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社会冷漠”现象做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冷漠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社会影响,并从制度建设、公众传媒和道德内化三个角度提出防治策略。
关键词 社会 冷漠现象 防治
一、社会冷漠现象表现
所谓社会冷漠,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和冷漠的现象。本质上是人们一种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面对突发事件,无动于衷,漠然视之。遇见昏迷者、呼救者,路人可以扬长而去见死不救;面对行凶者袖手旁观而无动于衷,把冷漠行为视为道德中立,并给于 “宽容”。
2、助人为乐意识淡漠。同情心受到削弱,恻隐之心淡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变得薄弱。诸如: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给予帮助,捡到财物据为己有等现象比比皆是。
3、邻里之间,漠不关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取代了“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的传统邻里格局。邻居之间成了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邻里关系冷漠,导致邻里之间无助感、防卫心理不断增强和人际关系的不断退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障碍。
4、职业道德缺失,玩忽职守、利字当头。
业作为个人生存的社会手段,体现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职业道德则是每个职业者的份内之事。但是,现代社会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却不少见。病人急需得到救治,而医生以必须先交钱为由拒绝治疗,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使病人和家属抱憾终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服务机构办事人员,面对手续齐备、完全符合规定的当事人,以种种理由拖延,不予办理也是司空见惯。
二、社会冷漠现象的影响
1、对生命的漠视。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而“见死不救”的直接结果很有可能致使当时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撞伤不如撞死”的潜意识在司机中流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撞伤不如撞死”,得不到公正的司法判决,令人们视生命如草芥,司机敢于“反复碾压”,生产厂商敢于制作地沟油,“三聚氰胺”成为婴儿奶粉的主要成分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
2、社会道德缺失。道德的产生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是维护人类共同体的纽带。履行道德义务,本为崇高而神圣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冷漠现象的出现,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持以德谋利心态的人对行善者动机的类推误解,逐渐给人们履行道德义务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救人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被救者可能是骗子,从而将人们内心的道德责任感磨灭了。
3、价值观扭曲,助长利益至上的极端功利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取财富多寡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导致价值观的极度扭曲。否认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和普遍有效性,强调道德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将趋利避害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的准则,助长了极端的功利主义。
4、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制度效力弱化。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之一。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冷漠现象使得人们罔顾社会责任,总是怀着一种“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推卸心理来逃避社会责任。“各扫门前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这种风气的蔓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旁观者心态,从而导致规范公民社会行为的制度和政策效力逐渐弱化,使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难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更甚者会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三、防治策略
扭转道德冷漠,完善主体道德,不仅对社会主体道德认知的深化、道德内化的加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会对社会整体中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践行起到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冷漠现象的出现反映人们的社会压力感和不信任感。社会压力的存在使得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我利益。如果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会不会给我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利益损失。如果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层面,能够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救助型制度体系,专门对人的日常生活予以具体的关怀和扶持,对受挫折者及时施以救助,使其摆脱困境。对助人者无论结果如何都给予当事人必要的补偿和嘉奖,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助人热情,更能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公众媒体正确引导良性宣传
诚然,论什么国家、什么地区都会有见死不救者,也必然存在舍己为人者。我们应该相信社会正义是主流,人性是善良的。而这离不开公共媒体的正面引导,良性宣传。彭宇案发生后,社会民众大为震惊,助人的善心被丑陋的现实无情践踏,公众媒体在其中则发挥了一个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从而令的社会道德恐慌日益扩散,人们被重重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所笼罩,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担忧,害怕自己今朝的助人行为会成为明日的众矢之的。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极小的事情如果任其扩散,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公众媒体良性引导,传输社会正能量对于预防社会冷漠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加强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冷漠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冷漠现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冷漠问题,有重点、有创新地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好。把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感、升华其道德信念、确立其道德理想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坚定民众的道德信念、强化民众的道德理想。将道德行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自愿的自律性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公民道德素养,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学术交流,2010.
