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无所不能”到饱受诟病,云计算正在穿越“幻灭的谷底”。
而当“大数据”成为最热词汇后,云计算悄然间化云为雨,落地生根。
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倡导者、云计算应用的参与者,
IBM与合作伙伴以及云计算早期的采用者一起,
见证了云计算走过概念普及期,进入实践应用的云路历程。
从2007年Google和IBM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命名为云计算开始,云计算迅速成为最火的IT词汇,继而走入财经视野。此后,云计算遭遇质疑和否定,但时至今日,云计算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Gartner用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描述每一项创新技术所经历的过热期待、幻觉破灭和最终回归现实的过程。2011年4月,Gartner发布了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指出云计算在被大肆宣传,并在2009年达到了“过高期望的顶峰”,而目前它正在通过“幻想破灭的低谷”,5年后云计算将复苏成为主流应用。
今天,业内人士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云计算在我国正从概念炒作逐步向云应用落地转变。毋庸置疑,在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和应用被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厂商的铺路,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政府和公共机构推动。云计算也不例外。作为云计算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也是一直以来的身体力行者,IBM及其合作伙伴与用户正在见证云计算在中国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从蓝云到智慧云
IBM是云技术最早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上世纪70年代,虚拟化技术就在IBM的大型机上开始应用。
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与6所大学签署协议,提供在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上开发软件的课程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开发网络级应用软件的经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传授MapReduce算法和Hadoop文件系统。相对来说,亚马逊EC2产品的发布比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要早,虽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重量级产品之一,但在2006和2007年由于亚马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亚马逊EC2产品对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明显。
2007年,随着IBM、Google分别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定名为云计算,云计算这一概念开始迅速普及。同年,IBM发布了“蓝云”计划,成为传统IT厂商中最早发布云计算战略的一个。2011年,IBM将其蓝云计划演化为智慧云(SmartCloud)。
出手早且投入庞大资源支撑其发展——IBM将云计算作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在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和落地,2011年初,IBM又将软件、硬件、服务部门各自应战云计算的局面打破,成立云计算事业部。
众多在中国落地的云计算项目,让IBM在谈云时颇具底气。在2012年,IBM云计算高峰论坛上,IBM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就对记者说:“以往你们都问我,云到底有没有应用,所以今天我请来了很多客户,让他们讲自己的云计算旅程。”正如王胜航所说,经过几年的发展,IBM已经为很多客户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包括中化集团、交通银行、新奥集团、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字:50%的 全球财富10强和财富50强的企业在采用 IBM 私有云,80%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在应用 IBM 云功能。2011年IBM的SaaS用户已达1900万,自此IBM 成为业内最大的SaaS提供商之一;全球有超过1800万IBM LotusLive 用户在云环境下开展企业防火墙之内和之间的协作;IBM目前已帮助几千家企业客户完成云计算转型,并监控与管理着4000多个客户的安全基础架构,日处理的安全事件达 130亿以上。
在公有云领域,目前,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每年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业交易,每天有450万笔交易通过IBM的公有云平台进行。
在云计算的研发方面,目前IBM在全球拥有200多名研究人员在从事云计算安全和隐私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并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1个IBM云计算开发实验室,拥有覆盖业务咨询、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端到端云服务能力。
在中国,IBM云计算的客户遍及中国,从华东、华南、华北等中国经济发达的重点省市及沿海地区到西南(贵州)、华中(山西)等内陆省份,都有IBM云计算的市场。从行业看,成功案例涉及电信、金融、医疗、能源、政府、公共事务、交通等各个行业。
而IBM云路历程的下一站则是公有云。
公有云爆发前夜
王胜航在2011年与记者的数次交流中都提到在与国内的拥有公有云资质的合作伙伴接洽,共同推进公有云的发展。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今年年初的开年策略发布会上,IBM就更加明确地提出今年云计算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公有云。“谈到牌照的问题,我们非常有诚意和中国有牌照的运营商或其他企业合作。”王胜航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包括IBM在内,微软等多家IT巨头希望进军中国公有云。
对于具体如何参与公有云的建设,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石峰表示,有两种主要的合作形式。“一种是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建设公有云,另一种是通过本地有经营许可证的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的公有云服务。”
目前IBM在全球有6个云数据中心,这6个云数据中心形成8个虚拟资源池。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谈及公有云市场上的竞争,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服务产品线总经理葛博安表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有一些公有云的元素,比如有的能够提供软件,有的提供硬件,IBM提供的是已经成形的公有云平台,我们需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把它带入中国。”
