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在现代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人际交往平台,大学生容易深陷其中,传统思政工作也面临新挑战,探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69-01
随着这几年微博、微信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国已悄然步入了微时代。走进校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的学生。据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已达4.64亿,而大学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26.8%。可以说,手机已融入他们的生活。面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怎样将教育工作融入时代节奏中,“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将工作做在实处?
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境
1.当今时代发展使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复杂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互联”早已由电脑发展为移动手机。大学生们身处校园,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心里闪过的念头及脑中忽现的灵感都可以借助手机随时上传至自己的微博微信,即时发送给熟悉的同学朋友及网友,大家 “赞”或发表感想建议、引发讨论。这些言语传播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片段、情感世界,更表现出每个人价值观、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而对于社会重大问题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社会热点、娱乐八卦表现出相对热情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淡漠,由此隐射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弱势。
2.传统大课堂教育方式受时间空间限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
一直以来,一对多的大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受教育群体集中、教学过程比较稳定,理论完整性强、效率高;同时,它不够灵活,只在固定时间、课程完成教学活动内容。不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他们只愿意私下与信任的人沟通、或者自己一个人消化承受,因此,教育者很可能观察、照顾不到。虽然校方也不断地开设各类思政讲座、社团或课外实践等大学生活动来弥补其缺点,但随着时代进步,这样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确实已不能满足大环境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二、如何看待、利用“微时代”这一创新、发展契机
1.微时代发展已成时代趋势
微媒体作为续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后 “第五媒体”,迅雷不及掩耳地蚕食传统媒体的天下,形成的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以目前微媒体信息量爆发式增长,且和各领域无障碍结合的优势来看,可以说,微媒体将在不久未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毫无争议地拥有领导话语权。
2.丰富的信息源带来无限新能量
目前,移动媒体的用户数已超过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广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上大V寥寥数语可能引起几万、几十万粉丝的跟帖讨论;某个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今日头条”可能始发者仅是一位不知名的小用户;即时上传分享,各种来源的信息如潮水涌向每位用户,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丰富信息源与传统信息的被动获取有本质的区别。
3.教育者可多角度观察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
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将自己生活的片段或情感状态上传,这样做很好地为自己的情绪找到疏泄口,教育者以朋友身份关注,将一切尽在掌握,同时,在互动中发现、疏导一些课堂上不易发现或来不及沟通的问题,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三、革新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微”而始
1.警惕微媒体弱点,避免其带来的安全隐患
微媒体的优势在于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互动,将多个领域优势合并,也同时有传播信息缺乏深度、信息容量过大、易泄露个人信息等缺点。每位微媒体用户都要警惕这样的缺点,作为教育者,更有要教育、影响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参与社会意识的年轻人责任。
2.理性面对微时代,内外联动形成校园特有的微文化圈
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虽已普及,但各高校官方号的更新却普遍较慢,不少只是校方新闻转载,缺乏个性语言、观点,很难吸引同学关注。针对这一现状,校方需要以一位时代同步者的眼光及时、理性参与到信息洪潮中,让官方微博和微信生动鲜活,更要让每一位思政工作者也参与其中,形成校园特有的的微文化圈,主导、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每一位身处微时代的师生。
3.用微媒体塑造思政文化,确保与时俱进,扬长避短
思想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用微媒体塑造思想政治文化,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营造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都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因此,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教育实际的微媒体传播方法和经验,使健康正能量有效地传播给每位大学生,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2] 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69-01
随着这几年微博、微信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国已悄然步入了微时代。走进校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的学生。据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已达4.64亿,而大学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26.8%。可以说,手机已融入他们的生活。面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怎样将教育工作融入时代节奏中,“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将工作做在实处?
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境
1.当今时代发展使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复杂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互联”早已由电脑发展为移动手机。大学生们身处校园,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心里闪过的念头及脑中忽现的灵感都可以借助手机随时上传至自己的微博微信,即时发送给熟悉的同学朋友及网友,大家 “赞”或发表感想建议、引发讨论。这些言语传播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片段、情感世界,更表现出每个人价值观、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而对于社会重大问题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社会热点、娱乐八卦表现出相对热情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淡漠,由此隐射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弱势。
2.传统大课堂教育方式受时间空间限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
一直以来,一对多的大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受教育群体集中、教学过程比较稳定,理论完整性强、效率高;同时,它不够灵活,只在固定时间、课程完成教学活动内容。不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他们只愿意私下与信任的人沟通、或者自己一个人消化承受,因此,教育者很可能观察、照顾不到。虽然校方也不断地开设各类思政讲座、社团或课外实践等大学生活动来弥补其缺点,但随着时代进步,这样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确实已不能满足大环境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二、如何看待、利用“微时代”这一创新、发展契机
1.微时代发展已成时代趋势
微媒体作为续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后 “第五媒体”,迅雷不及掩耳地蚕食传统媒体的天下,形成的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以目前微媒体信息量爆发式增长,且和各领域无障碍结合的优势来看,可以说,微媒体将在不久未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毫无争议地拥有领导话语权。
2.丰富的信息源带来无限新能量
目前,移动媒体的用户数已超过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广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上大V寥寥数语可能引起几万、几十万粉丝的跟帖讨论;某个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的“今日头条”可能始发者仅是一位不知名的小用户;即时上传分享,各种来源的信息如潮水涌向每位用户,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丰富信息源与传统信息的被动获取有本质的区别。
3.教育者可多角度观察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
大学生借助微博微信将自己生活的片段或情感状态上传,这样做很好地为自己的情绪找到疏泄口,教育者以朋友身份关注,将一切尽在掌握,同时,在互动中发现、疏导一些课堂上不易发现或来不及沟通的问题,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三、革新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微”而始
1.警惕微媒体弱点,避免其带来的安全隐患
微媒体的优势在于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互动,将多个领域优势合并,也同时有传播信息缺乏深度、信息容量过大、易泄露个人信息等缺点。每位微媒体用户都要警惕这样的缺点,作为教育者,更有要教育、影响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参与社会意识的年轻人责任。
2.理性面对微时代,内外联动形成校园特有的微文化圈
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虽已普及,但各高校官方号的更新却普遍较慢,不少只是校方新闻转载,缺乏个性语言、观点,很难吸引同学关注。针对这一现状,校方需要以一位时代同步者的眼光及时、理性参与到信息洪潮中,让官方微博和微信生动鲜活,更要让每一位思政工作者也参与其中,形成校园特有的的微文化圈,主导、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每一位身处微时代的师生。
3.用微媒体塑造思政文化,确保与时俱进,扬长避短
思想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用微媒体塑造思想政治文化,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营造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平台,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都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因此,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教育实际的微媒体传播方法和经验,使健康正能量有效地传播给每位大学生,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2] 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