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态逐步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并成为承载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媒介形式飞速发展,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也逐步脱离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实现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全媒体发展。
  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媒介已经从实物转变为可以在虚拟空间传播的图片或视频。比如,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制作了《清明上河图3.0》,这种新的传统书画传播方式将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和4D动感影像等多种现代技术结合,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式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受众不再纯粹作为接受者,而是实现了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具备了双重身份。数字化和虚拟性赋予了新媒体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和自由开放的传播体系,实现了绘画艺术的全球化传播。
  本文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體传播的现状、动因、影响等方面研究,探析中国传统绘画在教学、科研改革的新切入点。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的动因
  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领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一直未引起重视,但其实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改变力量是显而易见的。直到传播学和接受美学将艺术研究的中心由创作者、艺术作品转向鉴赏者,艺术传播的研究才算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渠道经由20世纪媒介的发展而拓宽,艺术传播的理念也在缓慢变革,所以在艺术活动中,艺术传播实际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受众指向和信息承载特质决定了绘画具有天然的传播取向。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加走进大众生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仅仅是“精英艺术”,其受众群体更加大众化。再者,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信息传播更加便利,传播不仅借由实物传播,艺术信息的传达范围更加广阔,艺术受众的沟通更加自由。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意识对于客观现实的集中反映,相对于手工艺术和建筑艺术,表现情感的张力更强,技术的投入也大于思维的投入。绘画艺术离不开纸、墨、笔等绘画材料,主要呈现出的是艺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悟与体验,反映的是艺术家本人的美学修养与文化底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绘画艺术也凝聚成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大众获取知识,塑造美学修养,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符号。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大众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如果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依然保守着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只在“精英团体”中流通,就会造成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大众群体的脱节。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正给了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的机会,自由、开放的新媒体使绘画艺术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影响
  实际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非常多样,比较常见的有艺术类APP、绘画艺术网站、虚拟绘画博物馆等。这些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不仅丰富了大众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方式与手段,也将平面的视图方式更新成为全方位的艺术绘画欣赏形式。
  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其馆藏精品使用先进的传播方式。例如,其藏绘画艺术使用数字媒介的传播方式,成功吸引大众的注意,为弘扬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开辟了新方式,并与其他产业进行合作。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手机移动客户端推出了《韩熙载夜宴图》作品,其将影像呈现在用户面前,用户在方寸之间就能欣赏到高清图像,宛如在实物前观赏,给人以真实的体验感。画面中小到人物衣服上的细节,大到亭台楼阁中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用户确实能感受到故宫馆藏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用心。
  新媒体的发展使艺术的传播介质脱离了纸张、画布等实物,进入网络数字传播时代。伴随着高清数码相机和高分辨率扫描仪的出现,中国传统绘画更便捷地转变成为数字影像,中国传统绘画的保存形式变得可以“不朽”,并进入数字化存储时代,拥有了无限的容量。
  但是,数字媒体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带来的不都是正向的影响,可复制性也是数字媒体的特征。大众可以在网络中下载任意自己喜爱的高清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原作,并可以实现文本复制的无限次。机械的复制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丧失了原本具有的文人精神和品格,艺术品成为大众的消费品。
  在实际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展示中,大量年代久远的绘画作品都被保存在固定的场地,并进行一定的场景监测,确保作品不会受环境影响而损坏。这些珍贵的绘画作品也只在特定的时间展出,向大众开放展览,并且很少进行世界性的巡展或者传播。在展出期间,除非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艺术类院校师生,一般大众很少会参与到展览中。但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数字化传播手段就给人们更好的体验。数字全球化的特征越明显,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接受到艺术的传播,并且实现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全媒体融合,增加了人们接触绘画艺术的媒介手段,也扩大了人们感知艺术的范围。
  三、结语
  正是因为不再受到传播介质的限制,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不同的绘画艺术。网络接近于一个无限容量的存储器,并且拥有强大的搜索系统,受众可以获得任何自己想知道的艺术知识。这样的转变使得现代艺术家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艺术家不仅是绘画作品的创作者,也是绘画作品的传播者。艺术家可以便捷地向大众展示自己的作品,输出自己的精神品格与艺术理念,进行自我宣传与传播,提高知名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作品的经济效应。媒介既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推手,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也对绘画艺术的“单纯”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肖邦的钢琴作品内容丰富,层次较多,而对其作品的诠释千姿百态,各具特征。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个性逐渐成为肖邦作品演奏的主流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客观求实的表现手段成为当时创作的风格。不同时代的演奏家打破了时代的印记,即便同一时代的演奏家也会受到世界各民族、各区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二次创作的异曲同工。本文从音乐形式、旋律、和声和思维等方面分析了肖邦钢琴作品的表现手法,指出肖邦鋼
期刊
近年来,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临床治疗骨缺损带来了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将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细胞植入骨缺损,一方面利用移植细胞高效分泌的细胞
目前,锚杆拉拔装置,有的只适用于金属锚杆(如图1),有的虽能适用于不同材质(如图2),但因钢丝绳收缩性大、油缸行程较长,且受力卡只有两个受力点,易引起拉拔打滑。经过参观学
钢琴演奏期间,钢琴演奏者不仅要表现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体现出艺术素养。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钢琴演奏是重要的行为活动。在练习或演奏中,演奏者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本文分析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使钢琴演奏更加完美。演奏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克服心理问题,在演奏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心理控制。  一、钢琴演奏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钢琴演奏中,演奏
期刊
李宗盛是华语乐坛领军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几乎是华语流行乐坛的缩影,见证和影响着一个时代。当前,纵观华语乐坛,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见到李宗盛的经典音乐作品。从创作角度看,李宗盛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音乐性、文学性和哲理性,这些特点不仅使其成为经典之作,而且对演唱的学习和教学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几乎贯穿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各个时期,而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一、作品的内容大于旋律
期刊
“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依然活着。”发表在这里的这篇追忆式的文章,简洁地记述了一位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刘凤鸣,陕西三原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党的领
为响应党中央对大学党建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前三峡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校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开展了题为“亮身份、树形象”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文中,笔者从介绍此次活动的开展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科学在快速进步。同时,人们不难看到也不可否认中国设计与别国设计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人们要顺应改革开放,全方位学习他国优秀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努力将其吸收并且创新,结合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在深入研究我国的设计发展历程后,笔者发现,虽然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起步时间与西方大致相同,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和我国
期刊
有人曾担心,随着报纸网络版的出现,报纸最终将被挤出历史舞台。这种悲观的预期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出现。美国贝尔登公司不久前的调查表明,今年第一季度,90%的地方报纸都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