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现象】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恐怕对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作文课上,学生们愁眉苦脸看着作文题一筹莫展。写作不仅是大多数学生的一块心病,也成为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的难言之痛。我们常常花大力气进行作文指导,从作文的选材到写作的技法,无不浸透着语文老师的汗水,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写作难,怕写作还是师生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点思考】
有感于鲁迅先生的这样一句话:“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我们平时不乏练习,大作、小作、周记,学生练得够多,可还是两极分化严重。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多看上。书读多了,见识自然广了,视野便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读到动情处,自然也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所谓“读写三百六”,就是探索一条读写结合的新思路。三百六十度,即“全方位、多角度”,尝试阅读内容的全方位,问题设计的多角度,写作练笔的开放性,走出一条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之路。
【几步做法】
一、阅读选文的全方位——关键抓住兴奋点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要想写得好,愿意写就要多阅读。除课文阅读外,课外阅读是关键。通过阅读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善良,能使他们的精神更丰富,能使他们的思想更深刻。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就在班内大力推广课外阅读,以每周固定的阅读课指导与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阅读的选文包括文学类、哲学类、历史类、科学类等各个方面,选文由老师推荐、学生推荐与家长推荐相结合。我相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文章他们才愿意读,阅读才能达到丰厚学生底蕴的作用。
每周一次的阅读交流是在我们共同推荐的选文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学生阅读的汇报,心灵的碰撞,又是老师引领学生踏入文学之旅的最好时机。阅读指导关键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发写的冲动,积累写的基础。所谓兴奋点,可以是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
我们班学生都是三年级的孩子,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对生动有趣的童话倍感兴趣。有一次,我们在阅读《吃猫的老鼠》这篇文章时,学生读着读着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我就知道这样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联想,生动的情节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所以交流时我不从文本入手,先让他们谈谈平时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感兴趣的情节。这下可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连平时最不善于言辞的孩子也说得不亦乐乎。说到情浓时,我顺势一转话题,请学生来简要讲讲这篇故事的情节,孩子丝毫不觉得平时课堂上令人抓耳挠腮的概括现在有什么困难的。然后请他们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你一个“喜获新闻”,他一个“跋涉取经”,就这样一则篇幅不短的童话在学生们你一言他一语的交流中梳理完毕,而且文本中幽默有趣的语言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篇《猫和老鼠新编》的童话写作对学生来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抓好兴奋点,其实就是打开学生写作的阀门,引导他们把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自己的阅读相结合,促发写作的灵感,写文章自然不觉得枯燥了。
二、问题设计的全方位——关键体现多角度
我们语文老师最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在写作时所体现出来的单一,千人一面的作文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思考,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们在平时缺乏对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训练。
阅读的多元性是写作思路开阔的基础,除选文的多元外,阅读问题设计的多角度是思维开放的关键。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种可能,学生会在猜测、讨论中激活自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阅读除吸收语言之外的喜悦。
例如我们在阅读《晶莹的雨》这篇文章时,孩子们首先就被文本优美的语言所打动,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提问,也许这篇文章就简单地被处理为一篇美文,记住一些词句,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我却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抓住文章结尾的空白,抛出一个话题:“明明把桑叶都给了小女孩,那他的蚕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小女孩可以分一半桑叶给明明;有的认为两人可以合养蚕;还有的认为明明既然会爬树,可以再去找其他地方的桑树……如果没有这样的讨论,也许学生们也就想当然地按照一种结局去续写了,那一成不变的思维也就固定了下来,今后无论是思考还是写作,他们都不会习惯去设想其他可能性,写作怎么还能体现孩子的个性呢?
