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来源 :新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人类社会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跨国公司、其他经济组织的产生不仅仅是适应了全球化的要求,更是在加深着全球化过程。今天,可以说人类已经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人类必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思考历史和未来,这是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关键词:全球化 经济社会结构 影响与趋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53-02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生产领域,商品生产的联系方式更加广泛化,是在全球资本和劳动分工的体系中完成的,生产过程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北美-日本-东南亚在制造业领域就呈现出垂直的贸易分工体系。在消费领域,只要具备足够的货币,人们就可以消费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超级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可以满足人们全部的物质想象。在日常交往领域,以互联网、电子通讯设备和多媒体为基础设施的平台,为人类实时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提供手段,创造可能。在文化领域,好莱坞电影成了文化全球化中的一支生力军,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全球化在不同层次上蔓延,正在成为人类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现象。人类必须在全球化的境域中重建自己的生活,也必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思考历史和未来。
  
  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0世纪晚期以来,“全球化”正在成为最热门的语汇之一。对于什么是全球化,不同学者观点各异。世界银行将全球化定义为“国际经济和社会的日益一体化”,网上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形容全球化是“由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剧增导致的社会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化”。
  其实,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始终处在不断加强的联系之中,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这种联系随着资本的全球拓展才逐步达到了全球的程度,即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当今的全球化大体可以说是二战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进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出来。关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戴维·赫尔德等人的观点。他们把全球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现代时期,大约开始于9000~11000年前,结束于16 世纪初,标志是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出现了分散的定居农业文明中心,是“稀疏全球化”。
  (2)现代早期全球化时期,大约从1500 年到1850 年,推动全球化的是欧洲、美洲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人口流动、环境转变以及流行病的传播,全球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远距离联系更加便利,出现了早期的跨国公司等等。
  (3)现代全球化时期,从1850 年到1945年。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建立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不断强大的国家制度。在所有领域中,全球联系的强度都增强了。
  (4)当代全球化时期,从1945 年到现在。1945年以来,全球流动和相互联系浪潮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全球化如何组织和复制意义上讲,在几乎所有领域全球化的当代模式都不仅在量上超过了前面的时代,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质的差别。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化,就是指戴维·赫尔德提出的全球化四个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当今仍然置身于其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主权国家政治上相互尊重以及全球各文化上的相互融合趋势加强,在这一强化的趋势中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源源不断。例如,跨国公司的产品可能包含许多国家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以及销售可能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它既带来了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也导致了各种摩擦和对立,导致了相互作用的网络状放大——即所谓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不仅意味着全球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也意味着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危机将会向其他范围迅速扩散、放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扩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3年中国爆发的SARS病毒的传播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全球化过程的各个方面重要变化的强大催化剂,当今电子货币等新型货币形态成为与这种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新的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新兴媒介的联结中进一步拉进,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物理的空间距离都极大地缩短了,全球范围的思想、文化、经济和其他社会方面的交流变得更加经常、广泛,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对经济全球化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尽管对于当今全球化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全球化过程中蕴含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全球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全球化变革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全球资本主义迫使许多国家开放国门,使得更有效的跨国生产成为可能,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经济全球化将各国经济导入市场经济轨道,同时也制造出更大的贫富差距。强国凭借其先发优势,财富积累更快,弱国更趋贫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财富鸿沟日益扩大。
  从积极层面看,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市场加速形成,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各国资源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度减少,使参与国获得经济发展的多种机遇,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发展,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依存度;经济全球化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为了增强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无不以更大量的资源投入科技研究与开发,争先恐后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致力于科技产业化,把先进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部门的发展。
  从消极层面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经济中的任何局部波动都会给各国经济带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投资的自由化,成为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如20 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 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机制将市场经济的缺陷等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进而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的全球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必然会使它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和作为劳动力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导致贫富差别的全球化。例如,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发达国家的2.4%,差距为43倍;1994年两者比例变为1.6%,差距为62倍。世界上最富有的20%人和最穷的20%人的收入之比,1991 年为61∶1,1995年为81∶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专注于高附加值、非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为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的全球化推进了政治的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的政治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各国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和面临共同威胁的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开始从全球高度重新认识维护国家主权与保证国际协调合作机制正常运转的关系问题。各国要让渡一部分主权,建立有效的国际机制,以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根本利益。此外,国家对内管辖权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传统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内事务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将不同程度地为地方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所分享。同时,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和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不断减弱,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国家的主权和所谓内政的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在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制约关系。因此,各国不再能绝对地享有自己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事务上的主权。这种制约包括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地区事务广泛的影响和介入。如联合国派驻在一些国家的机构所掌握的权力己凌驾于当地政府和各派别力量之上。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影响乃至左右东道国政府的决策。其它一些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如宗教团体、政党联盟等也会对某些主权国家施加影响。
  全球化在冲击传统国家主权概念的同时,也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在世界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息,但跨国文化交流如此广泛和密集莫过于当今时代,今天的世界已成为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球村”。随着商品、贸易、技术、资本、人员、信息交流的飞速增长,以现代科技为载体的跨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兴旺,增进了各国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当代卫星电视等新的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旅游、移民和商务往来的增多,形成巨大的全球性文化流,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新闻、信息、娱乐和体育等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使“大众消费主义”不断从发达国家传向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则大大增强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的信息资源和150 多个国家的数百万个网点,向人们提供无所不包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从而使全球更加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然而,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也不是一个匀质、平等的互动过程,就象经济上的交往一样,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一种被动适应的位置和“防御性”态势。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美国在这方面尤甚。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得益于这一进程。美国借助其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使美国文化向外传播更为便捷。虽然这并不能说明这种文化优越无比,但也确实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后冷战时代美国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已经到了不能等闲视之的地步。德国《明镜》周刊1997年10月下旬的一期封面文章写道:“在现代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完全控制着地球。从加德满都到金沙萨,从开罗到加拉加斯,美国的偶像影响着全世界。”美国政府同样注意文化在对外关系上的作用,总是竭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试图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来“重塑”冷战后的世界。
  
