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怎样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的这组文章,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介绍了各地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实践,相信广大读者会从中获益。
舞蹈作品 教学初探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孙 娟
舞蹈作品是舞蹈创作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审美表现和反映,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舞蹈作品教学中如何准确地再现编导的创作意图,这一点至关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舞蹈作品学习的基础条件
经典舞蹈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是我们学习与提高的典范;舞蹈作品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具体表现。舞蹈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在学习了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解决了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柔开度,并具备各种技巧能力后,才可以进行作品的学习。
目前,各地存在一种现象,家长和学生把报考艺术类高校或参加特长生考试作为升入高等院校的一条捷径。这类学生有可能从来没有学过甚至接触过舞蹈,更谈不上兴趣和爱好,他们走进舞蹈教室只是为了考学。因此,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便对没有任何基础的非专业学生教授“桃李杯”等大赛的高难度的作品。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高难度的作品,往往导致剧目中的舞蹈技巧做不到位,从而破坏了舞蹈肢体的美感效果,更谈不上舞蹈风格。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舞蹈风格的掌握都是建立在从元素练习到组合练习的基础上,并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的,让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大赛作品可谓费力不讨好。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舞蹈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口传身授,而不能操之过急。
■二、舞蹈作品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只有多看,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看懂”作品,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掌握作品的属性和音乐,进而把握作品。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知道作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舞蹈创作也不例外,任何舞蹈作品都要体现编导特定的創作意图,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向观者传情达意。舞蹈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的。比如,以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动作素材编排的大型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舞蹈作品中的激昂的鼓乐和雄壮的舞姿,让人真切地看到了西北的生活场面。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耕耘着土地,用心灵收获着希望,抒发了中国北方农民勤劳质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深刻表达了农民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
分析作品的属性。在教授作品时,应注意给学生讲清楚作品的特性(作品属性),比如同样是“桃李杯”作品,《沂蒙情怀》和《一片绿叶》这两个作品同属民间舞剧目,胶州秧歌题材,但是舞蹈风格明显不同。《沂蒙情怀》是纯粹的胶州秧歌,《一片绿叶》则融进了现代舞风格,是民间舞与现代舞的结合,是舞蹈发展的探索与尝试。只有准确掌握了作品的属性,有重点地学习或复习动作元素及其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教学。
分析作品的音乐。舞蹈与音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舞蹈作品中音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作品中音乐节奏、音色、乐曲、旋律、声部、段落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不同的音乐给我们的感受不同,动作语言和心态也是不同的,音乐的变化为舞蹈情绪的变化提供了条件。比如《黄土黄》的音乐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现代感,主题旋律和主题动作的反复出现深化了主题,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欣赏音乐是内心活动,可以使人激动不已,可以使人悲伤落泪,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很好地体现了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其次是学习作品。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学习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鼓励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作品动作的准确性和思想性。
动作的准确性。在学习作品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动作的准确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包括对力度、呼吸和舞蹈风格等方面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再现舞蹈作品风貌必须做到的。比如学习《草原2000》,在欣赏、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师生第一步应对蒙族舞的体态、步伐、相关动作元素组合进行复习和提高;第二步应找出作品中新出现的典型性动作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三步是指导学生学习作品。要对每一个动作作出准确分析和把握,包括体态、方位、呼吸等细节,以保证高质量地再现作品风采。
动作的思想性。学习舞蹈作品不是动作的简单相加和模仿,而是在了解编导基本创作意图的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读,这是理解舞蹈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的过程。如学习《草原2000》,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儿女,眼前是辽阔的草原,头顶是万里的碧空,用蒙古族的热情和舞姿抒发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如果不了解作品,只是简单地模仿动作,或只是单纯地跟着音乐节奏跳,那么,某些特殊的呼吸和停顿就无法准确地再现出来。
最后是表演作品。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基本上有过这样的经历:初次登台表演不免有些紧张,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从而影响演出效果。通过多次登台表演获得表演经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逐步提高,为全身心地塑造艺术形象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如表演《摘葡萄》,就必须积极克服紧张情绪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全身心投入作品,把自己看做是那位维族姑娘,来到了葡萄园,闻到了诱人的芳香,劳动的甘甜和生活的甜美使她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当然在作品表演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灯光、音像的协调配合,服装的美观得体等。只有通过各方面的最佳配合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才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音乐教学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郑州市青少年宫 徐 冰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只要是美的,就具有永恒的魅力,就会令人喜爱,令人向往和追求。一百多年前,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就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此话不假,然而要发现美、找到美,是需要花一番“审美”工夫的。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发现”就是一种审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美术则是视觉的艺术,但二者都能激起人们心中美妙的遐想,都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艺术教育中,如果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就能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几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以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这一特点为依据,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画和歌唱的技巧,而且要通过画画和歌唱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二者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的感染下,调动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有些音乐就是描写画的,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发的少女》《月光透过树叶》等。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交响曲《死岛》,就是根据一幅同名的名画而创作的。可以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足以说明,美术与音乐是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美术的因素,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怎样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的这组文章,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介绍了各地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实践,相信广大读者会从中获益。