再如阅读《天窗》这篇文章时,我抓住文章中“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敏锐起来!”这句话,启发学生思考透过“天窗”还会产生哪些奇妙的想象?不同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有的想象到了仙女散花,有的想象到了星星的传说,有的想象到了天上的白云可以组合成多么奇妙的图画啊……通过文本阅读,老师借助开放性的问题把孩子们不同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他们不仅熟悉了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敏锐了,心灵得到了共鸣,情感也丰富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写写《我家的窗》绝对不会再是乏味的状物描写,孩子们肯定会透过窗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笔去描绘奇妙的想象世界。
三、写作练笔的全方位——关键找准训练点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透过阅读文本,找准读写训练点,能让学生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别出“新”裁。
1.仿写
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时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我们不仅让学生仿写选文的词句、结构,还要在他们心底泛起涟漪,牵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涌起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例如阅读《美丽的放弃》这篇文章时,学生被文章感人的情节所吸引,大家围绕“放弃”畅所欲言,虽然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得到一些东西,但需要放弃的事也是很多的,那曾经的遗憾也深深地烙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上,也许他们还不能体会“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但能有机会让自己倾吐遗憾也是一种快乐。说真话,诉真情是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的,现在他们更能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原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仿照文章也来写写自己生活中必须放弃的经历让学生情动于衷而诉于笔。
2.体验日记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该教学生从阅读中触摸美的存在,更应明白生活体验是我们感受美的最好实践。
读完《绿手指》,学生对养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多么奇妙的经历啊。如果我们也能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花绽放花蕊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啊。于是,班里的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植物种子,一起经历希望与付出的过程。从学生们的体验日记中,我看到了精心照料后花种破土而出时的喜悦,也看到了生命枯萎的伤心。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品味生活中的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美,在学生们的作品中用真实表达出来的美。通过体验日记,学生经历了阅读—还原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心灵打开了,写作精彩了。
3.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法,它是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好途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换个角度思考,对原有的文章用新的方式来裁剪,难度既不大,又有新意,所以他们乐趣多多。
比如读《多彩的卡拉奇》这篇介绍类的文章,学生固然对外国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但相对于情节生动的文章来说,这类文章还是枯燥了些。读完全文,我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见过的导游形象,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有些孩子还像模像样地说了几句导游词呢。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材料,自己写一篇导游词,带着没去过卡拉奇的人们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孩子们兴趣浓厚,在重新裁剪后,一篇篇个性鲜明的导游词就新鲜出炉了。
总之,读写结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读是为写打基础。但我们不能功利地希望通过大量的同一阅读集训达到学生写作的速成,只有全面阅读,拓展学生写作的广度,才有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把学生明天的基础打得厚实些,再厚实些,那么他们的写作才会敞开心扉,动情表达,精彩无限。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恐怕对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作文课上,学生们愁眉苦脸看着作文题一筹莫展。写作不仅是大多数学生的一块心病,也成为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的难言之痛。我们常常花大力气进行作文指导,从作文的选材到写作的技法,无不浸透着语文老师的汗水,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写作难,怕写作还是师生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点思考】
有感于鲁迅先生的这样一句话:“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我们平时不乏练习,大作、小作、周记,学生练得够多,可还是两极分化严重。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多看上。书读多了,见识自然广了,视野便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读到动情处,自然也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所谓“读写三百六”,就是探索一条读写结合的新思路。三百六十度,即“全方位、多角度”,尝试阅读内容的全方位,问题设计的多角度,写作练笔的开放性,走出一条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之路。
【几步做法】
一、阅读选文的全方位——关键抓住兴奋点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要想写得好,愿意写就要多阅读。除课文阅读外,课外阅读是关键。通过阅读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善良,能使他们的精神更丰富,能使他们的思想更深刻。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就在班内大力推广课外阅读,以每周固定的阅读课指导与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阅读的选文包括文学类、哲学类、历史类、科学类等各个方面,选文由老师推荐、学生推荐与家长推荐相结合。我相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文章他们才愿意读,阅读才能达到丰厚学生底蕴的作用。
每周一次的阅读交流是在我们共同推荐的选文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学生阅读的汇报,心灵的碰撞,又是老师引领学生踏入文学之旅的最好时机。阅读指导关键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发写的冲动,积累写的基础。所谓兴奋点,可以是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
