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态度。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教育责任的共担者,只有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结成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才能推进家校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为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一起成长。作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以期通过调查能给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家校共育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作为一所地处长三角腹地、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乡镇小学,我们有责任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但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增强家校教育合力,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对国内同类学校的类似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答题,共发放问卷1628份,回收1495份,其中有效问卷1495份,有效率为91.83%。调查问卷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一是家庭基本信息,二是家长教育意愿,三是亲子教育,四是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与建议。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输入、编码和统计,运用一定的专业分析软件(如SPSS等)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了关于我校学生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的初步认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信息
(1)大部分家长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家庭教育基础良好
家长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是家庭教育得以发生的基础性条件。调查发现,我校80%以上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占23.48%和16.19%。
(2)大部分孩子能够跟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环境良好
家庭成员的完整程度是家庭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91.51%的孩子长期跟父母一起生活,这保证了绝大部分孩子能够拥有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一状况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对全国家庭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孩子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中,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比例(93.8%)高于跟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比例(90.1%)[1]。这意味着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适当参照全国范围的相关做法和有效经验。
2.教育意愿
教育意愿是指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而付出努力,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动机、对孩子的期望和陪伴三个方面。
(1)几乎所有家长表现出了较明显的教育动机,希望教育好孩子
家长是否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质量的内源性因素。调查发现,99.4%的家长表示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或充当志愿者(义工),98.93%的家长表示愿意与孩子共同完成亲子作业,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亦有98.93%的家长表示愿意参与。
(2)家长主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学习成绩是次要的
在对孩子的关注点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这一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身体健康,其他依次是思想品德、行為习惯、学习成绩、积极情绪、人际交往,平均综合得分依次为:4.89、4.63、3.66、2.61、2.04、1.94(如图1)。
(3)多数家长愿意陪伴孩子学习,也乐意解答孩子学习中的问题
注:A.孩子学习时能经常和孩子坐在一起,亲自指导孩子学习;B.孩子学习时不能常和孩子坐在一起,但遇到问题会帮助解答;C.虽然无法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但还是经常陪着孩子一起学习;D.您在客厅,孩子在房间自己学习,各做各的;E.因为没时间看管孩子,所以安排孩子进晚托班学习,回到家后也不辅导检查。
调查发现,近90%的家长在家会陪孩子一起学习,但能够一直陪伴且亲自指导孩子的家长仅占36.25%,并不一直陪伴但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提供解答和帮助的家长占45.42%(如图2)。
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亲子间就教育问题展开交流、分析与解决所采取的一般方式和常用方法,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在本次调查中,亲子教育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主体,二是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三是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教育方式。
(1)多数家庭的教育主体是妈妈
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以谁为主”的问题上,56.79%的家长选择“爸爸和妈妈”,34.92%的家长选择“妈妈”,仅有7.16%的家长选择“爸爸”。
(2)多数家长通过问孩子来了解其在校的表现情况,其他信息来源相对较少
调查发现,78.73%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和孩子聊聊他(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首要途径是“问孩子”,占比65.48%,其次是“主动联系老师”,占比21.81%,而“老师主动和我联系”的途径仅占比9.23%,“家长会”的途径占比3.48%(如图3)。
(3)多数家长习惯于采用“说教”的形式管教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多途径寻找支持
注:A.口头管教、讲道理;B.会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会先做到;C.工作忙,平时很少管教;D.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代管。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习惯于以“说教”的形式来解决,占比93.85%(如图4),98.19%的家长相信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对教育孩子有启发和帮助作用,但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们首先寻求帮助的途径是“与身边朋友沟通”(占比67.63%),其次是“与老师沟通”(占比64.01%)(如图5)。
4.期望建议
在期望方面,一是期望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方面得到帮助;二是期望获得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切实指导,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期望加强家校合作,并愿意为家校合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建议方面,一是建议家校合作围绕孩子的人际交往、品德、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二是建议学校多组织一些家校合作活动;三是建议学校能够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与指导。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我校学生家长群体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基础,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意愿,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太恰当的观念和做法,亟须指导和矫正;许多家长主要通过孩子讲述来了解其在学校的表现,对于孩子的问题习惯于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解决,更喜欢与身边朋友交流教育问题而不是首先跟老师沟通;学校在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联系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认识、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等问题,为我校接下来加强家校合作、丰富家校联系渠道、提高家校共育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建议
