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这张标签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翁倩 [email protected]
  抑郁症在今天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名词,总是与不明原因的痛苦及怀疑相连。虽然也有一些轻松的论调,说现代社会,抑郁症只是“心灵的感冒”,不足为怪。然而有这种声音在,适足以说明主流态度的恐惧之深。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我:“我每天起床都没有动力,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会不会得了抑郁症?”话里有一种绝望的气息,仿佛谈论某种不治之症。甚至有人说:“我确定我得了抑郁症,只是还没想好该怎么告诉我的家人。”
  这是真的。抑郁症是一种风险极高的精神疾病。提到它,每个人都不愿意想起——然而又不得不想起——最可怕的一种后果,就是自杀。这是我们恐惧的源头。
  惨痛的例子有很多,证实了这种病的恐怖:它会导致死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也在利用这种视角,替“死亡”找一个“原因”:一切悲剧都是因为得了这种病,这是医学的视角。医学同样主张,持续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甚至治愈这种病。这就是说,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可能受到某些不明因素(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显然不只是心理性的)的威胁,同时也可以被科学地、标准化地干预。
  这种视角,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在大学里,有的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他们的父母无法理解,就翻来覆去念叨:“这孩子一直很乖的,怎么突然就想不开了呢?”我们只好解释,这不是“想不开”,是一种病。
  他们还是很难接受: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会不会学习压力太大了?会不会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会不会……他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非病理化的解释。如果他们的孩子也在场,通常会面露为难之色(假如还没有完全麻木的话)。因为这种解释,是把“得不得抑郁症”这回事变成了当事人可以主观做出的选择。某种意义上是把压力转嫁到那个痛苦的人身上:“你降低点对自己的要求呀……不就好了吗?”
  好像他们想好就能好起来一样。
  面对这种人定胜天的主流价值观,一个人给自己的痛苦贴上“抑郁症”这张标签,其实带有一种消极对抗的姿态:“我不是不想,是真的好不起来。我生病了。”
  “你们是正常人,你们理解不了病人。”
  这个说法是有帮助的,至少能让病人少承担一些责难,但也有代价。一个人成为病人,他的思想和情感,尤其在对生命的态度上,就失去了被理解的权利。贴上这张标签的同时,他就被流放到“正常人”之外的只有医学评估诊断和治疗的不毛之地。我认识一个有多年抑郁病史的人,每当他痛苦,向家人抱怨的时候,家人的回应都是:“你赶快吃药”,或者:“要不要再去看一次医生?我感觉你的症状加重了。”
  他没有办法跟别人讨论他对生命意义的怀疑。所有人都知道他生病了。换句话说,那些疑问不过是症状的一种。这也许是一个正确的解释。但人们获得一个解释的同时,往往也就失去了对问题本身的兴趣。他于是看到朋友们不以为然的、同时不失包容的微笑。反正是一个症状,有什么认真对待的必要呢?“你病好了就不会那么想。”
  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有人在痛苦的时候,无论如何不希望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因为他们需要被认真聆听和对待,渴望理解,而不愿意自己的痛苦被3个字轻飘飘地盖棺论定。确实,用一个诊断来定义一群人,把他们的痛苦经验排除到“正常”之外,未免过于轻佻。这一张标签,本应该给痛苦者以保护,而不是否定痛苦的价值。
  “抑郁症”诚然很危险。但危险在于抑郁的痛苦,而不在于这3个字。那些痛苦,我总相信,被承认总比不被承认更好一些。贴上标签是一种承认,它带来足够的重视,带来药物和心理的治疗,也减少了许多自以为是的评判,但是透过这张标签,还有另一层的承认——也许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那就是它作为一份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存在于生命经验之中的痛苦。每当有人告诉我“我得了抑郁症”的时候,我总会提醒自己,那不过是一张标签。要理解这个真实的人,我需要邀请:“你愿意更具体地,跟我谈一谈吗?”
