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诗人艾青,熟悉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读者会想到他的许多名篇,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手推车》《北方》《黎明的通知》《雨花石》等等。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登上文坛到一九九六年逝世,艾青贡献给我们的优秀诗篇实在太多,但我这里只讲他三首有关欧洲和法国的诗歌,就是有名的《芦笛》,还有或许不那么有名的《巴黎》与《马赛》。
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写于艾青诗歌创作的起步期,即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他被羁押于国民党监狱的那段日子,而且这三首诗都是以诗人一九二九年初至一九三二年初留学法国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现代欧洲文明的复杂情感,这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欧洲、重新思考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仍然不无启迪。
先来看看艾青对法国南部著名港口城市马赛的吟诵。这首诗篇名就叫《马赛》,开头是这样写的—
如今,
无定的行程已把我抛在这
陌生的海角的边滩上了。
诗人好像不肯告诉读者,他从前有过什么经历,一上来就说“如今”。但他对“如今”的诉说,仍然提到“从前”,就是即将结束于马赛的那“无定的行程”。诗人在法国的留学生活究竟怎样“无定”,真是欲说还休。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多么艰辛、多么屈辱的“从前”!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很快转向眼前的现实,转向“无定的行程”再次将他抛来的这座天涯海角的陌生城市。这是怎样一座城市?先看它的街道—
这城市的街道
摇荡着,
货车也像醉汉一样颠扑,
不平的路,
使车辆如村妇般
连咒带骂地滚过—
街道怎么会“摇荡”?原来坑坑洼洼极不平坦的路面使行驶的车辆像醉汉一样剧烈颠簸,从坐在车上的司机或乘客看来,街道可不就是在“摇荡”吗?
如此描写马赛街道的崎岖坎坷似乎还不够,诗人又说—
不平的路,
使车辆如村妇般
连咒带骂地滚过—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如此描写马赛的街道,无非想告诉读者,这座城市多么混乱,多么缺乏理性、秩序与善意,到处是疯狂与丑惡,到处是可怕的陷阱:
在路边
无数商铺的前面,
潜伏着
期待着
看不见的计谋,
和看不见的欺瞒—
因此,是道路的颠簸不平跟人心的黑暗与险恶共同造成生活的坎坷崎岖。既然如此,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涌向城市?诗人这样解释—
他们的眼都一致地
观望他们的前面
—如海洋上夜里的船只
朝向灯塔所指示的路,
像有着生活之幸福的火焰
在茫茫的远处向他们招手
原来,这充满计谋、欺瞒、丑恶和动荡的城市,竟是现代人的希望所在。他们只能飞蛾扑火般扑向这命定的归宿。过去三年,诗人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在这些扑向城市的可悲的人们中间,心境自然不会太好—
在你这陌生的城市里,
我的快乐和悲哀,
都同样地感到单调而又孤独!
像唯一的骆驼,
在无限风飘的沙漠中,
寂寞地寂寞地跨过—
街头群众的欢腾的呼嚷,
也像飓风所煽起的砂石,
向我这不安的心头,
不可抗地飞来—
诗人怀揣一颗“单调”“孤独”又“不安”的心,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望去,似乎一切都改变了形状,都包含了特殊的意味—
午时的太阳,
是中了酒毒的眼,
放射着混沌的愤怒
和混沌的悲哀—
烟囱!
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
头顶上
忧郁的流散着
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
海岸的码头上,
堆货栈
和转运公司
和大商场的广告,
强硬地屹立着,
像林间的盗
等待着及时而来的财物。
《马赛》这首诗,从街道的坎坷崎岖写起,依次写到街上各种车辆的颠簸,街两旁各种商店的欺诈,再写到人们如何飞蛾扑火般涌向城市,写到城市特有的景观,如烟囱、码头、堆货的仓库、大商场广告。这一切都面目狰狞,像森林里杀人越货的强盗。最后,诗人的目光停留在那即将载着他从马赛离开法国、回归故乡的“大邮轮”—
这大邮轮啊
世界上最堂皇的绑匪!
几年前
我在它的肚子里
就当一条米虫般带到此地来时, 已看到了
它的大肚子的可怕的容量。
它的饕餮的鲸吞
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
遭难得
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
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半个世纪以来
已使得几个民族在它们的史页上
涂满了污血和耻辱的泪—
而我—
这败颓的少年啊,
就是这些民族当中
几万万里的一员!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和东方的征服、压榨和掠夺,被诗人压缩在“大邮轮”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独特意象中。在这以前,似乎还没有哪个诗人如此敏锐地写出过漂泊异国的中国的“败颓的少年”的心声。
但是,这少年与饕餮般鲸吞一切的西方“大邮轮”的故事还没结束—
今天
大邮轮将又把我
重新以无关心的手势,
抛到它的肚子里,
像另外的
成百成千的旅行者们一样。
三年前将诗人从中国运来法国的是这大邮轮,如今将他从法国运回中国的还是这大邮轮。运“我”来时,大邮轮只当“我”是一条微不足道的“米虫”;运“我”回去,大邮轮又把“我”随意抛进它的大肚子里。在大邮轮面前,“我”的生命毫无价值。
写到这里,诗人终于大声吼出他对马赛的复杂情感—
马赛!
