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扬州市的经济发展与支柱产业结构情况,讨论扬州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专业类别的分布、专业设置按产业分布比例、专业调整等情况,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三原则”、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的结合、构建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以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扬州市
作者简介:王武林,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66-04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反映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岗位人才的长期需求。本文以扬州地区高职教育为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思考优化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对策与路径。
一、扬州市经济发展结构特点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属上海(长三角)都市圈重要成员,2013年,扬州市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第八位。近年来,扬州加大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十二五”期间已形成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新能源、新光源等高新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八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2014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 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GDP达到72 774元,按美元计达11 75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二、三、一”排序特点。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9:52.1:41.0,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7%。2010-2013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二、扬州高职专业设置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多年来,扬州对高职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整合,现有高职院校3所,分别为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扬州职业大学由多所院校合并组成,专业设置覆盖16个大类,现有专业5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工程测量、园林技术、护理等九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该市唯一省级示范校,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共覆盖10个专业大类,设有39个专业;化工和建筑专业为其特色,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六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覆盖9大类,现有专业32个。2014年,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大类、二级类和专业分布以及各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及调整概况见表2。
对扬州市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覆盖面偏低,专业与产业对接存在偏离
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扬州高职院校除水利、公安和法律大类外,共设有16个专业大类,43个二级专业类,89个专业,130个专业点。根据教育部2010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外专业名单[1],江苏可招生高职专业共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个专业。因此,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二级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4.2%、54.4%,专业种类的覆盖率仅为14.7%。2014年,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土建、艺术设计,5大类共设专业51个,占专业总数的57.3%。因原有1所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被合并,扬州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设置数急剧减少,目前,一产专业仅设2个,一产专业比重仅为2.25%。制造、土建、生化药品等二产专业设置为38.2%,但二产专业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环境检测与治理等少数专业;三产专业设置数最多,三产专业设置比例在扬州职大为64.1%,在江海职业技术学院高达68.75%。由此说明,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专业覆盖面偏低;(2)专业重复设置率偏高;(3)与产业对接存在一定偏离。2013年,扬州三次产业比重为6.9:52.1:41.0,但扬州高职专业设置对应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38.20:59.55(如表3所示),不符合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结构特点。
(二)参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但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启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中高职与技术本科的立交桥。扬州职大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也作为试点院校分别与南京邮电大学和常州大学合作,选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2014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新增了单独招收和对口单招两类招生计划,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向上和向下的衔接和延伸。
专业调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开展的重要工作。[2]与2013年相比,2014年的扬州高职教育专业调整情况为:3所院校停招专业数为15个,新增招生专业数10个。但在新增专业中,化工装备技术、应用日语、应用韩语等专业均为2012年前已开设、2013年停招的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助产等专业是作为专业方向设置过的专业,实际新开发专业仅有航空服务、统计实务和生物制药等3个专业,新专业开发力度明显不够。与2013年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新增专业数达24个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专业群建设效果初显,根据需求调整专业尚待加强
扬州高职院校围绕已有优势专业,对现有专业适度整合、专业设置总数有所减少。同时,加大重点专业群建设,如扬州职业大学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高级护理等专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将上述专业建成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群。但扬州高职院校在主动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的急需人才,设置与调整专业的工作还亟待加强。装备制造业这一支柱产业在扬州具有传统优势,但扬州高职院校与之对接专业,存在特色不鲜明、专业覆盖面偏窄的问题。例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验技术等专业是船舶制造和压力容器生产等扬州支柱产业急需人才,但目前尚未开设;又如新能源、新光源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高新产业,但材料与能源大类仅设2个专业,是专业设置数最少的大类专业,难以满足这一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改进扬州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的思考
(一)依据专业设置的“三原则”,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高职专业设置应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3]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是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高职院校内师资、实训基地、优势专业等构成内部驱动因素。外部因素是专业设置依据,内部因素构成基础条件。因此,为适应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特点,扬州高职应增加一、二产业专业比重,适度减少三产专业比例;针对专业覆盖面不广、专业重复率偏高等问题,院校间应按照错位发展要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适度加大新专业的开发力度,在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专业设置方案,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开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并适度加大专业覆盖面。
(二)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相结合,着力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群
一定的办学规模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保证,但缺少办学特色和特色专业支撑,高职教育难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既要结合自身条件,更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才能获得社会的更多支持和认可。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的“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扬州市“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参与宁镇扬都市圈构建,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因此,围绕扬州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要求,扬州高职院校要重点发展制造、生化、材料能源等大类专业,选择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对接的专业并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扬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不断优化高职专业布局
建立高职教育专业预警机制,能及时了解高职专业设置的状态,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专业危机。[4]为此,各院校应先制定一套专业预警指标体系,体系指标尽可能覆盖专业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包括生源状况与学生需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就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情况等内外部因素;专业设置预警信息采集后,学校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和预测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的匹配度;培养的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符合程度,从而评定本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明确专业调整方向。对经预警系统判断发现警情、并具备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应及时调整;对于综合检测发现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综合指数偏低的“黄牌专业”,要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研究采取的控制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4.
[2]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2.
[3]王武林,倪永宏,范丛山.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18.