其他文献
在北京,我住在西北五环以外、人口30万的超大规模社区。从怀孕开始,看病总是个大问题。从产检到生产,都是打车或坐地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三甲医院。不是非要凑那个热闹,因为高龄、有并发症,不光附近的二级医院不敢接,城里的妇幼保健院也会把你推到三甲去。不然,出了事谁负责?  等孩子长大,社区终于有了一家城里三甲医院的分院,但儿科不易挂,还没有儿科急诊。每次孩子夜间有什么状况,便颇为犯难。  社区医院?倒是去
AI会抢走我们的工作?还是重新定义了工作?甚至会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它们是设备?是朋友?抑或是人类的掘墓人?每一个议题都是一盘未下完的棋。被AI率先入侵的棋类运动,很自然地被人们当作一个眺望未来的参照    中国围棋队领队华学明的窗户,正好对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公寓的班车停靠点。来自全国能跑会蹦的顶尖选手每天会在那里上车,前往位于天坛东门体育馆路的训练局大院儿——在那里,每个项目都拥有一个独
周六的下午,三味书屋的顾客有七八人,比平时稍多些。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和我聊着对过去年代的回忆,声音不大,仍在弥散百合花香的空气中清晰可闻。几个原本低头看书的年轻人渐渐被吸引了注意力,抬头听起来。他停下了话,有些抱歉:“是不是打扰到大家读书了?”  说话的老人是这里的两位主人之一李世强。不一会,三味书屋的另一位主人、李世强的妻子刘元生从二楼的阁楼下来,草绿色背心布裙里是白色短袖,外面配一条墨绿色的围
“日子过得越来越宅,爱的范围越来越小”  莫西子诗  1979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州,彝族音乐人,曾担任窦唯乐队乐手。2014年凭《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获得《中国好歌曲》亚军。同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原野》。不可以不自在  在舞台上,莫西子诗喜欢光着脚,这与他喜欢的裸睡是一个道理:能让人放松。  舞台上的他和生活中的他装扮无异。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简洁的打底棉衫,轻飘飘的水蓝色牛仔外套,土著黄
前几天,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退休了。看到这条新闻,我禁不住感慨万千:以私而论,幼军从此“无官一身轻”,可以安度晚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了。作为相识30年的老友为他高兴。  想到这里,记忆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的1985年春,第一次和幼军见面的情景。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刚结束不久,有两位广州客人到访我们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他们是广州市社科研究所的副所长于幼军和社科所属下软科学公司总经理吴志辉,
“我画画的过程,就是我所要表现的东西,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不需要在画完之后用语言文字来解释它,让观看的人看到画面上所没有的东西”  何多苓的野园,在成都蓝顶一隅,自然成熟的石榴吧嗒吧嗒落了一地,无人捡拾。秋天已至,园子里的露天游泳池已经无人游泳,水面上落了一层桂花,把香气氤氲开来。  主人马不停蹄,西安美术馆150幅左右的“史上最大个展”《山水光气》刚刚结束不久,保利香港艺术空间又将呈现他的首个
稳定的安全依恋模式,是良好情绪调节功能的重要基础。陷入抑郁的人,很多存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两种体验对于人们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有重要意义。第一是拥有安全基地的感知,这是说,人们感觉到“有人会给我稳定的陪伴”。对孩子来说,他们感觉到父母不会离开,而对于成人来说,他们感觉到恋人不会随便放手。爱和亲密是他们心目中的安全基地。  第二是感觉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求变化能够得到他人的积极关
收购西屋电气,对于志贺重范和东芝来说,都是命运的转折。  曾经,提起东芝人们想到的是优质的家电和电子产品。如今人们想到的却是其接二连三的财务丑闻,以及眼下的巨额亏损。2月14日,继震惊世界的东芝财务丑闻之后,又一劲爆的消息,使得东芝会长志贺重范不得不引咎辞职。而距离其升任会长,才仅仅过去七个月。这一切的噩梦都是从东芝收购美国核电企业西屋电气开始。  “西屋电气或许会出现数千亿日元的亏损。”2016
表面上看这是一起车祸,背后却是河南省南阳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非法融资资金链断裂的一次集中爆发,而类似的集资陷阱不只南阳独有  南阳人把今年的2月29日称作“黑色星期一”。当天中午,一辆白色比亚迪越野车突然冲倒了十多名中午放学的孩子(一名学生当场死亡),还继续疯狂向前行驶,直到在滨河路白河大桥北头东路被警方截停。  事后,南阳官方对外发布消息称,经公安机关审讯调查,犯罪嫌疑人马高潮作案动机主要是对社会
法国传统政治精英的那一套把戏,已经玩不转了  4月23日的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极右翼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名列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政坛新秀伊曼纽尔·马克龙,这让全世界大大松了口气。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马克龙只有39岁,从政经验满打满算只有七年,一年前他才创立新党“前进”,而勒庞、菲永、梅朗雄等对手都是政坛宿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龙的胜利才是此次法国大选最大的意外。  不过,马克龙并非寒门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