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教学改革的口号越喊越烈,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自教自学模式综合了两者的要求。本文提出的自教自学模式分三步骤实施:备课阶段、上课阶段、课后讲评。自教自学模式在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希望在学校中得以实施。
关键词:自教自学 教学相长 自我意识 锻炼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3-01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然而如今大部分老师扮演的仍然是教书匠的角色,为了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是老师们“放手”的时候了,如何放手?我们可以尝试一种老师在课堂上“不教”的模式——自教自学。
尝试学生自教自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优越性,数学几乎每节课老师都要讲解新定义 、新公式,还要做例题,老师不教,学生难以接受;英语基本上每节课老师要教新单词、新语法,老师不教,学生难以领会。但是,语文学科,拿我们中专所用教材来说,一册书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有必学篇目和必选篇目,我们可以先从必选篇目入手。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自学篇目,但通常只是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而后布置几个练习题就算完成自学了。殊不知,有些学生根本连书都不看,滥竽充数,这样所谓的自学根本没有效果。在这提“不教”不是说完全放手不教,而是有选择性地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主要就应体现在传授一些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讲授一些学生确实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点拨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对于前面提到的必学篇目,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精讲。必选篇目,教师就可以敞开心扉,大胆由学生自教自学,让学生自己来上课,学知识。
上讲台上课的学生代表可由全班学生推选或老师推荐(争取人人机会平等)。当然,师生们在课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尤其是上课学生代表。步骤如下:
备课阶段:学生代表熟悉上课的每一个环节,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文体、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其他学生也应自觉预习课文,熟悉内容。教师可做提示、指点或做上课示范。
上课阶段:学生代表要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教师,力求教法新颖、语言准确、教态自然,力争完整完成教学任务。其他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听讲,热烈讨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尽可能不打断学生的教与学,让学生们有个完整的表现。
课后讲评:学生代表先对本节课完成情况做一简单小结,给自己上课的表现打分,并给其他听课学生的学习表现打分。其他学生可对照本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方面汇报学习收获并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教师对文章知识点进行补充或更正,点评学生表现,尽量要用鼓励性话语,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
自教自学,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缺乏严肃性,太轻浮。但是,让学生当一回教师,学生会更加理解教师教书的艰辛: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翻阅课内、课外的资料,为了把课上得生动、精彩,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共鸣,要花不少心思,学生们自己经历,有了深刻体会,会更加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当然,自教自学的优点远不止此。
尝试自教自学,学生会对平时不太感兴趣的文章另有发现,加深知解。如有时上课讲到鲁迅的文章,就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学习他的文章啊?太深奥,不能理解。这时候,让学生自教自学,学生或许会有更多发现,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懂得语言的力量等等,受益匪浅。
尝试自教自学,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一些老师上课也会有思维定式,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学生也觉得落入俗套。那么,这种模式学生肯定会大有新意,要上得与别人不同,要超越别人,加入一些学生们自己喜欢的元素,我们教师也可以学习借鉴,教学相长。
尝试自教自学,最重要的是“悟”。学的目的就是“悟”。只有“悟”,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才会培养起自己的本领才能,然后更积极的学习,不断良性循环,达到高的境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另外,尝试学生自教自学,让学生建立起一种“自我意识”,满足了他们自我的需求。讲到需求,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尝试自教自学,可以说是满足了学生高层次的需求,学生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教自学,教师也实现了“不教而教”的高教育境界。
一个有主见、独立、会创新的人才,不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吗?也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相信,这种自教自学模式在我们职业院校开展的话,可以促进我们学生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起他们大胆思维能力。总之,一举而多得,何乐不为呢?
关键词:自教自学 教学相长 自我意识 锻炼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3-01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然而如今大部分老师扮演的仍然是教书匠的角色,为了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是老师们“放手”的时候了,如何放手?我们可以尝试一种老师在课堂上“不教”的模式——自教自学。
尝试学生自教自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优越性,数学几乎每节课老师都要讲解新定义 、新公式,还要做例题,老师不教,学生难以接受;英语基本上每节课老师要教新单词、新语法,老师不教,学生难以领会。但是,语文学科,拿我们中专所用教材来说,一册书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有必学篇目和必选篇目,我们可以先从必选篇目入手。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自学篇目,但通常只是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而后布置几个练习题就算完成自学了。殊不知,有些学生根本连书都不看,滥竽充数,这样所谓的自学根本没有效果。在这提“不教”不是说完全放手不教,而是有选择性地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教”,主要就应体现在传授一些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讲授一些学生确实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点拨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对于前面提到的必学篇目,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精讲。必选篇目,教师就可以敞开心扉,大胆由学生自教自学,让学生自己来上课,学知识。
上讲台上课的学生代表可由全班学生推选或老师推荐(争取人人机会平等)。当然,师生们在课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尤其是上课学生代表。步骤如下:
备课阶段:学生代表熟悉上课的每一个环节,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文体、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其他学生也应自觉预习课文,熟悉内容。教师可做提示、指点或做上课示范。
上课阶段:学生代表要把自己当作真正的教师,力求教法新颖、语言准确、教态自然,力争完整完成教学任务。其他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听讲,热烈讨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尽可能不打断学生的教与学,让学生们有个完整的表现。
课后讲评:学生代表先对本节课完成情况做一简单小结,给自己上课的表现打分,并给其他听课学生的学习表现打分。其他学生可对照本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方面汇报学习收获并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教师对文章知识点进行补充或更正,点评学生表现,尽量要用鼓励性话语,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
自教自学,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缺乏严肃性,太轻浮。但是,让学生当一回教师,学生会更加理解教师教书的艰辛: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翻阅课内、课外的资料,为了把课上得生动、精彩,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共鸣,要花不少心思,学生们自己经历,有了深刻体会,会更加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当然,自教自学的优点远不止此。
尝试自教自学,学生会对平时不太感兴趣的文章另有发现,加深知解。如有时上课讲到鲁迅的文章,就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学习他的文章啊?太深奥,不能理解。这时候,让学生自教自学,学生或许会有更多发现,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懂得语言的力量等等,受益匪浅。
尝试自教自学,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一些老师上课也会有思维定式,教学模式缺乏新意,学生也觉得落入俗套。那么,这种模式学生肯定会大有新意,要上得与别人不同,要超越别人,加入一些学生们自己喜欢的元素,我们教师也可以学习借鉴,教学相长。
尝试自教自学,最重要的是“悟”。学的目的就是“悟”。只有“悟”,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才会培养起自己的本领才能,然后更积极的学习,不断良性循环,达到高的境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另外,尝试学生自教自学,让学生建立起一种“自我意识”,满足了他们自我的需求。讲到需求,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尝试自教自学,可以说是满足了学生高层次的需求,学生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教自学,教师也实现了“不教而教”的高教育境界。
一个有主见、独立、会创新的人才,不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吗?也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相信,这种自教自学模式在我们职业院校开展的话,可以促进我们学生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起他们大胆思维能力。总之,一举而多得,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