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主观的设问和喋喋不休的讲解,不可能解开每个学生心中各不相同的疑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索知识的起步,设疑是探索知识的向导,是催化学生积极思维力量的源泉。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适应课改需要。
起疑 生疑 質疑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5-0146-01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心里有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者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我吗?”。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必须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2.创设问题情景
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当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启疑、解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要善于引导学生怎么去发现一个真理,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大脑,必须创设问题情景。
(1)预习起疑。让学生在预习中从课题、词句、内容入手。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教师先提出质疑方向: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既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课文主要写什么?哪些句子难以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既指明了阅读理解的方向,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认真研读、探究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二是作者第一次经历过“鸟的天堂”感受到什么?三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
(2)学中生疑。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如教《自然之道》一文,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海龟即将成为嘲鸫的美食,向导不但不去救它,还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他是不是太残忍,太没爱心了?又如上《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以下问题:一是课文为什么以问号为开头?二是第二自然段说海底世界很宁静,而第三自然段又说海底有各种声音,是不是很矛盾?三是海底的森林指什么?这样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比较,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3)学后质疑。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写作方法、语言文字、结构布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一文结束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来信吗”?这一问,把课文的学习带进了高潮,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有的认为:凡卡的信没写完整,既没署名又没地址,爷爷不可能收到来信;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来信,会把他带走吗?这时的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有的说爷爷会来接他,有的说如果爷爷日子过得好,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去呢?凡卡思念爷爷,那是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即使凡卡回乡下,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这样,在质疑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激励散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广阔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多提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们班又一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绻一下退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和下面说的“突然我们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不是很矛盾吗?“扭转头一看”不是违反了潜伏纪律吗?不是很容易被敌人发觉吗?我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们潜伏在野外,范围那么广,只是扭转一下头,敌人不容易发觉。”有的说:“燃烧弹在我们身边爆炸,‘我’趁着浓烟扭转头,敌人是发现不了的。”同学们各个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4.结语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和教参的框框,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让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提问,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才能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起疑 生疑 質疑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5-0146-01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心里有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者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我吗?”。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必须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2.创设问题情景
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当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启疑、解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要善于引导学生怎么去发现一个真理,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大脑,必须创设问题情景。
(1)预习起疑。让学生在预习中从课题、词句、内容入手。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教师先提出质疑方向: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既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课文主要写什么?哪些句子难以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既指明了阅读理解的方向,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认真研读、探究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二是作者第一次经历过“鸟的天堂”感受到什么?三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
(2)学中生疑。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如教《自然之道》一文,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海龟即将成为嘲鸫的美食,向导不但不去救它,还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他是不是太残忍,太没爱心了?又如上《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以下问题:一是课文为什么以问号为开头?二是第二自然段说海底世界很宁静,而第三自然段又说海底有各种声音,是不是很矛盾?三是海底的森林指什么?这样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比较,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3)学后质疑。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写作方法、语言文字、结构布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一文结束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来信吗”?这一问,把课文的学习带进了高潮,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有的认为:凡卡的信没写完整,既没署名又没地址,爷爷不可能收到来信;有的认为爷爷即使收到来信,会把他带走吗?这时的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有的说爷爷会来接他,有的说如果爷爷日子过得好,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去呢?凡卡思念爷爷,那是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即使凡卡回乡下,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这样,在质疑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激励散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广阔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多提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们班又一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绻一下退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和下面说的“突然我们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不是很矛盾吗?“扭转头一看”不是违反了潜伏纪律吗?不是很容易被敌人发觉吗?我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们潜伏在野外,范围那么广,只是扭转一下头,敌人不容易发觉。”有的说:“燃烧弹在我们身边爆炸,‘我’趁着浓烟扭转头,敌人是发现不了的。”同学们各个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4.结语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和教参的框框,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让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提问,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才能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