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AR技术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思路,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贯穿地理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作者以《地球的运动》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并就探索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力求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AR;增强现实;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056-04
●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VR/AR技术,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1]《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预测混合学习模式成为未来教育的技术趋势之一,混合和混合课程模型的技术和实践会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多种手段与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1.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指运用多媒体、3D、交互与传感等多种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进行模拟仿真后,有效应用在现实世界中,从而创造出一个现实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空间环境。AR技术初期被应用在军事方面,随后被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实践证明,AR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沉浸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目前并未有明确的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意义。[3]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由浅到深地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探索AR技术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思路,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每部分均设置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期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动机与学业情绪,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特征、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做详细分析,并编写教案和导学案。根据课程具体内容选择适合利用AR技术的课程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环境和安排需要,笔者选择“超星学习通”和“妙懂初中地理”作为线上教学应用工具。超星学习通是一个支持多端互通的学习平台,能极大地满足混合式学习的要求。妙懂初中地理是一款将AR技术深度应用于地理学习的教育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互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2.实施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课前测试题、AR课前学习资源与任务。学生完成课前测试题(复习课需要,新课可忽略),自主学习教师发布的AR资源,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可以将问题反馈到线上学习群中,进行师生讨论与生生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疑问点,以便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紧抓学生问题与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课中—课堂教学
课中阶段主要是师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師带领学生回顾课前任务,核对课前作业与思考,根据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其次,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观看AR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在AR虚拟情境中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汇报任务成果,并对完成后的成果进行小组互评。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最后,布置课后任务。
(3)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生拓展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推送课后学习资料(历年考题、高频考点等)、AR学习资源补充、知识测试题,并结合生活实际,发起讨论话题。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后完成习题,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交互,将地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为后续地理课程的持续性学习做铺垫。
3.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要兼顾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实验开展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做出测评,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据此查漏补缺,及时改善教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课堂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数据上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教学案例分析——《地球的运动(复习课)》
1.前期分析
实验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完全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干扰。本课区域性概念较强,光凭教师口述和多媒体平面化展示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感,AR技术的加入能极大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程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顺利完成复习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地球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时差现象;能够理解在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状况,理解不同节气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AR资源及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情绪,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
3.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①前测。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前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前测试卷的设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且便于复习后检验学习成效。
②AR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AR学习资源及任务清单(填写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
学生活动:学习AR资源,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知识较为简单,在课前即可让学生完成,以便给课中环节留更多时间攻克学习难点。
③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思考问题,引导线上讨论。问题1——假设地球既不公转也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2——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3——地球既自转又公转,昼夜又会如何变化?太阳直射点会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启发思考,为本节课重点内容做铺垫。
(2)课中(课堂教学阶段)
①课前任务回顾。
教师活动:任务回顾(自转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核对);思考回顾(对课前三个问题分别讲解,引出本次课程重点:公转、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回答课前任务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三道思考题是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根据1、2两道题,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根据第3题引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学习。
②课中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如图1所示。
学生活动:学习地球自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学习任务,反馈交流思考题;学习地球公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表格,反馈交流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AR资源,学生可对地球自转、公转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真实体验与感受,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认知,理解地理现象。教师在思考题的基础上,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以及五带划分相关知识内容。
③AR知识小组比拼。
教师活动:以组为单位,在AR应用中参与知识竞赛,根据答题结果排名。
学生活动:参与AR知识竞赛。
设计意图:以答题竞赛的方式快速检验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知识。
④知识结构梳理。
教师活动:如下頁图2所示。
学生活动:梳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逻辑结构。
设计意图:知识结构图是对本课知识的逻辑梳理,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做到有效记忆并完成知识建构。
⑤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做总结梳理,布置课后拓展学习任务。根据竞赛结果选出本节课综合排名前三的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活动:参与评价,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评价奖励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3)课后(拓展学习阶段)
①拓展资源。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历年高频考点真题汇总,延伸阅读知识。
学生活动: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对知识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历年考题。
②话题探讨。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讨论话题——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举1~2个例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话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发布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讨论话题,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③习题测试。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后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便于与前测成绩做对比,检验教学成效。
4.教学效果
在复习课开始前,笔者对班内学生课前知识点进行摸底测试,课程结束后再次测试,两次试卷题目结构相同,难度相近。前测平均成绩71.53分,无满分成绩;后测平均成绩79.69分,7位学生满分。前后测平均成绩提高8.16分。且在重难点题目上,后测较前测答错人数平均减少40%,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快速掌握了重难点知识。总体来说,在实验课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抽象空间思维大幅提升,对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比较满意,教学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成效。
● 总结
本研究将AR技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混合式教学,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单纯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在于两者间相互促进的过程[4],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EDUCAUSE(2021).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5-01].https://www.educause.edu/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2021.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4]张涛,齐欣.基于云平台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820(27):96-98.
