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薇清晰表达自己作品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她说这源于她曾是杂志编辑:“做编辑最大的收获就是体会到自己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
小档案
彭薇,国画家,197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辑。作品善于以传统的中国纸、颜料和毛笔作为载体,以其女性独有的视角描绘『绣履』与『锦衣』等对象,将中国画的古典情趣与神韵置于装置的三维空间中,为中国当代实验水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从编辑到艺术家
“一个人要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我知道我迟早会像我父亲一样成为画画的人。”彭薇以这样的表白开场,语气里充满自信。彭薇的父亲彭先诚先生是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没骨点染泼墨法,早期以唐代仕女画闻名,后来以山水花鸟、鞍马人物为主。彭薇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接受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术深入和严谨的训练。她说:“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画国画的父亲,这无形中成就了我的绘画基因。父亲对我来说有一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他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严肃认真的;他甚至比我更勤奋,无论走到哪里笔都不会停止。这倒是有一点让我惭愧呢。”
从小看着画案和笔墨长大的彭薇,年少成名。3岁时开始参加画展,5岁时便捧回第一个国际绘画大奖。后来顺利地考上了南开大学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时被保研至本校读取哲学硕士学位。之后到北京发展,做起了著名的《美术》杂志的编辑。彭薇说,做编辑和记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你遇见并熟识很多所谓的名人以后,他们的神圣性就此骤然崩塌,可以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路。2001年彭薇辞去了之前的编辑工作,重拾画笔,做起了职业艺术家。“我做编辑没有任何野心,在画画上还有点儿。”
绣履衣钵为“画皮”
彭薇喜爱画古代美女的装饰,服饰、鞋子等。2006年,她又从裁缝邻居扔掉的两个塑料模特身上找到了灵感,赋予中国画以新的承载媒介。她先把宣纸一层一层地糊在塑料模特身上,而后戏仿古画,将古画里的元素与意境嫁接到宣纸上,花、草、虫、鸟皆可入画。待宣纸干透后,她又将整幅画从塑料模特身上取下。由此,传统的二维中国画延伸了它的空间,成为三度空间中的“国画装置”。彭薇将中国画的美与神韵,融合进凹凸有致的女人身体里面,难怪有人评价说,彭薇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画皮”。于是,《唐人秋色》出现在塑料模特的背部,《秋郊牧马》勾勒在模特的胸部,《牧马图》描绘在模特的皮肤。2012年,彭薇与意大利著名品牌Sergio Rossi合作。彭薇将一整张宣纸糊在靴筒上,并在上面描画了《唐人马球》《寒林清溪》等古画,以手绘的方式重新演绎了经典的“Chelsea Boot”。彭薇在作品中呈现出了她对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热爱与敏感,以及不断成熟的技法和非常当代的承载方式。她带领传统水墨艺术由纸本进入空间,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实验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问到这些实验性的尝试,到底是让中国画走上当代,还是让当代回归传统时,彭薇笑着说:“没那么复杂,我就是一个画画的而已。”
彭薇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比喻为“私房画”,这些在宣纸上沉默的女鞋与服饰,像极了古代某位大家闺秀的装饰。“尽管绣印着钟鸣鼎食、恣意耽乐的富贵景象,但是,生命如烟,而今一切复归于黯然,空留一纸繁华。”彭薇说她不愿意被说成是传统的,也不愿意被说成是当代的。在她看来,真正当代的艺术是开放面对各种经验的,传统的平面绘画如果可以很真诚地表达别人从来没有表达过的经验,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某种形式上的当代艺术。”
语录
· 对于我来说,艺术没有新与旧,男与女之分,只有好与坏之分。
· 好的艺术总是能在传统与当下之间找到平衡,并且指向未来。
· 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私人的经验,是私事。艺术家只可能用艺术来干预或者影响自己的生活。
· 任何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它们的未来仅仅取决于某个天才的出现。我也很期待呢。
创作源于女人对服饰的占有欲(F?=《风尚志》 彭?=?彭薇)
F:你的作品很多都以服饰为创作对象,是因为你对此有偏爱?
彭:这确实是源于我对时尚的喜爱,源于一个女人对衣服和鞋子生理上的欣赏和占有欲。所以我的作品里会有很多以传统中国画手法描绘的花卉、绣鞋、宋明女衣等内容。我喜欢让古典意象与中国传统宣纸邂逅、交融,让它们淡淡地勾勒出一种恬静迷离的质感。我非常享受其中的过程,这也是对我的所爱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
F:你搞创作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彭:其实中国画在我这儿很自由,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毛笔和宣纸,它的神圣感对我来说在童年时就消失了。因此,我的创作几乎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中得来的,画一会儿画,吃一会儿零食,特别的自由,绝对没有什么仪式感。甚至我创作的时候,电视机会永远开着,而画案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次我看美国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书,发现大艺术家也一天到晚地看电视,自己才不觉再有负罪感。我觉得好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像莫扎特的音乐或者像树木生长一样自然,从不弩挣,从不勉强。
F:你的创作灵感都从哪里来?
彭:其实从微博评论和时尚杂志上都能获得创作灵感,所以我也经常会翻翻《风尚志》这类的时尚杂志。我觉得我对于时尚流行事物和未来性元素还是颇为敏感的,所以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创作灵感埋伏其中。
F:你自己又是怎样穿衣打扮的呢?