当我临走时
我高呼着你的名字!
而且我
以深深了解你的罪恶和秘密的眼,
依恋地
不忍舍去地看着你
……
艾青在巴黎,因极度贫穷,实际上无法正规地学习绘画,三年不到,便不得不铩羽而归。马赛是他一九二九年春登陆法国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一九三二年春告别法国的最后一站。他透過马赛对法国社会的描写,像一幅幅凌乱而粗粝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充满了爱与恨、光荣与屈辱、决绝与眷恋的纠葛。
巴黎又怎样呢?
和《马赛》一样,诗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监狱里回忆他在巴黎的生活,焦点也并非来到这座城市的起初的欣喜,而是临别时的百感交集。《巴黎》的情绪比《马赛》更加激越。与其说诗人从方方面面描绘客观存在的巴黎,不如说他是从各个角度描写自己心目中的巴黎。
一会儿,他将巴黎比作“患了歇斯底里的美丽的妓女”,让无数人神魂颠倒。一会儿,他又像描写马赛那样,依次描写巴黎街头的各色人等,城市的各种设施,比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高耸的纪念碑尖顶,金光灿灿的铜像,大商铺和拍卖场的音乐,车水马龙的汽车、电车与“地道车”(巴黎1900年就有地铁),他说:“轮子+轮子+轮子是跳动的读点/汽笛+汽笛+汽笛是惊叹号!”这一切凑合成“无限长的美文”,显示巴黎“最怪异的‘个性’”。巴黎的“个性”何在?诗人一言以蔽之:“你是怪诞的,巴黎!”
然而,一旦从眼前的光怪陆离转向巴黎伟大的革命历史,诗人又止不住发出由衷的赞美—
巴黎
你是健强的!
你火焰冲天所发出的磁力
吸引了全世界上
各个国度的各个种族的人们,
怀着冒险的心理
奔向你
去爱你吻你
或者恨你到透骨!
—你不知道
我是从怎样的遥远的草堆里
跳出,
朝向你
伸出了我震颤的手臂
而鞭策了自己
直到使我深深的受苦!
巴黎,你这珍贵的创造啊
直叫人勇于生活
像勇于死亡一样的鲁莽!
“怪诞”的巴黎,又是“健强”的,它火光冲天,热力四射,激发人们对它产生极度的爱与恨,要么勇敢地去生活,要么勇敢地接受死亡。而这样的歌颂往前一步,又变成刻骨的咒诅—
你用了
春药,拿破仑的铸像,酒精,凯旋门
铁塔,女性
卢佛尔博物馆,歌剧院
交易所,银行
招致了:
整个地球上的—
白痴,赌徒,淫棍
酒徒,大腹贾,
野心家,拳击师
空想家,投机者们—
啊,巴黎!
为了你的嫣然一笑
已使得多少人们
抛弃了
深深的爱着的他们的家园,
迷失在你的暧昧的青睐里,
几十万人
都花尽了他们的精力
流干了劳动的汗,
去祈求你
能给他们些须的爱怜!
但是
你—
庞大的都会啊
却是这样的一个
铁石心肠的生物!
我们终于
以痛苦,失败的沮丧
而益增强了
你放射的光彩
你的骄傲!而你
却抛弃众人在悲恸里,
像废物一般的
毫不惋惜!
巴黎,
我恨你像爱你似的坚强
诗人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歌颂赞美巴黎,又一遍又一遍诅咒叱骂巴黎。他在告别巴黎之际,甚至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卷土重来,要攻克、征服和肆意蹂躏这座怪诞的城市—
莫笑我将空垂着两臂
走上了懊丧的归途,
我还年轻!
而且
从生活之沙场上所溃败了的
决不只是我这孤单的一个! —他们实在比为你所宠爱的
人数要多得可怕!
我们都要
在远离着你的地方
—经历些时日吧
以磨炼我们的筋骨
等时间到了
就整饬着队伍
兴兵而来!
那时啊
我们将是攻打你的先锋,
当攻克了你时
我们将要
娱乐你
拥抱着你
要你在我们的臂上
癫笑歌唱!
巴黎,你—噫,
这淫荡的
淫荡的
妖艳的姑娘!