根据调查出来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校家校合作工作的已有经验,基于“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追求,拟提出如下建议。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责任
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良好家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和重要保证。“一个基本合格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有教育的责任,甚至比教师的责任更重大,这是对家长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和教师共担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家长会、微信推送、家长学校、专题培训等,让家长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和教师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者、指导者和陪伴者,在促进孩子成长的目的上,家长和教师是同盟者,在解决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又是合作者,在孩子表现良好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和教师又都是分享者和喜悦者。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分享家庭教育有效经验
学校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亲子教育工作坊、家校合作研讨会、优秀家长育儿经分享会、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会等活动。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始终是家長,最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施以恰当教育影响的人也是家长。因此,学校应当与家长一起营造一种平等沟通、密切交流、真诚研讨的融洽气氛,应当明确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合作者、分享者、协助者的关系,而非指导与被指导、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
(3)开展家访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增进相互了解、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和家长之间,只有建立了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后,才能形成比较稳固和协调的教育共同体。为增进了解、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3],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访,“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等情况,摸清学生的校外影响源”。家访实现了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互通,有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此外,邀请家长进校园,让家长适当参与学校的一些教学和管理工作,可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意识,帮助亲子间形成接纳与信任的亲密关系。“家校合作理念的重心在二者的‘合作’,不存在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主导者与接受者、专家与顾客的关系,而是介入家校合作的各方平等协商、友好合作,创设了一种以对等的双向互动为基础的和谐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态度。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教育责任的共担者,只有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结成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才能推进家校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为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
[2]武慧玲.家长,请与我们并肩努力[J].人民教育,2018(9):6-7.
[3]孔查·德尔加多·盖坦.建立好家校联系[J].人民教育,2018(9):77-80.
[4]邓李梅,曹中保.家访:“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1-153.
[5]钱扑,梁霞.论家校合作的社会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48-52.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家校共育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作为一所地处长三角腹地、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乡镇小学,我们有责任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但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增强家校教育合力,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对国内同类学校的类似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答题,共发放问卷1628份,回收1495份,其中有效问卷1495份,有效率为91.83%。调查问卷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一是家庭基本信息,二是家长教育意愿,三是亲子教育,四是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与建议。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输入、编码和统计,运用一定的专业分析软件(如SPSS等)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了关于我校学生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的初步认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信息
(1)大部分家长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家庭教育基础良好
家长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是家庭教育得以发生的基础性条件。调查发现,我校80%以上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占23.48%和16.19%。
(2)大部分孩子能够跟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环境良好
家庭成员的完整程度是家庭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91.51%的孩子长期跟父母一起生活,这保证了绝大部分孩子能够拥有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一状况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对全国家庭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孩子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中,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比例(93.8%)高于跟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比例(90.1%)[1]。这意味着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适当参照全国范围的相关做法和有效经验。
2.教育意愿
教育意愿是指家长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而付出努力,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动机、对孩子的期望和陪伴三个方面。
(1)几乎所有家长表现出了较明显的教育动机,希望教育好孩子
家长是否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质量的内源性因素。调查发现,99.4%的家长表示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或充当志愿者(义工),98.93%的家长表示愿意与孩子共同完成亲子作业,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亦有98.93%的家长表示愿意参与。
(2)家长主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学习成绩是次要的
在对孩子的关注点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这一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身体健康,其他依次是思想品德、行為习惯、学习成绩、积极情绪、人际交往,平均综合得分依次为:4.89、4.63、3.66、2.61、2.04、1.94(如图1)。