彭:我的诀窍就是找到与自己相像的衣服,是你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你。东西只有穿到自己身上才知道合适不合适,现在有太多的选择,眼花缭乱,但真的可以穿在自己身上的却非常有限。我还是喜欢简洁的衣服。
小档案
彭薇,国画家,197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辑。作品善于以传统的中国纸、颜料和毛笔作为载体,以其女性独有的视角描绘『绣履』与『锦衣』等对象,将中国画的古典情趣与神韵置于装置的三维空间中,为中国当代实验水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从编辑到艺术家
“一个人要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我知道我迟早会像我父亲一样成为画画的人。”彭薇以这样的表白开场,语气里充满自信。彭薇的父亲彭先诚先生是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没骨点染泼墨法,早期以唐代仕女画闻名,后来以山水花鸟、鞍马人物为主。彭薇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接受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术深入和严谨的训练。她说:“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画国画的父亲,这无形中成就了我的绘画基因。父亲对我来说有一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他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严肃认真的;他甚至比我更勤奋,无论走到哪里笔都不会停止。这倒是有一点让我惭愧呢。”
从小看着画案和笔墨长大的彭薇,年少成名。3岁时开始参加画展,5岁时便捧回第一个国际绘画大奖。后来顺利地考上了南开大学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时被保研至本校读取哲学硕士学位。之后到北京发展,做起了著名的《美术》杂志的编辑。彭薇说,做编辑和记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你遇见并熟识很多所谓的名人以后,他们的神圣性就此骤然崩塌,可以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路。2001年彭薇辞去了之前的编辑工作,重拾画笔,做起了职业艺术家。“我做编辑没有任何野心,在画画上还有点儿。”
绣履衣钵为“画皮”
彭薇喜爱画古代美女的装饰,服饰、鞋子等。2006年,她又从裁缝邻居扔掉的两个塑料模特身上找到了灵感,赋予中国画以新的承载媒介。她先把宣纸一层一层地糊在塑料模特身上,而后戏仿古画,将古画里的元素与意境嫁接到宣纸上,花、草、虫、鸟皆可入画。待宣纸干透后,她又将整幅画从塑料模特身上取下。由此,传统的二维中国画延伸了它的空间,成为三度空间中的“国画装置”。彭薇将中国画的美与神韵,融合进凹凸有致的女人身体里面,难怪有人评价说,彭薇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画皮”。于是,《唐人秋色》出现在塑料模特的背部,《秋郊牧马》勾勒在模特的胸部,《牧马图》描绘在模特的皮肤。2012年,彭薇与意大利著名品牌Sergio Rossi合作。彭薇将一整张宣纸糊在靴筒上,并在上面描画了《唐人马球》《寒林清溪》等古画,以手绘的方式重新演绎了经典的“Chelsea Boot”。彭薇在作品中呈现出了她对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热爱与敏感,以及不断成熟的技法和非常当代的承载方式。她带领传统水墨艺术由纸本进入空间,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实验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问到这些实验性的尝试,到底是让中国画走上当代,还是让当代回归传统时,彭薇笑着说:“没那么复杂,我就是一个画画的而已。”
彭薇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比喻为“私房画”,这些在宣纸上沉默的女鞋与服饰,像极了古代某位大家闺秀的装饰。“尽管绣印着钟鸣鼎食、恣意耽乐的富贵景象,但是,生命如烟,而今一切复归于黯然,空留一纸繁华。”彭薇说她不愿意被说成是传统的,也不愿意被说成是当代的。在她看来,真正当代的艺术是开放面对各种经验的,传统的平面绘画如果可以很真诚地表达别人从来没有表达过的经验,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某种形式上的当代艺术。”
语录
· 对于我来说,艺术没有新与旧,男与女之分,只有好与坏之分。
· 好的艺术总是能在传统与当下之间找到平衡,并且指向未来。
· 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私人的经验,是私事。艺术家只可能用艺术来干预或者影响自己的生活。
· 任何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它们的未来仅仅取决于某个天才的出现。我也很期待呢。
创作源于女人对服饰的占有欲(F?=《风尚志》 彭?=?彭薇)
F:你的作品很多都以服饰为创作对象,是因为你对此有偏爱?
彭:这确实是源于我对时尚的喜爱,源于一个女人对衣服和鞋子生理上的欣赏和占有欲。所以我的作品里会有很多以传统中国画手法描绘的花卉、绣鞋、宋明女衣等内容。我喜欢让古典意象与中国传统宣纸邂逅、交融,让它们淡淡地勾勒出一种恬静迷离的质感。我非常享受其中的过程,这也是对我的所爱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
F:你搞创作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
彭:其实中国画在我这儿很自由,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毛笔和宣纸,它的神圣感对我来说在童年时就消失了。因此,我的创作几乎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中得来的,画一会儿画,吃一会儿零食,特别的自由,绝对没有什么仪式感。甚至我创作的时候,电视机会永远开着,而画案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次我看美国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书,发现大艺术家也一天到晚地看电视,自己才不觉再有负罪感。我觉得好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像莫扎特的音乐或者像树木生长一样自然,从不弩挣,从不勉强。
F:你的创作灵感都从哪里来?
彭:其实从微博评论和时尚杂志上都能获得创作灵感,所以我也经常会翻翻《风尚志》这类的时尚杂志。我觉得我对于时尚流行事物和未来性元素还是颇为敏感的,所以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创作灵感埋伏其中。
F:你自己又是怎样穿衣打扮的呢?
彭:我的诀窍就是找到与自己相像的衣服,是你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你。东西只有穿到自己身上才知道合适不合适,现在有太多的选择,眼花缭乱,但真的可以穿在自己身上的却非常有限。我还是喜欢简洁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