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又似乎无处可“耘”的话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抒发真性灵、真感悟的真实性极强的活动。没有生活积累,写作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而高中学习生活的紧张,又不太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观察,去体验,因而写作与实践似乎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让语文老师尴尬至极。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充分利用我们拥有的条件——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或许也可以有一些收获。仅就这一话题,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創新课堂——让大自然走进课堂
许多历史上的创新往往都是在极偶然间的灵光闪现一瞬。在讲《雷雨》的时候,给学生放了话剧《雷雨》的VCD光盘。尽管剧中的时代离学生们的生活很遥远,但那个晚上大家看得特别投入,教室里非常安静,最后甚至有许多学生流了泪。一个男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雷雨》写得比《红楼梦》好。它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人物性格展现得那么清楚,矛盾冲突那么集中、突出,太震撼人了。”
偶然的一句话,让我突然受到启发,感受生活的途径不只亲身体验这一种,若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在画面、声音图像中感受体验的氛围,不就把自然带入学生身边了吗?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又试着给学生放了《边城》《三国演义》等的节选片断(与课文内容相配部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失街亭》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复杂情绪,加上背景音乐的苍凉与厚重,使平日远离古典名片,被青春偶像剧包围的现代学生体味到了古典的魅力。人物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在他们心中引起了震撼,这便是“第二自然”的魅力。
二、创新自我——让语文老师做好引导
在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是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努力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老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自己从书本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生活、时事,丰厚自己的积累。自己的感悟多了,认识深刻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学生的许多人生观、价值观相对而言还是不成熟的,却非常执拗地存在着。这是他们这一个时代的烙印——太多地崇尚个性。如此,老师便不能把自己或者文章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能让他们被动接受,只能更好地设计引之入“瓮”的情境,让他们试着去感受另一种他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却真实存在的情境。比如,有一节《受戒》的公开课,正是“非典”盛行时期,授课老师便以非典时期护士的选择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导入,学生马上进入了预定情境,不再把《受戒》中那种至纯至性的人情美、人性美作为一个虚无飘渺的梦而能从现实的感动中去体味它们的存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生活、时事拉入课堂,让古、今、中、外的思想与学生的理解、领悟尽量协调地融合在一起,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积极地反观自身,进而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与社会逐渐柔和地接轨而不是生硬地隔离,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的挑战。
三、创新文题——让题目赋予灵感
写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耕耘,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我们成长的真实印迹。要想让学生写出灵动真诚的好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固然很重要,而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能否在文题上表现出创新性,激活创造潜能,激发灵感,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面。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要注重命题的新颖性、时代性,诱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要想让学生的文章中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让题目具有时代气息,“非典”流行时期,有篇作文题目是这样的:“非典”流行期间,香港一位心脏科医生染上了“非典”并被送到了隔离病房,脱险后这位医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生沉吟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儿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当然追问,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生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那么,什么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该怎样才能做好这最重要的事情呢?请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篇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本身就在无意中让学生关注“非典”,关注生命。也许有许多平日里不太注意的细节,在这样的特殊情境的提示下,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引发学生对之新思考,学生的文章中也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新内容。
其次,要注重命题的生活化和深刻化的有机融合,既让学生有言想叙,又有理可品。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是21世纪学习观的四大教育支柱。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而“作文如做人”,写作更是一种通过记叙、评析提升自己的过程。所以,作文题目应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愿意在文章中抒写他们的喜悦和烦恼,即所谓的“真性情”。在让他们有言可叙的同时又必须通过回顾、反思这样的方式总结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达到有理可品。
四、创新作文的反思
“不要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们,造就我们的,正是你们。可是你们的世界太纷繁,没有时间听我们说话,于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你们,与这个世界抗争着,抗争着,仅仅为了证明,我们是我们。”学生周记上的几句话,曾经让我深深地反思过。也许创新写作的难点不在于学生是否会创新,而在于我们接纳和珍视的有多少。我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一个学期下来,一本周记简直就是一本真实的成长记录,更有他们无所顾忌的幻想。《站在十七岁的翅膀上》、《阳光不锈》、《蚂蚁王国里的水缸革命》……看到这些题目,就让人不由得心动。他们的思维、感情,甚至于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不同于我们的思维的创“新”。而这些,在大作文中很少看得到,这可能不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评价的问题。