  三、全球化的发展趋向
  
  人类祖先最初是呈点状分布的,表现为不同群落相互孤立,没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总是不断的加强和扩大,由点状的分布逐渐连接成片,形成更为复杂和更大的社会组织。部落、部落联盟、最后是国家和超越国家的文明形态(如基督教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的产生。这一交往和联系的扩大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超越的内在趋势,通过和平的交往、武力的征服、对等的联盟等等方式不断地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客观上加强了人们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过程。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近代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这种交融过程大大的加速了,在空间上第一次达到了全球之间的普遍联系。资本殖民者对黄金白银的掠夺可以说是最初的、最直接的动力,伴随着这种饕餮欲望的是殖民战争、黑奴贸易、鸦片买卖以及对土著居民的毁灭和驱逐等等。当然,所有的这些“道德的恶”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人类全球交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从气候变暖的全球影响到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从禽流感爆发的全球应急到9.11事件,都获得了全球的性质。全球跨国公司、其他经济组织的产生不仅仅是适应了全球化的要求,更是在制造和加深着全球化。今天,可以说人类已经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这是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作者简介:
  朱南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分析了历史文化村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价值,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若干保护策略。此基础上,探索了当前形式下历史文化村镇的系列开发策略,分析了我国村镇建设中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途径。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经济价值保护与开发策略    我国对古村镇的旅游开发相对较晚,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2003年以来,建设部已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主要讨论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关键、有关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系统地探讨板贴式保温装饰板及外保温系统的设计原理、结构特征及成功诀窍,提出采用保温装饰一体化及板贴(干挂)式安装工
[摘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与市场经济制度在基本价值、形式特征、基本原则、运行规则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发现这种同一性并积极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对拓展体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引下,我国体育产业应该统筹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整合与平衡。  [关键词] 利益 利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