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琐思 周顺海
一天,灰蒙蒙的,几多抑郁,在心头缠绕。在外漂泊者,归心似箭,却不料天公不作关。游走的意义何在,无非是找寻理想的栖息之所,寻寻觅觅,竟不知何处是归宿。
压抑的天气下,思绪随意游走。民意的归属,在于能够体验不断改善的生活,对那些正直廉洁者,历史会为其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只为一己之利而损害民众利益者,则在耻辱柱上存留下让人唾骂的痕迹。资源的掌控者若不考虑大众的利益,就无法使整体发展向深度推进。无数次,听到那些浪费者的行为,心中的伤痛隐约发作,假如能让那个凋敝的现状逐渐改善,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人的动力。听着遥远的呼唤,却又仿佛刚刚发生,而记挂中的延续,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安慰。那年一次不经意的劝说,无非是让其能够在做人上有些收获,却未曾想过,遗忘了的一刻,那些话语竟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教诲。
感动的时刻多了,心中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责任产生持久的作用,于是,继续演绎那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浮躁已经远离,在冷寂中,留下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如果必须受潜规则的影响,我宁愿在探索真理之路上永不回头,坚定的意志会抵御住各种诱惑的腐蚀。孩子纯真的心性逐渐变混沌,假如不保护童心,便会逐渐把其推向不归路,那些最富创意的天真话语是毫无污染的存在,是自然的恩赐。
疲倦到了极点,而阅读与思考依然在继续,当最后的句号划上,心中的快意无法形容,仅能通过下一次的表达,方可偶见其痕迹。爱无须挂在嘴边,只要用行动加以演绎,便能产生壮丽的诗篇。在我们周围,可以见到更多令人感动的场景。一些最有震撼力的话,一些最有影响力的人,在记事本上,刺激着一个人的思维,使其不过早地陷入生活的桎梏中,也许,这就是理想的保护,犹如童真需要保护一样,我们在磨砺中提高了悟性。
老者返老还童,竟然可以与孩童的天性保持一致,而爽朗的笑声最容易从两者身上看到,那是毫无心计的。一想起欺骗者的虚伪行为。就感到忧伤,为了满足膨胀的欲望。竟可以不断地迷失心志。当近距离与恶毒交锋时,那如坐针毡的感受极其深刻,却也意外地获得了免疫力,何曾想,这也可算是命运的青睐与厚待?控制住了内心的冲动,并不是懦弱,也非退缩,实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当别人还在为自己的过失沾沾自喜或厚颜无耻时。吾辈却早已挣脱开缰绳的束缚,让理性驰骋在知识的旷野上,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生命的甘露。
寻找命定的规则,那是对理性的呼唤。让呐喊变成有节奏的歌乐。便能长久地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到底,并尝试用一生的精力来做。这就是教育行者铿锵有力的执著,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为此,无须伤悲付出的浪费,既然有所追求,就应该毫不怨悔。给孩子以肯定,用欣赏改变孩子,让孩子能够在你鼓励的话语中感受成长的快乐。看吧,当孩子聚精会神地倾听长者的讲述时,你何曾想到那就是心灵的交汇,而理解是和谐共处的粘合剂。
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是感动的源泉,在互相体谅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心灵上的互动,能够激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因素,此刻,内心的感动足以改变生活的轨迹。一份牵系,持久的动力,时刻伴随着清贫如我者,而我们能够做的,其实不少。换一个角度看教育,我们的话语足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的方式需要更加委婉些,间接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能够影响孩子一辈子。
一个曾被人忽略的场景,在多年后的讲述中,显得极有价值,皆因当时所秉持的委婉。而今的格局改变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重新界定新的方式,可以让人更快地进入状态,并通过调整而进行更加切实的行动。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场景,这些交融在一起,共同演绎出最美的回忆。
贫穷也许是财富 同剑侠
