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民族歌剧复排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8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十多年来,在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潮下,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剧目被不同团体多次复排,形成潮流,一定程度上为发展趋于下降的中国民族歌剧打了一针有效的强心剂。在原创歌剧产出并无减少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似乎意味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在逐渐突破瓶颈期。这种推陈出新、积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趋势也一定程度预示着未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方向,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蓄积力量。本文从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出发,以近十多年复排的两部优秀版本经典民族歌剧为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或意见。
  【关键词】歌剧复排;中国民族歌剧;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28-03
  【本文著录格式】霍文雅.从经典民族歌剧复排看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以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为例[J].北方音乐,2020,11(21):28-30.
  一、中国民族歌剧相关问题阐述
  (一)中国民族歌剧概念界定
  歌剧是产生于十六世纪欧洲的一种集声乐、戏剧、表演等因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于二十世纪中叶传播至中国并与中国当地音乐、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歌剧。中国民族歌剧从属于中国歌剧,是民族性最为突出的中国歌剧。这里的民族性体现在,音乐创作方式上多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源,运用戏曲音乐结构、民族唱法以及民族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人民的故事。也就是说在中国歌剧中将本土性和民族性放在首要位置进行创作的歌剧类型就是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歌剧发展初期创作的作品,基本都属于民族歌剧的范畴。例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等,较新创作的有《呦呦鹿鸣》《尘埃落定》《沂蒙山》等新的原创剧目。
  (二)中国民族歌剧历史发展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与中国发展历程之间有着讳莫如深的关系,这也因由文化发展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年为中国歌剧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力量、基础建设、政治经济制度都并不完善,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也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作为中国歌剧起始之作的《白毛女》就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它以中国故事为题材、以西方歌剧艺术为表现形式、以民歌和戏曲为期音乐元素、以板腔体为音乐结构、以写意为主的美学表现手法,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基础形态,在此之后的民族歌剧都在以这些为基本进行探索拓展以及创新。在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我国,各方面发展逐渐开始,中国民族歌剧也在这种状态下趁势发展,创作了以《小二黑结婚》《江姐》为代表的优秀剧目,此时还处于稳定前一阶段成果的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开始复苏,思想也逐渐开放,这种开放也体现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也开始逐渐恢复;且向西方学习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题。在八十年代,艺术界出现了将艺术回归艺术本体的思潮,如果说之前的歌剧作品多为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产物的话,此时开始出现了以人为主的艺术创作主题。21世纪以来,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基础逐渐强壮、文化逐渐繁荣,艺术文化作品井喷式出现,且类型多样化,在中国歌剧这一艺术类型中不再是以诞生初期的中国民族歌剧为主要形式。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歌剧近十多年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民族歌剧,近几年来每年的原创剧目维持在十多部,也有反响较好的作品,但也有很多作品上演之后并无较大反响,而且依旧传唱在演唱者、人民口中的曲目依旧是在上个世纪诞生的几部经典剧目中的曲目,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些年来民族歌剧的创作并没有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从国际范围来看,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在“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引领下,歌剧文艺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国外发展道路,将更多的优秀剧目搬到国外进行编排演出,并且其中的一些剧目也获得了当地观众的好评,但是与那些歌剧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相较还略显不足,那么构建民族歌剧发展的国际视野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复排情况
  对经典剧目的复排一般由国家文艺相关部门发起,将各个部门优秀适合的重要因素结合起来,包括优秀的创演团队、歌剧导演、表演者、乐团、灯光舞美团队等等。导演在其根据作品本体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确定一个侧重点或者说是表现手段,以此为导向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编排工作,从准备复排开始到成功上演这其中包含着导演、策划、演员等等众多人的合力才能成功,是费时费力,艰辛曲折的艰辛之路,是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创新之路。
  (一)中国民族歌剧复排的意义
  一是经典剧目创作于中国歌剧发展的起始阶段,各方面水平都还处于较不成熟的状态,无论是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还是音乐创作技法、剧目导演制作、演员演唱与表演技巧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稍显稚嫩。在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中,人民的审美层次以及需要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及提升,要以“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宗旨,就必须与时俱进,剧作家、歌剧导演、表演者都应顺应时代发展,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创作水平、演唱水平与表演水平,在此选取以前反响较好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排也是将作品本身的提高。
  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而带来观众对艺术欣赏活动场所等观感体验的提高,这些变化也倒逼着中国民族歌剧需要在歌剧演出场所、歌剧演出场所灯光、背景、道具等方面技术进行提升。
  三是在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创作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我国歌剧艺术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新方向,对经典歌剧的复排更能不断改进,探索出民族歌劇发展的最优方式。