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但云计算所涉及的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却一直使中国的广大客户无法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目前国内提供的很多公有云服务通常不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只要注册申请付费账号,都可以享受公有云的存储、网络或者软件服务。由于没有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一些公有云没有对响应水平和服务级别进行规定和划分,可能出现企业级需求在支付更多费用的情况下无法找到专门的响应服务,特殊或紧急状况无法处理。而且,公有云的资源申请和分配管理一直是困扰使用者的大问题,有些公有云要求客户必须提前一周甚至数周申请,申请资源必须达到一定量级,在租用期间无论使用与否都要付费,并且如需延期租用要重新申请。这种运行模式为用户尤其是企业级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所有的大型的IT供应商中,IBM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的可操作的公有云的,在其他的IT服务方面,IBM也处于领先地位。”王胜航介绍说,IBM的公有云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客户业务使用的高连续性,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证企业用户99.9%的业务连续性,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王胜航指出,公有云才是带动云计算实际落地的关键。过去几年,王胜航一直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云计算不只是技术,更是商业模式。此次IBM云计算高峰论坛的主题也定名为“重塑IT,激发商业变革”。一直以来对云计算带来的商业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IBM云计算战略的独特之处。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中指出技术革新对商业变革的意义。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200多年发展史上,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依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每一种主导技术都引发一轮社会经济长期而显著的增长周期。
云计算作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在显著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公有云的技术属性看,其自助式、弹性、按需使用、在线交付等特征,天然地能够支持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而带动企业业务模式、行业模式甚至区域经济模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行业及区域开展了云计算项目。
可以说,探索云模式比云技术本身对用户来说更有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年,缺乏对公有云的清晰认知已成为很多公有云项目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专家,进入了云计算的商业咨询。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架构师王静玺表示,GBS已经帮助一些地区和城市、行业做了云计算规划。例如帮助江苏、山西、内蒙寻找什么业务适合在云平台发展。对一个行业来说,优先选用哪些业务,用怎样的合作模式,谁在云联盟中充当主导,谁发挥辅助作用,采用何种合作模式,GBS都可为客户提供咨询。
先期采用者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并通过由此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云模式对企业的影响,真正释放出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
在私有云方面,交通银行是成功的先期采用者。2009年交通银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在该发展战略下,交通银行在IT 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IT建设需要从传统的业务支撑角色向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的角色转变,IT运维管理也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因此,交通银行与IBM共同合作,通过对交行当前的IT运维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分析,制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规划,并拟定出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的实施计划。
交行的“系统运维云”将云计算的应用从基础设施云(PaaS)上升到运维服务云(BPaaS)的层面,是一次创新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运维云”主要包含云服务平台门户、运维服务自动化、配置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支持管理四大部分,并以服务目录为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自动化和虚拟化。该平台是一款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可以覆盖系统安装、健康检查、系统巡检、信息收集、日常监控、容量管理、安全审计等全方位的日常运维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将通过统一的IT运维管理,集成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集中统一的自动化管理。
在公有云方面,IBM正在帮助新奥集团利用“泛能云”实现自身业务转型。“泛能云”是新奥集团寻求自身突破,开拓新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泛能云”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目前,新奥集团和IBM正在共同规划“泛能云”的试点项目,在一些城市建立能源物联网,在源管网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芯片,从而随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泛能云”平台,形成用户与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泛能云”是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的有机融合,通过三类技术有效调度资源,提升能源系统能效,这种智能能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帮助新奥集团完成从能源提供商向能源服务商的重要转型。
云标准先行
在现阶段,除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进一步积极推动云技术、实现云应用外,云计算标准在继承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也成为非常重要并刻不容缓的探讨命题。
“从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能够走向大规模应用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标准化的过程。IBM一直在倡导开放云标准的推出,并通过与众多机构与组织共同成立云计算标准客户理事会的方式,将更多市场的声音反馈给标准研发机构。IBM 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到CSCC(云标准客户委员会)中来,以期共同解决在云计算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共同为中国开放云标准的推出献计献策。”IBM中国开发中心资深技术专家田忠博士表示。
对于如何推动云计算标准,IBM认为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创新、适应实际需求、支持互操作是四大原则。
2011年,IBM与超过 45 家主流云计算组织机构携手成立新的云标准客户委员会(Cloud Standard Customer Consul),委员会由 OMG管理,旨在确定核心的客户需求,为云标准的制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云计算的用户能够获得与传统的IT环境相同的选择自由度、灵活性及开放性。云标准客户理事会对所有的云计算参与者开放。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有超过33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组织与团体加入了该组织。这中间既包括Lockheed Martin、花旗集团等跨国企业,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在内的教育机构,也有SWIFT和OAGi等著名标准化团体,中国一些本土云计算领先企业也加入了该机构。