作者简介:刘洁(1995.06—),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促进深度学习能力的AR支架教学模式设计及研究——以初中地理为例”。
关键词:AR;增强现实;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056-04
●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VR/AR技术,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1]《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预测混合学习模式成为未来教育的技术趋势之一,混合和混合课程模型的技术和实践会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多种手段与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1.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指运用多媒体、3D、交互与传感等多种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进行模拟仿真后,有效应用在现实世界中,从而创造出一个现实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空间环境。AR技术初期被应用在军事方面,随后被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实践证明,AR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沉浸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目前并未有明确的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意义。[3]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由浅到深地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 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探索AR技术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思路,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每部分均设置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期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动机与学业情绪,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特征、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做详细分析,并编写教案和导学案。根据课程具体内容选择适合利用AR技术的课程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环境和安排需要,笔者选择“超星学习通”和“妙懂初中地理”作为线上教学应用工具。超星学习通是一个支持多端互通的学习平台,能极大地满足混合式学习的要求。妙懂初中地理是一款将AR技术深度应用于地理学习的教育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互动中自主探索学习。
2.实施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课前测试题、AR课前学习资源与任务。学生完成课前测试题(复习课需要,新课可忽略),自主学习教师发布的AR资源,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可以将问题反馈到线上学习群中,进行师生讨论与生生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疑问点,以便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紧抓学生问题与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课中—课堂教学
课中阶段主要是师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師带领学生回顾课前任务,核对课前作业与思考,根据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其次,在超星学习通中发布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观看AR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在AR虚拟情境中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汇报任务成果,并对完成后的成果进行小组互评。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最后,布置课后任务。
(3)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生拓展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推送课后学习资料(历年考题、高频考点等)、AR学习资源补充、知识测试题,并结合生活实际,发起讨论话题。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后完成习题,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交互,将地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为后续地理课程的持续性学习做铺垫。
3.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要兼顾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实验开展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做出测评,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据此查漏补缺,及时改善教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业情绪、深度学习能力、课堂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数据上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教学案例分析——《地球的运动(复习课)》
1.前期分析
实验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完全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干扰。本课区域性概念较强,光凭教师口述和多媒体平面化展示无法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感,AR技术的加入能极大地弥补这一缺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程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顺利完成复习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地球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时差现象;能够理解在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昼夜长短状况,理解不同节气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AR资源及小组合作,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情绪,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
3.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①前测。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前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前测试卷的设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且便于复习后检验学习成效。
②AR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AR学习资源及任务清单(填写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
学生活动:学习AR资源,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知识较为简单,在课前即可让学生完成,以便给课中环节留更多时间攻克学习难点。
③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思考问题,引导线上讨论。问题1——假设地球既不公转也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2——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3——地球既自转又公转,昼夜又会如何变化?太阳直射点会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启发思考,为本节课重点内容做铺垫。
(2)课中(课堂教学阶段)
①课前任务回顾。
教师活动:任务回顾(自转公转基本特征对比表格核对);思考回顾(对课前三个问题分别讲解,引出本次课程重点:公转、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回答课前任务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三道思考题是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根据1、2两道题,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根据第3题引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学习。
②课中探索学习。
教师活动:如图1所示。
学生活动:学习地球自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学习任务,反馈交流思考题;学习地球公转AR资源,小组讨论后,填写表格,反馈交流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AR资源,学生可对地球自转、公转这一地理现象产生真实体验与感受,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认知,理解地理现象。教师在思考题的基础上,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以及五带划分相关知识内容。
③AR知识小组比拼。
教师活动:以组为单位,在AR应用中参与知识竞赛,根据答题结果排名。
学生活动:参与AR知识竞赛。
设计意图:以答题竞赛的方式快速检验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知识。
④知识结构梳理。
教师活动:如下頁图2所示。
学生活动:梳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逻辑结构。
设计意图:知识结构图是对本课知识的逻辑梳理,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做到有效记忆并完成知识建构。
⑤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做总结梳理,布置课后拓展学习任务。根据竞赛结果选出本节课综合排名前三的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活动:参与评价,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评价奖励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3)课后(拓展学习阶段)
①拓展资源。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历年高频考点真题汇总,延伸阅读知识。
学生活动: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对知识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历年考题。
②话题探讨。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讨论话题——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举1~2个例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话题,并在超星学习通班级群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发布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讨论话题,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地理学习兴趣。
③习题测试。
教师活动:在学习通中发布后测试卷。
学生活动:完成测试。
设计意图:便于与前测成绩做对比,检验教学成效。
4.教学效果
在复习课开始前,笔者对班内学生课前知识点进行摸底测试,课程结束后再次测试,两次试卷题目结构相同,难度相近。前测平均成绩71.53分,无满分成绩;后测平均成绩79.69分,7位学生满分。前后测平均成绩提高8.16分。且在重难点题目上,后测较前测答错人数平均减少40%,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快速掌握了重难点知识。总体来说,在实验课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抽象空间思维大幅提升,对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比较满意,教学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成效。
● 总结
本研究将AR技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混合式教学,构建基于AR应用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价值不仅在于单纯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在于两者间相互促进的过程[4],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EDUCAUSE(2021).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5-01].https://www.educause.edu/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2021.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4]张涛,齐欣.基于云平台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820(27):96-98.
作者简介:刘洁(1995.06—),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促进深度学习能力的AR支架教学模式设计及研究——以初中地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