  四是文化的传承。在上个世纪诞生的优秀歌剧作品中,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要表达的精神内涵都是体现当时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且文艺作品本来就是传播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上个世纪的民族歌剧是诞生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对其进行创新重构,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在影响着当今的人,不忘历史,传承优秀文化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纵观每部歌剧的复排之路可看出,每个版本的复排之路都很艰辛,能感受到为了复排而努力的各方力量都在各个方面寻找新的突破,这些突破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在为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铺路。以下我们以两部近十多年来多次复排的民族歌剧为例,具体分析其创新之处。
  (二)《白毛女》的多次复排
  《白毛女》的上演是中民族歌剧首次以完整形态出现,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该剧自创作至今七十多年来,经过多次复排,是复排次数最多的民族歌剧。在近十多年来,该剧分别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进行了三次复排。这三次复排各有突破之处,也各据亮点。09年版在演出阵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因为是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该版演出还加入了规制豪华的管弦乐队和大合唱队,对该剧的音乐色彩以及戏剧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这一版本的亮点还在于以尤泓斐为主要角色的表演者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用美声的发声方式来演唱民族歌剧。2011年版本的《白毛女》以原汁原味为导向,只做了增加唱段和剧情的细微改动少量,但在其角色的选择方面且受到了较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京剧和话剧演员的声乐演唱素养稍有欠缺,使该剧略有缺憾,但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尝试都为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受好评的尤为2015年由青年歌唱家雷佳领衔主演的版本,这一版是创演阵容最为强大,斥资最为巨大的一版,从对剧本的重新考量到音乐方面的重新编排再到角色的重新塑造等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推敲。这一版本获得了较多观众及学者的好评,它在遵循原创表达内涵的基础上,回归艺术本体,在音乐上、演唱上、表演上下足了功夫,是艺术性、审美性兼具的优秀作品。
  (三)《江姐》的多次复排
  《江姐》是首演于1964年的一部红色题材的民族歌剧,因题材具有重要意义、人物形象鲜明、民间音乐元素包含丰富所以建国后二十年内反响较好的歌剧之一,从首演至今该部歌剧也复排多次。此次我们重点研究虽受好评的07年版本,这一版本由空政文工团重新制作编排,由王莉担任“江姐”一角色。这部《江姐》是国家大剧院的首演剧目,首先在场馆的舒适程给予较大提升,当然其中灯光、音响、伴唱、舞美等环节都有较大提升,专业的灯光技术结合剧情更能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专业的动作设计极大的丰富了表演者的表达语言形式;演唱技巧专业、音色和声多层次的伴唱团队,使整场演出更具立体感。对于主角的演唱技巧方面来说,该版江姐的扮演者王莉又对该角色进行了新的阐述,其中最具亮点的就是她将多种唱法融会贯通,为表现角色不同的情绪状态,采用了不同的唱法,这使得角色的形象更为丰富且多层次,这种大胆的创新也让这部剧在当今又展现了不一样的光彩。
  经过对上述两部经典民族歌剧复排情况分析可得出,每一次复排我国的歌剧文艺工作者都是尽心尽力地去钻研探索,基本都以继承原剧精神内涵和风格特征为基础,再加之以新的审美理念、表现方式,对剧本、音乐、演员、唱法、灯光、道具、布景等等多方面进行或大或小的改进和突破,这既是对先前蕴含在作品中的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弘扬也是对民族歌剧发展的一种探索,还是对经典作品的革新和改进,更是为未来歌剧创作的一种沉淀,无论这些改进成功与否都会给予后人相应的启示。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
  通过对上述两部经典歌剧复排反响较好版本的相关因素分析可得知,都是以民族性为根本,深深根治与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又将作品的艺术本体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其美的表现才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有了优秀的作品还需要优秀的诠释者,那么培养全面的歌剧表演人才对民族歌剧未来一阶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让民族歌剧唱响在世界各地也是所有歌剧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一)坚持以民族性为根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依此产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歌剧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形式,要做到被中国人民接受,可传播到世界的优秀艺术来说将其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是最优选择,而且民族性是中国民族歌剧最具特色之处,所以坚持其中的民族性就成为了民族歌剧日后发展的导向之一。以戏曲、民歌、曲艺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在无数中华儿女的传承下逐渐融入于各种艺术形式中,也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对其接受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因素成功地应用于中国民族歌剧中对于中国民族歌剧被接受被欣赏都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以民族性为根本不等于被“民族化”所束缚,也不是简单的移植运用,要在建立完整民族性的艺术审美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歌剧的“中国审美”上,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构建好的,也可以这样说自从中国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完整出现开始,我们国家的歌剧工作者就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前进。
  (二)回归艺术本体
  要想使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具有新的突破,我们还需回归艺术,从艺术本体出发,从民族歌剧的一度二度创作出发。在歌剧创作的各个环节中,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各个部门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再齐心合力才能创演出优秀的作品,而且由于歌剧综合性的特点,不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是歌剧需将剧本中的文本转化为声音再加之以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也就意味着从剧本创作开始,创作者就不能将其孤立的看待,这也就对创作者提出了综合性的更高要求。
  (三)注重演员演、唱并重的培养。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员基本都为受到过专业声乐教育的在演唱方面具有超高技巧性的演唱者,但他们之中在表演前较少受到过系统的、长期的、专业的表演培训,多数都为依靠短期培训、自己个人理解与导演讲解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声乐教育现状息息相关。中国的声乐教育自辛亥革命以后作为院校的独立学科为始发展至今,声乐演唱技巧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声乐演唱的唱法逐渐丰富,其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以及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但是以声乐表演人才为目的的高教教学中,一些高校却将表演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导致出现了演员会唱不会演的问题。培养复合型的歌剧演唱表演人才迫在眉睫,当然也有学校意识到这点开始进行改革,但也并不完善。
  (四)多种歌剧创作形式并行
  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工程的推动下,复排的经典民族歌剧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不能一味只凭借这这些剧目的影响来反复重排,在近些年来,每年都有着十多部的原创剧目出现,也有一些获得较好反响,其两者最优结合方式应该是借鉴经典歌剧复排的有益经验,将其有效的运用于原创剧目的创作、演出过程中。对于一些在其他戏剧形式反响较好的剧目,我们可以将其移植到歌剧表演的形式中来,丰富人们对同一题材不同戏剧表演形式的了解,将剧目中大众的熟悉度转移到新的歌剧中,成为提升观众观赏兴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国际化研究[J].艺术百家,2018,34(5):140-144,182.
