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柳和城先生的《橄榄集》,仿佛走进一个商务印书馆的博物馆,里面关于商务印书馆的史料琳琅满目:进进出出穿西装的、穿长衫的,尽是商务印书馆的人;书中介绍的,尽是商务印书馆曾经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事;一百多年的商务印书馆出过数以万计的书,和城也择其要者娓娓道来。所以,读过《橄榄集》,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人增长知识。
一是研究有厚度。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出版界,都是一座高山。但凡上过学的人,都曾经拥有商务印书馆的字典,读过商务印书馆的书,所以大凡有一定阅历以后,都想了解商务印书馆是怎么成为出版界百年巨舰的。因此,研究商务印书馆,成为出版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具有愚公精神的柳和城先生,既不是出版界中人,也不是研究人员,却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不论寒暑,不计名利,在商务印书馆这座富矿里梳理寻觅,发掘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商务往事,《橄榄集》就是他在这块沃土上耕耘的最新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参与编写过《张元济年谱》以及年谱长编,出版了《张元济传》和《孙毓修评传》—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孙毓修传记……在这样广度的基础上,选编出这部《橄欖集》,其厚度是可想而知的。《橄榄集》里长长短短、林林总总的文章,既有学术味,又有可读性。这些有根有据、有滋有味的文章,都是他从史料中一点一滴发掘整理出来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因而能将商务印书馆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又因为决不道听途说、随意发挥、博人眼球,读来让人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阅读的放心感。
二是新意迭出。商务印书馆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栋,要做到有新意委实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橄榄集》中,和城常常能够提供最新的史料,让人读来饶有兴味。如写《营造法式》的印行传播过程,历数《营造法式》刻本、抄本,近现代的刊本和注释,时间跨度达九百余年。从北宋、南宋、元明到清代,再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营造法式》版权以及余书一百部“让归”商务印书馆,这部建筑史上的瑰宝奇书才正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间充满传奇故事,让人对商务印书馆为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深感敬意。他还由此道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研究生涯与《营造法式》的联系,趣味盎然。又如在《少年徐志摩读过的美国游记》一文中,和城考证出徐志摩读过商务印书馆谦本图游记一事。谦本图这个并不知名的美国作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却非常走运,后来成为文豪的徐志摩和茅盾与这位作家都有点关系:徐志摩少年时代就读过谦本图的游记,并抄录过四篇北美游记;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以后,第一次动手翻译的就是谦本图的“衣、食、住”三本小册子。有意思的是,和城在介绍时,还注意到当年孙毓修作为《地理读本》的编辑,于书中收录了意大利无线电发明者少年马孔尼小传,马孔尼预言了未来世界“怀中之无线电话机”的普及状况。看今天满世界的手机,让人哑然失笑之余,着实对少年马孔尼敬佩不已。
三是史料运用别具一格。和城近年常常从新发现的史料中开拓新的研究课题。如张元济致卢弼信札,王云五、郑贞文、徐亮等致张元济信札所涉及的商务印书馆馆史内容,都是他的新的研究课题。同时,对一般研究者所熟悉的旧史料,他经过爬梳剔抉、追根溯源,常常能发现新的研究内容,如在《张元济日记》中,他发现了在张元济主持下问世的《上海商业名录》一书,考证出它是中国首部企业黄页。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的研究者很多,成果也不少,柳先生另辟蹊径,从涵芬楼志书、涵芬楼三种影宋本这样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给人以新的启发。还有论述张元济宗教观的一篇文章,也是运用旧史料开辟新视角的可贵尝试。
四是独见中有深情。也许是和城研究商务印书馆时间太久太深的缘故,所以在和城笔下,对商务史料的运用常常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而且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感到温润而真实。比如过去我们只知道高梦旦这位德高望重的商务印书馆前辈爱惜人才,引进人才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自己却甘心在其手下做个部门负责人,这种真心让贤的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是极为罕见的。和城在《橄榄集》里没有重复大家所熟知的高梦旦往事,而是另辟蹊径,介绍了他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一面,作为商务印书馆元老之一,他的《十三月新历法》一书在历法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在介绍英文部邝富灼的文章中,和城几乎把自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搜集的史料全部贡献了出来。如邝富灼进商务印书馆时,工资比张元济还高,而且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长的位置上工作了二十一年,直到退休。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毕生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需要何等的心态!