生活是一切情感、思想意识的来源,作文也并不是可以脱离整个语文教学而孤立地存在的。如果我们能把课上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自然地他们笔下就会流泻出清新灵动的文字。愿我们能在创新课堂,创新自我,创新文题的过程中创新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充分利用我们拥有的条件——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或许也可以有一些收获。仅就这一话题,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創新课堂——让大自然走进课堂
许多历史上的创新往往都是在极偶然间的灵光闪现一瞬。在讲《雷雨》的时候,给学生放了话剧《雷雨》的VCD光盘。尽管剧中的时代离学生们的生活很遥远,但那个晚上大家看得特别投入,教室里非常安静,最后甚至有许多学生流了泪。一个男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雷雨》写得比《红楼梦》好。它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人物性格展现得那么清楚,矛盾冲突那么集中、突出,太震撼人了。”
偶然的一句话,让我突然受到启发,感受生活的途径不只亲身体验这一种,若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在画面、声音图像中感受体验的氛围,不就把自然带入学生身边了吗?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又试着给学生放了《边城》《三国演义》等的节选片断(与课文内容相配部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失街亭》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复杂情绪,加上背景音乐的苍凉与厚重,使平日远离古典名片,被青春偶像剧包围的现代学生体味到了古典的魅力。人物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在他们心中引起了震撼,这便是“第二自然”的魅力。
二、创新自我——让语文老师做好引导
在写作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是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努力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老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自己从书本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生活、时事,丰厚自己的积累。自己的感悟多了,认识深刻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学生的许多人生观、价值观相对而言还是不成熟的,却非常执拗地存在着。这是他们这一个时代的烙印——太多地崇尚个性。如此,老师便不能把自己或者文章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能让他们被动接受,只能更好地设计引之入“瓮”的情境,让他们试着去感受另一种他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却真实存在的情境。比如,有一节《受戒》的公开课,正是“非典”盛行时期,授课老师便以非典时期护士的选择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导入,学生马上进入了预定情境,不再把《受戒》中那种至纯至性的人情美、人性美作为一个虚无飘渺的梦而能从现实的感动中去体味它们的存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生活、时事拉入课堂,让古、今、中、外的思想与学生的理解、领悟尽量协调地融合在一起,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积极地反观自身,进而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与社会逐渐柔和地接轨而不是生硬地隔离,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的挑战。
三、创新文题——让题目赋予灵感
写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耕耘,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我们成长的真实印迹。要想让学生写出灵动真诚的好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固然很重要,而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能否在文题上表现出创新性,激活创造潜能,激发灵感,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面。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要注重命题的新颖性、时代性,诱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要想让学生的文章中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让题目具有时代气息,“非典”流行时期,有篇作文题目是这样的:“非典”流行期间,香港一位心脏科医生染上了“非典”并被送到了隔离病房,脱险后这位医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生沉吟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儿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当然追问,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生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那么,什么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该怎样才能做好这最重要的事情呢?请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篇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本身就在无意中让学生关注“非典”,关注生命。也许有许多平日里不太注意的细节,在这样的特殊情境的提示下,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引发学生对之新思考,学生的文章中也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新内容。
其次,要注重命题的生活化和深刻化的有机融合,既让学生有言想叙,又有理可品。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是21世纪学习观的四大教育支柱。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而“作文如做人”,写作更是一种通过记叙、评析提升自己的过程。所以,作文题目应贴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愿意在文章中抒写他们的喜悦和烦恼,即所谓的“真性情”。在让他们有言可叙的同时又必须通过回顾、反思这样的方式总结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达到有理可品。
四、创新作文的反思
“不要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们,造就我们的,正是你们。可是你们的世界太纷繁,没有时间听我们说话,于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你们,与这个世界抗争着,抗争着,仅仅为了证明,我们是我们。”学生周记上的几句话,曾经让我深深地反思过。也许创新写作的难点不在于学生是否会创新,而在于我们接纳和珍视的有多少。我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一个学期下来,一本周记简直就是一本真实的成长记录,更有他们无所顾忌的幻想。《站在十七岁的翅膀上》、《阳光不锈》、《蚂蚁王国里的水缸革命》……看到这些题目,就让人不由得心动。他们的思维、感情,甚至于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不同于我们的思维的创“新”。而这些,在大作文中很少看得到,这可能不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评价的问题。
生活是一切情感、思想意识的来源,作文也并不是可以脱离整个语文教学而孤立地存在的。如果我们能把课上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自然地他们笔下就会流泻出清新灵动的文字。愿我们能在创新课堂,创新自我,创新文题的过程中创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