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涯规划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面前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着手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宏观上具有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期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更具科学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辅导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从出生开始就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生涯代表着这些角色的过程,它包括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事业等这些含义。生涯作为贯穿人一生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构成: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过程;经历,即一个人一生所处的各个阶段和饰演的不同角色;个人对各种角色投入的程度。[1]而大学生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征,考虑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因素,結合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目前高校毕业生成倍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指导,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理想理念、人生目标和择业观有较好的定位,还能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58.67%的学生其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而且14.54%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调查,只有5%的人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仍然没有在学习期间给予足够和广泛重视。在许多高校,各院系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各院辅导员或团委老师兼任,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亟需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推行只是传统的说教,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就更难指望。而很多大学生总是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他们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却找不到路径,这时才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他们已经殆误了最佳择业时机。
2.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
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只占16%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3]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缺乏充分了解,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能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许多高校在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我评价过高,好高骛远。一些同学在职业定位时表示自己在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理,立志做金领的不在少数。职业目标定位高,可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但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后果往往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带来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另外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功利性太强,往往倾向于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福利好的大企业,很少有人问津西部和农村。(2)我评价过低,目光短浅。有些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开放性思维和竞争意识,这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往往偏低,这样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3.生涯规划设计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全面展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目前在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标准与步骤等方面尚不能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第二,缺乏连续、系统的生涯指导。许多高校只为了就业而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临时性的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进行长远的生涯发展定位。许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没有对四年的大学时光做合理的规划,而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第三,缺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高校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不能对各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生涯规划,更不能对学生个人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生涯设计和指导。第四,缺乏评估与反馈机制。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尽管近几年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但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让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真正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形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创新和规范模式,笔者现提出以下策略。
1.培养大学生自我识别和测评定位能力
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之前,首先应该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识别,了解自我内在的特质和外部的差异性,有侧重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路线,量体裁衣。一个量身定做的生涯规划才是最适宜的生涯规划,如果忽略了自我识别和定位,所做的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其次,要对生涯规划环境进行分析。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必须符合社会这个大环境前提才能赖以实现,在制定生涯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明确社会价值取向,了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自然环境等全面态势,才能在生涯规划中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2、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是用科学指导思想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使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一体”是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主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宏观和方向上的策划与指导。“三体”是指学工系列、教务系列、社团系列三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办,主要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教务系列辅导办主要对生涯规划进行学习引导、案例研究分析、项目开发指导、教材编写等一系列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学生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工系列辅导办主要负责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修正等一系列执行情况做指导,下面可设立理论研究、素质拓展、实践探索、考核评估等一系列分室,而具体管理模式可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运行。社团系列是指来自社会知名生涯规划师、用人单位、家长评判团等各方代表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给学生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这样各系列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操作,共同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和有序进行。
3.培养辅导员成为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规划、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这是学生辅导员职责使然,是其在学生学习、就业、成长成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者,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领路者,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是学生走上职业生涯路上的铺路者。而综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结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要日益增长, 这就对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与指导,由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生涯全过程教育,是一个会收到良好效果的举措。
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为大学生大学四年和整个人生指明了前进的航标。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共同探索,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刘善球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辅导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从出生开始就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生涯代表着这些角色的过程,它包括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事业等这些含义。生涯作为贯穿人一生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构成: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过程;经历,即一个人一生所处的各个阶段和饰演的不同角色;个人对各种角色投入的程度。[1]而大学生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征,考虑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因素,結合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目前高校毕业生成倍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指导,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理想理念、人生目标和择业观有较好的定位,还能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58.67%的学生其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而且14.54%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调查,只有5%的人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是总体来说,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仍然没有在学习期间给予足够和广泛重视。在许多高校,各院系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各院辅导员或团委老师兼任,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亟需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推行只是传统的说教,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就更难指望。而很多大学生总是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他们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却找不到路径,这时才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他们已经殆误了最佳择业时机。
2.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
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只占16%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3]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缺乏充分了解,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能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许多高校在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我评价过高,好高骛远。一些同学在职业定位时表示自己在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理,立志做金领的不在少数。职业目标定位高,可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但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后果往往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带来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另外许多同学职业目标功利性太强,往往倾向于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福利好的大企业,很少有人问津西部和农村。(2)我评价过低,目光短浅。有些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开放性思维和竞争意识,这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往往偏低,这样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3.生涯规划设计不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全面展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目前在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标准与步骤等方面尚不能建立在科学和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第二,缺乏连续、系统的生涯指导。许多高校只为了就业而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临时性的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进行长远的生涯发展定位。许多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没有对四年的大学时光做合理的规划,而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第三,缺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高校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原因制约,不能对各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生涯规划,更不能对学生个人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生涯设计和指导。第四,缺乏评估与反馈机制。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尽管近几年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但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让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真正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形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创新和规范模式,笔者现提出以下策略。
1.培养大学生自我识别和测评定位能力
自我识别与测评定位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之前,首先应该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识别,了解自我内在的特质和外部的差异性,有侧重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路线,量体裁衣。一个量身定做的生涯规划才是最适宜的生涯规划,如果忽略了自我识别和定位,所做的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其次,要对生涯规划环境进行分析。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必须符合社会这个大环境前提才能赖以实现,在制定生涯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明确社会价值取向,了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自然环境等全面态势,才能在生涯规划中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2、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体系是用科学指导思想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使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一体”是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主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宏观和方向上的策划与指导。“三体”是指学工系列、教务系列、社团系列三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办,主要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教务系列辅导办主要对生涯规划进行学习引导、案例研究分析、项目开发指导、教材编写等一系列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学生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工系列辅导办主要负责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修正等一系列执行情况做指导,下面可设立理论研究、素质拓展、实践探索、考核评估等一系列分室,而具体管理模式可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运行。社团系列是指来自社会知名生涯规划师、用人单位、家长评判团等各方代表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给学生生涯规划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这样各系列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操作,共同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和有序进行。
3.培养辅导员成为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 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规划、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这是学生辅导员职责使然,是其在学生学习、就业、成长成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者,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领路者,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是学生走上职业生涯路上的铺路者。而综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结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需要日益增长, 这就对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与指导,由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生涯全过程教育,是一个会收到良好效果的举措。
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为大学生大学四年和整个人生指明了前进的航标。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共同探索,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刘善球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