价值性,可联系市场经济理论讲情资源的配置在社会中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理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水平,同时,过去盲目的开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强调重点。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这样既讲情了重点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