我们一(3)班的小何同学,长得白白净净,衣服总是整整齐齐,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给人感觉很好。刚开学时,我发现她为班级服务非常热心,很负责任,于是我安排她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不出我所料,她在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图书管理老师的表扬。班级的信件、报刊,她也派发得一个不差,真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女孩子。学校发动学生为灾区捐款,她第一个交了钱。学习上就更不用说了,征文比赛还得了全级一等奖。我自己私下猜想,她的家庭一定是个素质很高的家庭。
于是,我决定去她家家访,想从她的家长那里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提供给我们班那些后进生的家长。
根据学生名册上的地址,我询问了好几个路人,七拐八弯,终于找到了小何的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间低矮、破旧的小屋,就是他们家的房屋。特别是那个门口,更叫我大跌眼镜,那不是门,难听点说,无异于狗洞:只是在墙上开了一个一米多高、一人宽的洞。一只狗拴在洞口,守着门。
我犹豫了片刻,喊了声: “家里有人吗?”一位头发花白、五十多岁的妇女走了出来。听说我是老师,她热情地把那只狗拴到别处,领我进了屋。
屋里很狭窄,没有什么家具。房间左右两侧的半空中各有一张悬空的床,就是他们一家的卧榻。屋子中间的地上放着一张破旧的圆桌,桌上有几只颜色发灰的旧玻璃杯和一些碗筷,圆桌旁边围着几张破烂的方凳。窗子很小,靠窗的一条绳子上挂着一家人的衣服。屋檐下的避雨处,是他们的厨房。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不要说在经济发达的小榄,就是在我的家乡,这样贫穷的家庭也很少见。
小何不在家,和她爸爸一起种菜去了。我从与她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她的父母都已五十多岁了,没什么文化,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夫妇一直没有生育,小何是在路上拣回来的弃婴。问起小何在家的情况,她妈妈说她很勤快,学习也很自觉,很懂得体贴父母。从她妈妈的言谈举止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她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格。
从小何家告辞出来,回望那间小屋,我的心情很沉重。
一天,灰蒙蒙的,几多抑郁,在心头缠绕。在外漂泊者,归心似箭,却不料天公不作关。游走的意义何在,无非是找寻理想的栖息之所,寻寻觅觅,竟不知何处是归宿。
压抑的天气下,思绪随意游走。民意的归属,在于能够体验不断改善的生活,对那些正直廉洁者,历史会为其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只为一己之利而损害民众利益者,则在耻辱柱上存留下让人唾骂的痕迹。资源的掌控者若不考虑大众的利益,就无法使整体发展向深度推进。无数次,听到那些浪费者的行为,心中的伤痛隐约发作,假如能让那个凋敝的现状逐渐改善,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人的动力。听着遥远的呼唤,却又仿佛刚刚发生,而记挂中的延续,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安慰。那年一次不经意的劝说,无非是让其能够在做人上有些收获,却未曾想过,遗忘了的一刻,那些话语竟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教诲。
感动的时刻多了,心中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责任产生持久的作用,于是,继续演绎那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浮躁已经远离,在冷寂中,留下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如果必须受潜规则的影响,我宁愿在探索真理之路上永不回头,坚定的意志会抵御住各种诱惑的腐蚀。孩子纯真的心性逐渐变混沌,假如不保护童心,便会逐渐把其推向不归路,那些最富创意的天真话语是毫无污染的存在,是自然的恩赐。
疲倦到了极点,而阅读与思考依然在继续,当最后的句号划上,心中的快意无法形容,仅能通过下一次的表达,方可偶见其痕迹。爱无须挂在嘴边,只要用行动加以演绎,便能产生壮丽的诗篇。在我们周围,可以见到更多令人感动的场景。一些最有震撼力的话,一些最有影响力的人,在记事本上,刺激着一个人的思维,使其不过早地陷入生活的桎梏中,也许,这就是理想的保护,犹如童真需要保护一样,我们在磨砺中提高了悟性。