[2]王志远.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
[3]刘永安.德冷漠问题的再思考[J].社科纵横,2012.12.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
关键词 社会 冷漠现象 防治
一、社会冷漠现象表现
所谓社会冷漠,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和冷漠的现象。本质上是人们一种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面对突发事件,无动于衷,漠然视之。遇见昏迷者、呼救者,路人可以扬长而去见死不救;面对行凶者袖手旁观而无动于衷,把冷漠行为视为道德中立,并给于 “宽容”。
2、助人为乐意识淡漠。同情心受到削弱,恻隐之心淡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变得薄弱。诸如: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给予帮助,捡到财物据为己有等现象比比皆是。
3、邻里之间,漠不关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取代了“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的传统邻里格局。邻居之间成了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邻里关系冷漠,导致邻里之间无助感、防卫心理不断增强和人际关系的不断退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障碍。
4、职业道德缺失,玩忽职守、利字当头。
业作为个人生存的社会手段,体现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职业道德则是每个职业者的份内之事。但是,现代社会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却不少见。病人急需得到救治,而医生以必须先交钱为由拒绝治疗,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使病人和家属抱憾终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服务机构办事人员,面对手续齐备、完全符合规定的当事人,以种种理由拖延,不予办理也是司空见惯。
二、社会冷漠现象的影响
1、对生命的漠视。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而“见死不救”的直接结果很有可能致使当时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撞伤不如撞死”的潜意识在司机中流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撞伤不如撞死”,得不到公正的司法判决,令人们视生命如草芥,司机敢于“反复碾压”,生产厂商敢于制作地沟油,“三聚氰胺”成为婴儿奶粉的主要成分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
2、社会道德缺失。道德的产生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是维护人类共同体的纽带。履行道德义务,本为崇高而神圣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冷漠现象的出现,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持以德谋利心态的人对行善者动机的类推误解,逐渐给人们履行道德义务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救人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被救者可能是骗子,从而将人们内心的道德责任感磨灭了。
3、价值观扭曲,助长利益至上的极端功利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取财富多寡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导致价值观的极度扭曲。否认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和普遍有效性,强调道德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将趋利避害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的准则,助长了极端的功利主义。
4、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制度效力弱化。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之一。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冷漠现象使得人们罔顾社会责任,总是怀着一种“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推卸心理来逃避社会责任。“各扫门前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这种风气的蔓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旁观者心态,从而导致规范公民社会行为的制度和政策效力逐渐弱化,使得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难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更甚者会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三、防治策略
扭转道德冷漠,完善主体道德,不仅对社会主体道德认知的深化、道德内化的加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会对社会整体中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践行起到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冷漠现象的出现反映人们的社会压力感和不信任感。社会压力的存在使得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我利益。如果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会不会给我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利益损失。如果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层面,能够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救助型制度体系,专门对人的日常生活予以具体的关怀和扶持,对受挫折者及时施以救助,使其摆脱困境。对助人者无论结果如何都给予当事人必要的补偿和嘉奖,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助人热情,更能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公众媒体正确引导良性宣传
诚然,论什么国家、什么地区都会有见死不救者,也必然存在舍己为人者。我们应该相信社会正义是主流,人性是善良的。而这离不开公共媒体的正面引导,良性宣传。彭宇案发生后,社会民众大为震惊,助人的善心被丑陋的现实无情践踏,公众媒体在其中则发挥了一个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从而令的社会道德恐慌日益扩散,人们被重重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所笼罩,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担忧,害怕自己今朝的助人行为会成为明日的众矢之的。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极小的事情如果任其扩散,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公众媒体良性引导,传输社会正能量对于预防社会冷漠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加强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冷漠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冷漠现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冷漠问题,有重点、有创新地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好。把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感、升华其道德信念、确立其道德理想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坚定民众的道德信念、强化民众的道德理想。将道德行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自愿的自律性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公民道德素养,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学术交流,2010.
[2]王志远.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
[3]刘永安.德冷漠问题的再思考[J].社科纵横,2012.12.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