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安第五中学 福建 惠安 362100)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今的学生是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从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阵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学;培养;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尤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之中,信息素养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也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以教材中提供的软件为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使用新软件的方法”。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从一开始就灌输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而且会产生畏惧心理,会对其以后的学习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渡过入门阶段。
1.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有的学生小学就已学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2.多列举富于启发性的实例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记忆是不会持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持续稳定的内驱力
首先,教师可通过文字资料或形象生动的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才能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内心产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通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消除对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畏惧感。
2.充分有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知识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应安排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理性认识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实用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最高成功体验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挥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定的工作。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用得上。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审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艺术节及其它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组织网页制作评比、计算机绘画比赛、程序设计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爱好和兴趣。
3.注意与其它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质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之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也有助于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
五、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社会里,信息量是“爆炸式”地增长,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专题课、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纪律管理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溶解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从不同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特色,从而就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今的学生是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从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对人类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阵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学;培养;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尤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之中,信息素养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也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以教材中提供的软件为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使用新软件的方法”。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从一开始就灌输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易接受,而且会产生畏惧心理,会对其以后的学习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渡过入门阶段。
1.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有的学生小学就已学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2.多列举富于启发性的实例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记忆是不会持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持续稳定的内驱力
首先,教师可通过文字资料或形象生动的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才能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内心产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通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消除对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畏惧感。
2.充分有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知识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应安排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理性认识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实用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最高成功体验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挥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定的工作。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用得上。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审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艺术节及其它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组织网页制作评比、计算机绘画比赛、程序设计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爱好和兴趣。
3.注意与其它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质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之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也有助于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
五、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社会里,信息量是“爆炸式”地增长,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专题课、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纪律管理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溶解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从不同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特色,从而就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