老者返老还童,竟然可以与孩童的天性保持一致,而爽朗的笑声最容易从两者身上看到,那是毫无心计的。一想起欺骗者的虚伪行为。就感到忧伤,为了满足膨胀的欲望。竟可以不断地迷失心志。当近距离与恶毒交锋时,那如坐针毡的感受极其深刻,却也意外地获得了免疫力,何曾想,这也可算是命运的青睐与厚待?控制住了内心的冲动,并不是懦弱,也非退缩,实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当别人还在为自己的过失沾沾自喜或厚颜无耻时。吾辈却早已挣脱开缰绳的束缚,让理性驰骋在知识的旷野上,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生命的甘露。
寻找命定的规则,那是对理性的呼唤。让呐喊变成有节奏的歌乐。便能长久地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到底,并尝试用一生的精力来做。这就是教育行者铿锵有力的执著,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为此,无须伤悲付出的浪费,既然有所追求,就应该毫不怨悔。给孩子以肯定,用欣赏改变孩子,让孩子能够在你鼓励的话语中感受成长的快乐。看吧,当孩子聚精会神地倾听长者的讲述时,你何曾想到那就是心灵的交汇,而理解是和谐共处的粘合剂。
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是感动的源泉,在互相体谅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心灵上的互动,能够激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因素,此刻,内心的感动足以改变生活的轨迹。一份牵系,持久的动力,时刻伴随着清贫如我者,而我们能够做的,其实不少。换一个角度看教育,我们的话语足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的方式需要更加委婉些,间接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能够影响孩子一辈子。
一个曾被人忽略的场景,在多年后的讲述中,显得极有价值,皆因当时所秉持的委婉。而今的格局改变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重新界定新的方式,可以让人更快地进入状态,并通过调整而进行更加切实的行动。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场景,这些交融在一起,共同演绎出最美的回忆。
贫穷也许是财富 同剑侠
我们一(3)班的小何同学,长得白白净净,衣服总是整整齐齐,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给人感觉很好。刚开学时,我发现她为班级服务非常热心,很负责任,于是我安排她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不出我所料,她在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图书管理老师的表扬。班级的信件、报刊,她也派发得一个不差,真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女孩子。学校发动学生为灾区捐款,她第一个交了钱。学习上就更不用说了,征文比赛还得了全级一等奖。我自己私下猜想,她的家庭一定是个素质很高的家庭。
于是,我决定去她家家访,想从她的家长那里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提供给我们班那些后进生的家长。
根据学生名册上的地址,我询问了好几个路人,七拐八弯,终于找到了小何的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间低矮、破旧的小屋,就是他们家的房屋。特别是那个门口,更叫我大跌眼镜,那不是门,难听点说,无异于狗洞:只是在墙上开了一个一米多高、一人宽的洞。一只狗拴在洞口,守着门。
我犹豫了片刻,喊了声: “家里有人吗?”一位头发花白、五十多岁的妇女走了出来。听说我是老师,她热情地把那只狗拴到别处,领我进了屋。
屋里很狭窄,没有什么家具。房间左右两侧的半空中各有一张悬空的床,就是他们一家的卧榻。屋子中间的地上放着一张破旧的圆桌,桌上有几只颜色发灰的旧玻璃杯和一些碗筷,圆桌旁边围着几张破烂的方凳。窗子很小,靠窗的一条绳子上挂着一家人的衣服。屋檐下的避雨处,是他们的厨房。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不要说在经济发达的小榄,就是在我的家乡,这样贫穷的家庭也很少见。
小何不在家,和她爸爸一起种菜去了。我从与她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她的父母都已五十多岁了,没什么文化,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夫妇一直没有生育,小何是在路上拣回来的弃婴。问起小何在家的情况,她妈妈说她很勤快,学习也很自觉,很懂得体贴父母。从她妈妈的言谈举止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她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格。
从小何家告辞出来,回望那间小屋,我的心情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