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课,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就对信息技术的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一、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课程,学生有无接触过计算机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各种计算机辅导班,甚至参加过各级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一切从零开始。二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水平分化很快。
在每批新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我会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进行摸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是教学前对学生第一次分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动态调整。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网页制作”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自己设计网站的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
三、选择不同教学的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四、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文件和文件夹》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三道练习题:
1、说一说对文件和文件夹都有那些操作。
2、在“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
3、给文件夹命名为自己名字的文件夹
对于上面三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适时推波助澜,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对于这类题,不能定框框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五、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198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一、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课程,学生有无接触过计算机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各种计算机辅导班,甚至参加过各级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一切从零开始。二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水平分化很快。
在每批新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我会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进行摸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是教学前对学生第一次分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动态调整。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网页制作”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自己设计网站的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
三、选择不同教学的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四、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文件和文件夹》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三道练习题:
1、说一说对文件和文件夹都有那些操作。
2、在“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
3、给文件夹命名为自己名字的文件夹
对于上面三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适时推波助澜,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对于这类题,不能定框框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五、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