舞蹈作品 教学初探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孙 娟
舞蹈作品是舞蹈创作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审美表现和反映,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舞蹈作品教学中如何准确地再现编导的创作意图,这一点至关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舞蹈作品学习的基础条件
经典舞蹈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是我们学习与提高的典范;舞蹈作品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具体表现。舞蹈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在学习了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解决了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柔开度,并具备各种技巧能力后,才可以进行作品的学习。
目前,各地存在一种现象,家长和学生把报考艺术类高校或参加特长生考试作为升入高等院校的一条捷径。这类学生有可能从来没有学过甚至接触过舞蹈,更谈不上兴趣和爱好,他们走进舞蹈教室只是为了考学。因此,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便对没有任何基础的非专业学生教授“桃李杯”等大赛的高难度的作品。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学习高难度的作品,往往导致剧目中的舞蹈技巧做不到位,从而破坏了舞蹈肢体的美感效果,更谈不上舞蹈风格。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舞蹈风格的掌握都是建立在从元素练习到组合练习的基础上,并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的,让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大赛作品可谓费力不讨好。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舞蹈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口传身授,而不能操之过急。
■二、舞蹈作品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只有多看,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看懂”作品,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掌握作品的属性和音乐,进而把握作品。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知道作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舞蹈创作也不例外,任何舞蹈作品都要体现编导特定的創作意图,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向观者传情达意。舞蹈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的。比如,以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动作素材编排的大型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舞蹈作品中的激昂的鼓乐和雄壮的舞姿,让人真切地看到了西北的生活场面。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耕耘着土地,用心灵收获着希望,抒发了中国北方农民勤劳质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深刻表达了农民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
分析作品的属性。在教授作品时,应注意给学生讲清楚作品的特性(作品属性),比如同样是“桃李杯”作品,《沂蒙情怀》和《一片绿叶》这两个作品同属民间舞剧目,胶州秧歌题材,但是舞蹈风格明显不同。《沂蒙情怀》是纯粹的胶州秧歌,《一片绿叶》则融进了现代舞风格,是民间舞与现代舞的结合,是舞蹈发展的探索与尝试。只有准确掌握了作品的属性,有重点地学习或复习动作元素及其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教学。
分析作品的音乐。舞蹈与音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舞蹈作品中音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作品中音乐节奏、音色、乐曲、旋律、声部、段落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不同的音乐给我们的感受不同,动作语言和心态也是不同的,音乐的变化为舞蹈情绪的变化提供了条件。比如《黄土黄》的音乐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现代感,主题旋律和主题动作的反复出现深化了主题,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欣赏音乐是内心活动,可以使人激动不已,可以使人悲伤落泪,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很好地体现了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其次是学习作品。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学习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鼓励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作品动作的准确性和思想性。
动作的准确性。在学习作品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动作的准确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包括对力度、呼吸和舞蹈风格等方面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再现舞蹈作品风貌必须做到的。比如学习《草原2000》,在欣赏、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师生第一步应对蒙族舞的体态、步伐、相关动作元素组合进行复习和提高;第二步应找出作品中新出现的典型性动作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三步是指导学生学习作品。要对每一个动作作出准确分析和把握,包括体态、方位、呼吸等细节,以保证高质量地再现作品风采。
动作的思想性。学习舞蹈作品不是动作的简单相加和模仿,而是在了解编导基本创作意图的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读,这是理解舞蹈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的过程。如学习《草原2000》,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儿女,眼前是辽阔的草原,头顶是万里的碧空,用蒙古族的热情和舞姿抒发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如果不了解作品,只是简单地模仿动作,或只是单纯地跟着音乐节奏跳,那么,某些特殊的呼吸和停顿就无法准确地再现出来。
最后是表演作品。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基本上有过这样的经历:初次登台表演不免有些紧张,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从而影响演出效果。通过多次登台表演获得表演经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逐步提高,为全身心地塑造艺术形象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如表演《摘葡萄》,就必须积极克服紧张情绪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全身心投入作品,把自己看做是那位维族姑娘,来到了葡萄园,闻到了诱人的芳香,劳动的甘甜和生活的甜美使她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当然在作品表演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灯光、音像的协调配合,服装的美观得体等。只有通过各方面的最佳配合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才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音乐教学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郑州市青少年宫 徐 冰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只要是美的,就具有永恒的魅力,就会令人喜爱,令人向往和追求。一百多年前,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就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此话不假,然而要发现美、找到美,是需要花一番“审美”工夫的。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发现”就是一种审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美术则是视觉的艺术,但二者都能激起人们心中美妙的遐想,都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艺术教育中,如果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就能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几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以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这一特点为依据,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非常有效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画和歌唱的技巧,而且要通过画画和歌唱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二者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的感染下,调动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有些音乐就是描写画的,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发的少女》《月光透过树叶》等。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交响曲《死岛》,就是根据一幅同名的名画而创作的。可以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足以说明,美术与音乐是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美术的因素,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