(3)多数家长愿意陪伴孩子学习,也乐意解答孩子学习中的问题
注:A.孩子学习时能经常和孩子坐在一起,亲自指导孩子学习;B.孩子学习时不能常和孩子坐在一起,但遇到问题会帮助解答;C.虽然无法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但还是经常陪着孩子一起学习;D.您在客厅,孩子在房间自己学习,各做各的;E.因为没时间看管孩子,所以安排孩子进晚托班学习,回到家后也不辅导检查。
调查发现,近90%的家长在家会陪孩子一起学习,但能够一直陪伴且亲自指导孩子的家长仅占36.25%,并不一直陪伴但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提供解答和帮助的家长占45.42%(如图2)。
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亲子间就教育问题展开交流、分析与解决所采取的一般方式和常用方法,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在本次调查中,亲子教育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主体,二是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三是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教育方式。
(1)多数家庭的教育主体是妈妈
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以谁为主”的问题上,56.79%的家长选择“爸爸和妈妈”,34.92%的家长选择“妈妈”,仅有7.16%的家长选择“爸爸”。
(2)多数家长通过问孩子来了解其在校的表现情况,其他信息来源相对较少
调查发现,78.73%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和孩子聊聊他(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首要途径是“问孩子”,占比65.48%,其次是“主动联系老师”,占比21.81%,而“老师主动和我联系”的途径仅占比9.23%,“家长会”的途径占比3.48%(如图3)。
(3)多数家长习惯于采用“说教”的形式管教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多途径寻找支持
注:A.口头管教、讲道理;B.会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会先做到;C.工作忙,平时很少管教;D.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代管。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习惯于以“说教”的形式来解决,占比93.85%(如图4),98.19%的家长相信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对教育孩子有启发和帮助作用,但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们首先寻求帮助的途径是“与身边朋友沟通”(占比67.63%),其次是“与老师沟通”(占比64.01%)(如图5)。
4.期望建议
在期望方面,一是期望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方面得到帮助;二是期望获得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切实指导,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期望加强家校合作,并愿意为家校合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建议方面,一是建议家校合作围绕孩子的人际交往、品德、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二是建议学校多组织一些家校合作活动;三是建议学校能够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与指导。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我校学生家长群体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基础,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意愿,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太恰当的观念和做法,亟须指导和矫正;许多家长主要通过孩子讲述来了解其在学校的表现,对于孩子的问题习惯于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解决,更喜欢与身边朋友交流教育问题而不是首先跟老师沟通;学校在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联系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认识、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等问题,为我校接下来加强家校合作、丰富家校联系渠道、提高家校共育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建议
根据调查出来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校家校合作工作的已有经验,基于“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追求,拟提出如下建议。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责任
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良好家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和重要保证。“一个基本合格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有教育的责任,甚至比教师的责任更重大,这是对家长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家长才会主动和教师共担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家长会、微信推送、家长学校、专题培训等,让家长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和教师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者、指导者和陪伴者,在促进孩子成长的目的上,家长和教师是同盟者,在解决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又是合作者,在孩子表现良好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和教师又都是分享者和喜悦者。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分享家庭教育有效经验
学校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亲子教育工作坊、家校合作研讨会、优秀家长育儿经分享会、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会等活动。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始终是家長,最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施以恰当教育影响的人也是家长。因此,学校应当与家长一起营造一种平等沟通、密切交流、真诚研讨的融洽气氛,应当明确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合作者、分享者、协助者的关系,而非指导与被指导、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
(3)开展家访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增进相互了解、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和家长之间,只有建立了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后,才能形成比较稳固和协调的教育共同体。为增进了解、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3],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访,“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等情况,摸清学生的校外影响源”。家访实现了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互通,有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此外,邀请家长进校园,让家长适当参与学校的一些教学和管理工作,可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意识,帮助亲子间形成接纳与信任的亲密关系。“家校合作理念的重心在二者的‘合作’,不存在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主导者与接受者、专家与顾客的关系,而是介入家校合作的各方平等协商、友好合作,创设了一种以对等的双向互动为基础的和谐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态度。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教育责任的共担者,只有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结成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才能推进家校教育工作不断深入,为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
[2]武慧玲.家长,请与我们并肩努力[J].人民教育,2018(9):6-7.
[3]孔查·德尔加多·盖坦.建立好家校联系[J].人民教育,2018(9):77-80.
[4]邓李梅,曹中保.家访:“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1-153.
[5]钱扑,梁霞.论家校合作的社会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