  [2]師晖.论民族歌剧在创作中的民族性继承[J].音乐创作,2017(4):111-112.
  [3]黄奇石.红色歌剧经典启示录 从中国音乐学院复排《小二黑结婚》谈起[J].中国戏剧,2011(7):50-54.
  [4]字然.中国歌剧发展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9.
  [5]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霍文雅(1995—),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系统性风险的衡量一直是近几年监管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宏观审慎监管中,不仅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还需要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大小进行测度。本文选取中国上市银行作为样本,采用边际资本预期不足法,运用金融市场数据和年报数据对2006-2013年间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开展实证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五大国银的边际风险水平处于低位,而中小型银行的边际系统性风险
期刊
医院中层干部作为高层决策的执行者,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位置非常重要。医院中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能力高低、作风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的总体工作面貌。  一、中层干部考核及原则  中层干部考核,就是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某一个中层干部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按照事先的规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对照和评定职工对职务履行程度,以及确定工作成绩的有效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外墙保温技术会更广泛的应用在民用建筑中,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对民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我国民用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用建筑 ;外墙保温技术;施工工艺  外墙外保温工程质量的长期可靠性、表观质量的长期稳定性和节能效果是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论完成一项外保温工程或是对一个外保温工
期刊
摘 要: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对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真正地实现建筑节能。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成为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外墙保温技术又是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国内外的建筑节能技术迅猛发展
期刊
摘 要:文章提出要正确的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措施,加强基层人员技能培训、对传统管理理念做出创新,能够促进档案利用率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统计工作也能高效完成。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一、正确认识档案信息资源地位和使用现状  档案中包含大量的信息资源,只进行管理而不使用,会造成严重的资
期刊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背景下,2010年俄罗斯取消了统一的社会税、建立强制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标志着俄罗斯新一轮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进行。本文从梳理了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介绍了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后叙述了俄罗斯的养老保险的改革对于我国及其内蒙古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内蒙古  一、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无论
期刊
摘 要:贫困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在能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人们的温饱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在本篇论文中所讲的应该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由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的,教育程度的不同是可以引起贫富差距的,进而也是可以引起相对贫困的。本篇文章首先明确中国教育差距的现状况,再而讨论形成教育差距的原因,接着论述教育差距对贫困的影响,最后找出中国对教育差距引起的贫困的相关福利制度与自己对其的看法和建议。  关
期刊
【摘要】美声、京剧都是较高的艺术类型,美声唱法源自西方,京剧则是中国的国粹,二者的发展历史都已较为久远,但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二者很少被同时提起。本文笔者站在自己身为美声唱法的学习和表演者的角度,借鉴京剧唱腔唱法和京剧表演形式来加强和完善美声唱法。在演唱方法上,本文主要从咬字发音、气息的运用两方面论述了在学习演唱美声唱法时,对京剧唱腔的借鉴。表演形式上,论述了对京剧表演“做”“打”以及艺术表达形式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中选择民歌体裁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是因为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所蕴含的民族元素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在教学生民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先从文化的层面领会,对民族文化的原初状态予以了解,基于此学习民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民歌是流传至今的音乐文化,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的题材,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广泛流传,老少都能够演唱。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民歌,可以引导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理论前提,结合典型的影视文本和重大历史事件,探讨民歌《茉莉花》在不同时代和影视作品中的意义生成原理。通过确定符号的生成方式、系统内各元素的组织方式、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剖析以及对意识形态产生背后的意指原理挖掘,来探析民歌《茉莉花》百年不衰,从边缘到文中心的变化过程,阐明结构主义符号学应用于音乐传播与接受和影视文本意义生成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茉莉花》;结构主义符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