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应注重激“趣”和培“真”。 激“趣”是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情趣。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会喜写、乐写、勤写。培“真”是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说真心话,表真心情。只有真情,文章才会感人,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 作文 激趣 培真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利的空间,这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趣”的激发,“真”的培养。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情趣。培“真”是培养学生说出真心话,表达真心意,让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实践证明,激“趣”与培“真”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实效。
1 激“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和能力是有选择性的。爱因斯坦说:“热爱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首先必须激起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轻松、喜欢、快乐的心境中获得体验。先求爱说爱写,对作文产生需要,后求会说会写,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的激趣。
1.1 联系切身生活,激发作文兴趣。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学活动才能开展成功。作文教学须从学生的切身生活入手,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学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易兴奋、激动,因此,激发他们的情感变动,有利于培养练笔的积极性。只要将这种心理情感体验转化到语言的表达上,作文的兴趣便会自然而生。
1.2 借助文本教学,激发作文兴趣。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选材构思到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都有一定的技法和规律。学生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教师只有借助文本范例,让学生学习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言情达意。语文教材,多数是名家的优秀作品,本身就是较好的习作范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指导学生读中悟写,吸收文本的精华,应用到写作练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1 学习文章开头,引发兴趣。学生写作文,总感到开头难,不知如何下笔。谚语云:“描龙难在点睛,作文难在开头。”教学中,我认课文为例,启发如何写作文的开头。如《桂林山水》:“我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文章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有拱云托月之妙,一气贯注,统领全篇。如《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开篇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表意非常明确,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1.2.2 学习文章结尾,培养兴趣。文章的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文《桂林山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揉合在一起。音韵绕梁,三日不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课文《荔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文章首尾照应,借物抒情,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言尽而意未尽。
1.2.3 学会观察,养成兴趣。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特征,明确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看到的形象就有区别,课文《鸟的天堂》:“真是一株大树……”其观察的效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2.4 学会积累局端,提高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的任务是读、说、记、用,通过理解、记忆、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习作做好积累运用。课文《索溪山谷的野》:“索溪山谷的山,是天然的美……”句子新颖鲜活,一股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深深吸引读者。课文《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句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来,读之动情。
1.2.5 借用名言佳句,增添兴趣。名言、诗词、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等,语言精练、含蓄、幽默、跳脱、诙谐、风趣、生动活泼,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积累这些名言佳句,在作文时灵活运用,能优化习作的语言效果,同时增添对作文的兴趣。
2 培“真”
真情实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特有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方面。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核心。写作是内心的真情流露,所谓“文贵真情”,假如自己写的文章都无法打动自己,更谈不上打动别人。培“真”就是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写,说出真心话,道出真心情。
2.1 利用课文教学,诱发真情。文本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连贯古今,开启内心的门户,为习作找到了切入点和树立写作的范例。作文与阅读灵活结合,巧妙运用,能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有内容可写。读写结合,是把作文训练与阅读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将作文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让学生体会句子:“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在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生活,说出心理话。甲学生说:“爷爷去世时,妈妈哭得很伤心,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我虽然没有哭出声,但眼泪禁不住流出来。”学习《荔枝》一课:“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习作,将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事写出来。学生只要有切实的体验,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说出真心话,表出真心情。
2.2 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真情。作文教学由于忽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读写结合,得益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但作文仅得益于课内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如果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知识,运用到习作领域,就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性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掌握素材资源。如村里的送兵活动、风俗活动、植树活动、游行活动。组织学生在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为学校黑板报写专栏文稿。在“教师节”、“母亲节”给父母、老师写感恩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心话。
作文是一项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创造性因素的综合性作业。作文教学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多读多练、乐写、勤写、会写,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拓宽知识面,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作文 激趣 培真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利的空间,这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趣”的激发,“真”的培养。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情趣。培“真”是培养学生说出真心话,表达真心意,让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实践证明,激“趣”与培“真”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实效。
1 激“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和能力是有选择性的。爱因斯坦说:“热爱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首先必须激起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轻松、喜欢、快乐的心境中获得体验。先求爱说爱写,对作文产生需要,后求会说会写,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的激趣。
1.1 联系切身生活,激发作文兴趣。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学活动才能开展成功。作文教学须从学生的切身生活入手,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学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易兴奋、激动,因此,激发他们的情感变动,有利于培养练笔的积极性。只要将这种心理情感体验转化到语言的表达上,作文的兴趣便会自然而生。
1.2 借助文本教学,激发作文兴趣。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选材构思到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都有一定的技法和规律。学生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教师只有借助文本范例,让学生学习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言情达意。语文教材,多数是名家的优秀作品,本身就是较好的习作范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指导学生读中悟写,吸收文本的精华,应用到写作练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1 学习文章开头,引发兴趣。学生写作文,总感到开头难,不知如何下笔。谚语云:“描龙难在点睛,作文难在开头。”教学中,我认课文为例,启发如何写作文的开头。如《桂林山水》:“我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文章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有拱云托月之妙,一气贯注,统领全篇。如《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开篇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表意非常明确,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1.2.2 学习文章结尾,培养兴趣。文章的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文《桂林山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揉合在一起。音韵绕梁,三日不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课文《荔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文章首尾照应,借物抒情,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言尽而意未尽。
1.2.3 学会观察,养成兴趣。利用范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特征,明确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看到的形象就有区别,课文《鸟的天堂》:“真是一株大树……”其观察的效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2.4 学会积累局端,提高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的任务是读、说、记、用,通过理解、记忆、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习作做好积累运用。课文《索溪山谷的野》:“索溪山谷的山,是天然的美……”句子新颖鲜活,一股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深深吸引读者。课文《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句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来,读之动情。
1.2.5 借用名言佳句,增添兴趣。名言、诗词、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等,语言精练、含蓄、幽默、跳脱、诙谐、风趣、生动活泼,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积累这些名言佳句,在作文时灵活运用,能优化习作的语言效果,同时增添对作文的兴趣。
2 培“真”
真情实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特有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方面。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核心。写作是内心的真情流露,所谓“文贵真情”,假如自己写的文章都无法打动自己,更谈不上打动别人。培“真”就是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写,说出真心话,道出真心情。
2.1 利用课文教学,诱发真情。文本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连贯古今,开启内心的门户,为习作找到了切入点和树立写作的范例。作文与阅读灵活结合,巧妙运用,能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有内容可写。读写结合,是把作文训练与阅读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将作文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让学生体会句子:“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在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生活,说出心理话。甲学生说:“爷爷去世时,妈妈哭得很伤心,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我虽然没有哭出声,但眼泪禁不住流出来。”学习《荔枝》一课:“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习作,将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事写出来。学生只要有切实的体验,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说出真心话,表出真心情。
2.2 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真情。作文教学由于忽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读写结合,得益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但作文仅得益于课内是不够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如果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知识,运用到习作领域,就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性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掌握素材资源。如村里的送兵活动、风俗活动、植树活动、游行活动。组织学生在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为学校黑板报写专栏文稿。在“教师节”、“母亲节”给父母、老师写感恩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心话。
作文是一项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创造性因素的综合性作业。作文教学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多读多练、乐写、勤写、会写,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拓宽知识面,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