而当“大数据”成为最热词汇后,云计算悄然间化云为雨,落地生根。
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倡导者、云计算应用的参与者,
IBM与合作伙伴以及云计算早期的采用者一起,
见证了云计算走过概念普及期,进入实践应用的云路历程。
从2007年Google和IBM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命名为云计算开始,云计算迅速成为最火的IT词汇,继而走入财经视野。此后,云计算遭遇质疑和否定,但时至今日,云计算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Gartner用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描述每一项创新技术所经历的过热期待、幻觉破灭和最终回归现实的过程。2011年4月,Gartner发布了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指出云计算在被大肆宣传,并在2009年达到了“过高期望的顶峰”,而目前它正在通过“幻想破灭的低谷”,5年后云计算将复苏成为主流应用。
今天,业内人士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云计算在我国正从概念炒作逐步向云应用落地转变。毋庸置疑,在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和应用被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厂商的铺路,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政府和公共机构推动。云计算也不例外。作为云计算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也是一直以来的身体力行者,IBM及其合作伙伴与用户正在见证云计算在中国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从蓝云到智慧云
IBM是云技术最早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上世纪70年代,虚拟化技术就在IBM的大型机上开始应用。
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与6所大学签署协议,提供在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上开发软件的课程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开发网络级应用软件的经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传授MapReduce算法和Hadoop文件系统。相对来说,亚马逊EC2产品的发布比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要早,虽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重量级产品之一,但在2006和2007年由于亚马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亚马逊EC2产品对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明显。
2007年,随着IBM、Google分别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定名为云计算,云计算这一概念开始迅速普及。同年,IBM发布了“蓝云”计划,成为传统IT厂商中最早发布云计算战略的一个。2011年,IBM将其蓝云计划演化为智慧云(SmartCloud)。
出手早且投入庞大资源支撑其发展——IBM将云计算作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在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和落地,2011年初,IBM又将软件、硬件、服务部门各自应战云计算的局面打破,成立云计算事业部。
众多在中国落地的云计算项目,让IBM在谈云时颇具底气。在2012年,IBM云计算高峰论坛上,IBM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就对记者说:“以往你们都问我,云到底有没有应用,所以今天我请来了很多客户,让他们讲自己的云计算旅程。”正如王胜航所说,经过几年的发展,IBM已经为很多客户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包括中化集团、交通银行、新奥集团、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字:50%的 全球财富10强和财富50强的企业在采用 IBM 私有云,80%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在应用 IBM 云功能。2011年IBM的SaaS用户已达1900万,自此IBM 成为业内最大的SaaS提供商之一;全球有超过1800万IBM LotusLive 用户在云环境下开展企业防火墙之内和之间的协作;IBM目前已帮助几千家企业客户完成云计算转型,并监控与管理着4000多个客户的安全基础架构,日处理的安全事件达 130亿以上。
在公有云领域,目前,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每年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业交易,每天有450万笔交易通过IBM的公有云平台进行。
在云计算的研发方面,目前IBM在全球拥有200多名研究人员在从事云计算安全和隐私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并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1个IBM云计算开发实验室,拥有覆盖业务咨询、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端到端云服务能力。
在中国,IBM云计算的客户遍及中国,从华东、华南、华北等中国经济发达的重点省市及沿海地区到西南(贵州)、华中(山西)等内陆省份,都有IBM云计算的市场。从行业看,成功案例涉及电信、金融、医疗、能源、政府、公共事务、交通等各个行业。
而IBM云路历程的下一站则是公有云。
公有云爆发前夜
王胜航在2011年与记者的数次交流中都提到在与国内的拥有公有云资质的合作伙伴接洽,共同推进公有云的发展。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今年年初的开年策略发布会上,IBM就更加明确地提出今年云计算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公有云。“谈到牌照的问题,我们非常有诚意和中国有牌照的运营商或其他企业合作。”王胜航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包括IBM在内,微软等多家IT巨头希望进军中国公有云。
对于具体如何参与公有云的建设,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石峰表示,有两种主要的合作形式。“一种是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建设公有云,另一种是通过本地有经营许可证的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的公有云服务。”
目前IBM在全球有6个云数据中心,这6个云数据中心形成8个虚拟资源池。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谈及公有云市场上的竞争,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服务产品线总经理葛博安表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有一些公有云的元素,比如有的能够提供软件,有的提供硬件,IBM提供的是已经成形的公有云平台,我们需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把它带入中国。”