[4]杨燕,李海宗.高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6.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扬州市
作者简介:王武林,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66-04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反映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岗位人才的长期需求。本文以扬州地区高职教育为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思考优化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对策与路径。
一、扬州市经济发展结构特点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属上海(长三角)都市圈重要成员,2013年,扬州市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第八位。近年来,扬州加大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十二五”期间已形成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新能源、新光源等高新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八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2014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 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人均GDP达到72 774元,按美元计达11 75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二、三、一”排序特点。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9:52.1:41.0,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7%。2010-2013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二、扬州高职专业设置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多年来,扬州对高职教育资源不断进行整合,现有高职院校3所,分别为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扬州职业大学由多所院校合并组成,专业设置覆盖16个大类,现有专业5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工程测量、园林技术、护理等九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该市唯一省级示范校,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共覆盖10个专业大类,设有39个专业;化工和建筑专业为其特色,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六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覆盖9大类,现有专业32个。2014年,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按大类、二级类和专业分布以及各高职学院专业设置及调整概况见表2。
对扬州市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覆盖面偏低,专业与产业对接存在偏离
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扬州高职院校除水利、公安和法律大类外,共设有16个专业大类,43个二级专业类,89个专业,130个专业点。根据教育部2010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外专业名单[1],江苏可招生高职专业共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个专业。因此,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二级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4.2%、54.4%,专业种类的覆盖率仅为14.7%。2014年,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土建、艺术设计,5大类共设专业51个,占专业总数的57.3%。因原有1所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被合并,扬州农林牧渔等一产专业设置数急剧减少,目前,一产专业仅设2个,一产专业比重仅为2.25%。制造、土建、生化药品等二产专业设置为38.2%,但二产专业主要集中在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环境检测与治理等少数专业;三产专业设置数最多,三产专业设置比例在扬州职大为64.1%,在江海职业技术学院高达68.75%。由此说明,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专业覆盖面偏低;(2)专业重复设置率偏高;(3)与产业对接存在一定偏离。2013年,扬州三次产业比重为6.9:52.1:41.0,但扬州高职专业设置对应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38.20:59.55(如表3所示),不符合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结构特点。
(二)参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但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启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中高职与技术本科的立交桥。扬州职大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也作为试点院校分别与南京邮电大学和常州大学合作,选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2014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新增了单独招收和对口单招两类招生计划,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向上和向下的衔接和延伸。
专业调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开展的重要工作。[2]与2013年相比,2014年的扬州高职教育专业调整情况为:3所院校停招专业数为15个,新增招生专业数10个。但在新增专业中,化工装备技术、应用日语、应用韩语等专业均为2012年前已开设、2013年停招的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助产等专业是作为专业方向设置过的专业,实际新开发专业仅有航空服务、统计实务和生物制药等3个专业,新专业开发力度明显不够。与2013年苏中3所国家示范(骨干)校新增专业数达24个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专业群建设效果初显,根据需求调整专业尚待加强
扬州高职院校围绕已有优势专业,对现有专业适度整合、专业设置总数有所减少。同时,加大重点专业群建设,如扬州职业大学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高级护理等专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将上述专业建成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群。但扬州高职院校在主动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的急需人才,设置与调整专业的工作还亟待加强。装备制造业这一支柱产业在扬州具有传统优势,但扬州高职院校与之对接专业,存在特色不鲜明、专业覆盖面偏窄的问题。例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验技术等专业是船舶制造和压力容器生产等扬州支柱产业急需人才,但目前尚未开设;又如新能源、新光源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高新产业,但材料与能源大类仅设2个专业,是专业设置数最少的大类专业,难以满足这一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改进扬州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的思考
(一)依据专业设置的“三原则”,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高职专业设置应遵循内外驱动因素相结合、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宽窄并举的原则。[3]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是专业设置的外部驱动因素;高职院校内师资、实训基地、优势专业等构成内部驱动因素。外部因素是专业设置依据,内部因素构成基础条件。因此,为适应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特点,扬州高职应增加一、二产业专业比重,适度减少三产专业比例;针对专业覆盖面不广、专业重复率偏高等问题,院校间应按照错位发展要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适度加大新专业的开发力度,在做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专业设置方案,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开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并适度加大专业覆盖面。
(二)坚持特色发展与适度规模相结合,着力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群
一定的办学规模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保证,但缺少办学特色和特色专业支撑,高职教育难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既要结合自身条件,更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行业新技术发展,保持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才能获得社会的更多支持和认可。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的“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扬州市“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参与宁镇扬都市圈构建,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因此,围绕扬州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要求,扬州高职院校要重点发展制造、生化、材料能源等大类专业,选择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对接的专业并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扬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构建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不断优化高职专业布局
建立高职教育专业预警机制,能及时了解高职专业设置的状态,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专业危机。[4]为此,各院校应先制定一套专业预警指标体系,体系指标尽可能覆盖专业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包括生源状况与学生需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就业率、学校办学条件和资源情况等内外部因素;专业设置预警信息采集后,学校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和预测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的匹配度;培养的毕业生与就业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符合程度,从而评定本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明确专业调整方向。对经预警系统判断发现警情、并具备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应及时调整;对于综合检测发现具有潜在失业风险、毕业生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综合指数偏低的“黄牌专业”,要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研究采取的控制措施,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带来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4.
[2]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2.
[3]王武林,倪永宏,范丛山.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18.
[4]杨燕,李海宗.高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6.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