在《橄榄集》中,和城还披露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商务法律顾问丁榕律师和张元济国际友人柯师太福的介绍;商务印书馆地图专家童世亨的贡献,在以往研究中提到得不多;又如商务印书馆编辑章锡琛与徐调孚、作者王素意等故人往事,让我们在历史中,体会到商务印书馆当年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的奥秘。
一是研究有厚度。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出版界,都是一座高山。但凡上过学的人,都曾经拥有商务印书馆的字典,读过商务印书馆的书,所以大凡有一定阅历以后,都想了解商务印书馆是怎么成为出版界百年巨舰的。因此,研究商务印书馆,成为出版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具有愚公精神的柳和城先生,既不是出版界中人,也不是研究人员,却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不论寒暑,不计名利,在商务印书馆这座富矿里梳理寻觅,发掘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商务往事,《橄榄集》就是他在这块沃土上耕耘的最新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参与编写过《张元济年谱》以及年谱长编,出版了《张元济传》和《孙毓修评传》—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孙毓修传记……在这样广度的基础上,选编出这部《橄欖集》,其厚度是可想而知的。《橄榄集》里长长短短、林林总总的文章,既有学术味,又有可读性。这些有根有据、有滋有味的文章,都是他从史料中一点一滴发掘整理出来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因而能将商务印书馆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又因为决不道听途说、随意发挥、博人眼球,读来让人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阅读的放心感。
二是新意迭出。商务印书馆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栋,要做到有新意委实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橄榄集》中,和城常常能够提供最新的史料,让人读来饶有兴味。如写《营造法式》的印行传播过程,历数《营造法式》刻本、抄本,近现代的刊本和注释,时间跨度达九百余年。从北宋、南宋、元明到清代,再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营造法式》版权以及余书一百部“让归”商务印书馆,这部建筑史上的瑰宝奇书才正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间充满传奇故事,让人对商务印书馆为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深感敬意。他还由此道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研究生涯与《营造法式》的联系,趣味盎然。又如在《少年徐志摩读过的美国游记》一文中,和城考证出徐志摩读过商务印书馆谦本图游记一事。谦本图这个并不知名的美国作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却非常走运,后来成为文豪的徐志摩和茅盾与这位作家都有点关系:徐志摩少年时代就读过谦本图的游记,并抄录过四篇北美游记;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以后,第一次动手翻译的就是谦本图的“衣、食、住”三本小册子。有意思的是,和城在介绍时,还注意到当年孙毓修作为《地理读本》的编辑,于书中收录了意大利无线电发明者少年马孔尼小传,马孔尼预言了未来世界“怀中之无线电话机”的普及状况。看今天满世界的手机,让人哑然失笑之余,着实对少年马孔尼敬佩不已。
三是史料运用别具一格。和城近年常常从新发现的史料中开拓新的研究课题。如张元济致卢弼信札,王云五、郑贞文、徐亮等致张元济信札所涉及的商务印书馆馆史内容,都是他的新的研究课题。同时,对一般研究者所熟悉的旧史料,他经过爬梳剔抉、追根溯源,常常能发现新的研究内容,如在《张元济日记》中,他发现了在张元济主持下问世的《上海商业名录》一书,考证出它是中国首部企业黄页。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的研究者很多,成果也不少,柳先生另辟蹊径,从涵芬楼志书、涵芬楼三种影宋本这样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给人以新的启发。还有论述张元济宗教观的一篇文章,也是运用旧史料开辟新视角的可贵尝试。
四是独见中有深情。也许是和城研究商务印书馆时间太久太深的缘故,所以在和城笔下,对商务史料的运用常常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而且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感到温润而真实。比如过去我们只知道高梦旦这位德高望重的商务印书馆前辈爱惜人才,引进人才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自己却甘心在其手下做个部门负责人,这种真心让贤的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是极为罕见的。和城在《橄榄集》里没有重复大家所熟知的高梦旦往事,而是另辟蹊径,介绍了他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一面,作为商务印书馆元老之一,他的《十三月新历法》一书在历法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在介绍英文部邝富灼的文章中,和城几乎把自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搜集的史料全部贡献了出来。如邝富灼进商务印书馆时,工资比张元济还高,而且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长的位置上工作了二十一年,直到退休。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毕生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需要何等的心态!
在《橄榄集》中,和城还披露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商务法律顾问丁榕律师和张元济国际友人柯师太福的介绍;商务印书馆地图专家童世亨的贡献,在以往研究中提到得不多;又如商务印书馆编辑章锡琛与徐调孚、作者王素意等故人往事,让我们在历史中,体会到商务印书馆当年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