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但云计算所涉及的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却一直使中国的广大客户无法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目前国内提供的很多公有云服务通常不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只要注册申请付费账号,都可以享受公有云的存储、网络或者软件服务。由于没有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一些公有云没有对响应水平和服务级别进行规定和划分,可能出现企业级需求在支付更多费用的情况下无法找到专门的响应服务,特殊或紧急状况无法处理。而且,公有云的资源申请和分配管理一直是困扰使用者的大问题,有些公有云要求客户必须提前一周甚至数周申请,申请资源必须达到一定量级,在租用期间无论使用与否都要付费,并且如需延期租用要重新申请。这种运行模式为用户尤其是企业级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所有的大型的IT供应商中,IBM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的可操作的公有云的,在其他的IT服务方面,IBM也处于领先地位。”王胜航介绍说,IBM的公有云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客户业务使用的高连续性,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证企业用户99.9%的业务连续性,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王胜航指出,公有云才是带动云计算实际落地的关键。过去几年,王胜航一直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云计算不只是技术,更是商业模式。此次IBM云计算高峰论坛的主题也定名为“重塑IT,激发商业变革”。一直以来对云计算带来的商业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IBM云计算战略的独特之处。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中指出技术革新对商业变革的意义。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200多年发展史上,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依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每一种主导技术都引发一轮社会经济长期而显著的增长周期。
云计算作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在显著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公有云的技术属性看,其自助式、弹性、按需使用、在线交付等特征,天然地能够支持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而带动企业业务模式、行业模式甚至区域经济模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行业及区域开展了云计算项目。
可以说,探索云模式比云技术本身对用户来说更有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年,缺乏对公有云的清晰认知已成为很多公有云项目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专家,进入了云计算的商业咨询。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架构师王静玺表示,GBS已经帮助一些地区和城市、行业做了云计算规划。例如帮助江苏、山西、内蒙寻找什么业务适合在云平台发展。对一个行业来说,优先选用哪些业务,用怎样的合作模式,谁在云联盟中充当主导,谁发挥辅助作用,采用何种合作模式,GBS都可为客户提供咨询。
先期采用者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并通过由此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云模式对企业的影响,真正释放出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
在私有云方面,交通银行是成功的先期采用者。2009年交通银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在该发展战略下,交通银行在IT 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IT建设需要从传统的业务支撑角色向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的角色转变,IT运维管理也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因此,交通银行与IBM共同合作,通过对交行当前的IT运维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分析,制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规划,并拟定出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的实施计划。
交行的“系统运维云”将云计算的应用从基础设施云(PaaS)上升到运维服务云(BPaaS)的层面,是一次创新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运维云”主要包含云服务平台门户、运维服务自动化、配置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支持管理四大部分,并以服务目录为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自动化和虚拟化。该平台是一款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可以覆盖系统安装、健康检查、系统巡检、信息收集、日常监控、容量管理、安全审计等全方位的日常运维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将通过统一的IT运维管理,集成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集中统一的自动化管理。
在公有云方面,IBM正在帮助新奥集团利用“泛能云”实现自身业务转型。“泛能云”是新奥集团寻求自身突破,开拓新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泛能云”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目前,新奥集团和IBM正在共同规划“泛能云”的试点项目,在一些城市建立能源物联网,在源管网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芯片,从而随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泛能云”平台,形成用户与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泛能云”是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的有机融合,通过三类技术有效调度资源,提升能源系统能效,这种智能能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帮助新奥集团完成从能源提供商向能源服务商的重要转型。
云标准先行
在现阶段,除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进一步积极推动云技术、实现云应用外,云计算标准在继承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也成为非常重要并刻不容缓的探讨命题。
“从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能够走向大规模应用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标准化的过程。IBM一直在倡导开放云标准的推出,并通过与众多机构与组织共同成立云计算标准客户理事会的方式,将更多市场的声音反馈给标准研发机构。IBM 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到CSCC(云标准客户委员会)中来,以期共同解决在云计算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共同为中国开放云标准的推出献计献策。”IBM中国开发中心资深技术专家田忠博士表示。
对于如何推动云计算标准,IBM认为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创新、适应实际需求、支持互操作是四大原则。
2011年,IBM与超过 45 家主流云计算组织机构携手成立新的云标准客户委员会(Cloud Standard Customer Consul),委员会由 OMG管理,旨在确定核心的客户需求,为云标准的制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云计算的用户能够获得与传统的IT环境相同的选择自由度、灵活性及开放性。云标准客户理事会对所有的云计算参与者开放。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有超过33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组织与团体加入了该组织。这中间既包括Lockheed Martin、花旗集团等跨国企业,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在内的教育机构,也有SWIFT和OAGi等著名标准化团体,中国一些本土云计算领先企业也加入了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