我们班学生都是三年级的孩子,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对生动有趣的童话倍感兴趣。有一次,我们在阅读《吃猫的老鼠》这篇文章时,学生读着读着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我就知道这样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联想,生动的情节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所以交流时我不从文本入手,先让他们谈谈平时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感兴趣的情节。这下可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连平时最不善于言辞的孩子也说得不亦乐乎。说到情浓时,我顺势一转话题,请学生来简要讲讲这篇故事的情节,孩子丝毫不觉得平时课堂上令人抓耳挠腮的概括现在有什么困难的。然后请他们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你一个“喜获新闻”,他一个“跋涉取经”,就这样一则篇幅不短的童话在学生们你一言他一语的交流中梳理完毕,而且文本中幽默有趣的语言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篇《猫和老鼠新编》的童话写作对学生来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抓好兴奋点,其实就是打开学生写作的阀门,引导他们把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自己的阅读相结合,促发写作的灵感,写文章自然不觉得枯燥了。
二、问题设计的全方位——关键体现多角度
我们语文老师最感到无奈的是学生在写作时所体现出来的单一,千人一面的作文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思考,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们在平时缺乏对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训练。
阅读的多元性是写作思路开阔的基础,除选文的多元外,阅读问题设计的多角度是思维开放的关键。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种可能,学生会在猜测、讨论中激活自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阅读除吸收语言之外的喜悦。
例如我们在阅读《晶莹的雨》这篇文章时,孩子们首先就被文本优美的语言所打动,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提问,也许这篇文章就简单地被处理为一篇美文,记住一些词句,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我却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抓住文章结尾的空白,抛出一个话题:“明明把桑叶都给了小女孩,那他的蚕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小女孩可以分一半桑叶给明明;有的认为两人可以合养蚕;还有的认为明明既然会爬树,可以再去找其他地方的桑树……如果没有这样的讨论,也许学生们也就想当然地按照一种结局去续写了,那一成不变的思维也就固定了下来,今后无论是思考还是写作,他们都不会习惯去设想其他可能性,写作怎么还能体现孩子的个性呢?
再如阅读《天窗》这篇文章时,我抓住文章中“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敏锐起来!”这句话,启发学生思考透过“天窗”还会产生哪些奇妙的想象?不同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有的想象到了仙女散花,有的想象到了星星的传说,有的想象到了天上的白云可以组合成多么奇妙的图画啊……通过文本阅读,老师借助开放性的问题把孩子们不同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他们不仅熟悉了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敏锐了,心灵得到了共鸣,情感也丰富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写写《我家的窗》绝对不会再是乏味的状物描写,孩子们肯定会透过窗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笔去描绘奇妙的想象世界。
三、写作练笔的全方位——关键找准训练点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透过阅读文本,找准读写训练点,能让学生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别出“新”裁。
1.仿写
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时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我们不仅让学生仿写选文的词句、结构,还要在他们心底泛起涟漪,牵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涌起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
例如阅读《美丽的放弃》这篇文章时,学生被文章感人的情节所吸引,大家围绕“放弃”畅所欲言,虽然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得到一些东西,但需要放弃的事也是很多的,那曾经的遗憾也深深地烙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上,也许他们还不能体会“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但能有机会让自己倾吐遗憾也是一种快乐。说真话,诉真情是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的,现在他们更能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原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仿照文章也来写写自己生活中必须放弃的经历让学生情动于衷而诉于笔。
2.体验日记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该教学生从阅读中触摸美的存在,更应明白生活体验是我们感受美的最好实践。
读完《绿手指》,学生对养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多么奇妙的经历啊。如果我们也能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花绽放花蕊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啊。于是,班里的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植物种子,一起经历希望与付出的过程。从学生们的体验日记中,我看到了精心照料后花种破土而出时的喜悦,也看到了生命枯萎的伤心。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品味生活中的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美,在学生们的作品中用真实表达出来的美。通过体验日记,学生经历了阅读—还原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心灵打开了,写作精彩了。
3.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法,它是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好途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换个角度思考,对原有的文章用新的方式来裁剪,难度既不大,又有新意,所以他们乐趣多多。
比如读《多彩的卡拉奇》这篇介绍类的文章,学生固然对外国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但相对于情节生动的文章来说,这类文章还是枯燥了些。读完全文,我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见过的导游形象,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有些孩子还像模像样地说了几句导游词呢。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材料,自己写一篇导游词,带着没去过卡拉奇的人们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孩子们兴趣浓厚,在重新裁剪后,一篇篇个性鲜明的导游词就新鲜出炉了。
总之,读写结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读是为写打基础。但我们不能功利地希望通过大量的同一阅读集训达到学生写作的速成,只有全面阅读,拓展学生写作的广度,才有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把学生明天的基础打得厚实些,再厚实些,那么他们的写作才会敞开心扉,动情表达,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