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诗人,曾经向现代文明的心脏巴黎倾泻过如此对立、如此分裂、如此暴烈而又如此缠绵的复杂情感。
一九四○年六月十四日,在重庆的艾青听说巴黎为德军攻占,第二日,也就是六月十五日,他就奋笔创作了《哀巴黎》。在这首诗中,艾青想象巴黎这个现代欧洲文明的中心、他自己的旧游之地被德国法西斯铁蹄任意蹂躏的惨状,法国政客(“懦庸的统治者”)弃城而去的丑态,以及法兰西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哀。最后,诗人隔着遥远的距离衷心祝愿:“法兰西人民将更坚强起来,/他们将在街头/重新布置障碍物/为了抵抗自己的敌人/将有第二公社的诞生!”艾青献给巴黎的这第二首长诗,感情不可谓不真挚,政治立场甚至更加鲜明而正确,但如果与《巴黎》相比,無论想象的丰赡与奇诡,还是激情的充沛与挥洒,都不能不逊色许多。
一首诗是诗人一段生命的结晶,它的旋律、温度与色彩,受制于一时一地的情景,犹如彗星划过夜空,那一瞬间的光耀只能爆发一次,时过境迁,即使诗人自己也无法追回,更不可复制。
然而艾青也有无限柔情献给巴黎,献给法兰西,献给“欧罗巴”。《芦笛》一开篇就充满感恩地诉说—
我从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同着它,
我曾在大西洋边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本来在欧洲感觉无家可归的诗人,因为这支芦笛,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这支芦笛并非实有之物,而是法国诗人阿波利纳尔的一个典故。监狱里的艾青正在阅读阿波利纳尔的一本诗集《酒精》,其中有两行诗句被艾青借来做了《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芦笛”,你可以理解为诗歌,也可以理解为欧洲文学所显示的现代文明,而“法国大元帅的节杖”则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所唾弃的欧洲的世俗权威,也是被羁押狱中的艾青所傲视的中国的世俗权威。凭着这支芦笛,诗人过去曾在大西洋边的欧罗巴“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也是凭着这支芦笛,如今身陷囹圄的诗人照样傲视和唾弃那些洋洋得意的统治者。这神奇的芦笛不是别的,乃是文明的欧罗巴给予他的宝贵馈赠,所以“我想起那支芦笛啊,/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
对不同的巴黎、不同的法兰西和不同的欧罗巴,诗人怀抱着不同的情感—
谁不应该朝向那
白里安和俾斯麦的版图
吐上轻蔑的唾液呢—
那在眼角里充溢着贪婪,
卑污的盗贼的欧罗巴!
但是,
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波特莱尔和兰布的欧罗巴。
诗人心目中的两个巴黎、两个法国、两个欧洲既撕裂着,又并存着。诗人向一个投去的诅咒、叱骂和唾弃,跟他向另一个所献上的羡慕、赞美与感谢,难解难分。艾青的诗,就是这样写出那个年代中国人对巴黎、对法国、对欧洲的对立而又统一的情感。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欧洲旅游、留学或移民定居。比起当年贫困的留学生艾青,今天的中国人会跑更多地方,拍更多照片,喝更多咖啡,买更多名牌,获得或失去更大的财富,得到更高的荣耀,或遭受更重的屈辱,从而对巴黎、法国和欧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重读艾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关马赛、巴黎和欧洲的这三首狱中诗篇,某些地方好像就是为今天而写,令我们感到异常亲切。
二○一九年一月二十日
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写于艾青诗歌创作的起步期,即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他被羁押于国民党监狱的那段日子,而且这三首诗都是以诗人一九二九年初至一九三二年初留学法国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现代欧洲文明的复杂情感,这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欧洲、重新思考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仍然不无启迪。
一
先来看看艾青对法国南部著名港口城市马赛的吟诵。这首诗篇名就叫《马赛》,开头是这样写的—
如今,
无定的行程已把我抛在这
陌生的海角的边滩上了。
诗人好像不肯告诉读者,他从前有过什么经历,一上来就说“如今”。但他对“如今”的诉说,仍然提到“从前”,就是即将结束于马赛的那“无定的行程”。诗人在法国的留学生活究竟怎样“无定”,真是欲说还休。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多么艰辛、多么屈辱的“从前”!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很快转向眼前的现实,转向“无定的行程”再次将他抛来的这座天涯海角的陌生城市。这是怎样一座城市?先看它的街道—
这城市的街道
摇荡着,
货车也像醉汉一样颠扑,
不平的路,
使车辆如村妇般
连咒带骂地滚过—
街道怎么会“摇荡”?原来坑坑洼洼极不平坦的路面使行驶的车辆像醉汉一样剧烈颠簸,从坐在车上的司机或乘客看来,街道可不就是在“摇荡”吗?
如此描写马赛街道的崎岖坎坷似乎还不够,诗人又说—
不平的路,
使车辆如村妇般
连咒带骂地滚过—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如此描写马赛的街道,无非想告诉读者,这座城市多么混乱,多么缺乏理性、秩序与善意,到处是疯狂与丑惡,到处是可怕的陷阱:
在路边
无数商铺的前面,
潜伏着
期待着
看不见的计谋,
和看不见的欺瞒—
因此,是道路的颠簸不平跟人心的黑暗与险恶共同造成生活的坎坷崎岖。既然如此,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涌向城市?诗人这样解释—
他们的眼都一致地
观望他们的前面
—如海洋上夜里的船只
朝向灯塔所指示的路,
像有着生活之幸福的火焰
在茫茫的远处向他们招手
原来,这充满计谋、欺瞒、丑恶和动荡的城市,竟是现代人的希望所在。他们只能飞蛾扑火般扑向这命定的归宿。过去三年,诗人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在这些扑向城市的可悲的人们中间,心境自然不会太好—
在你这陌生的城市里,
我的快乐和悲哀,
都同样地感到单调而又孤独!
像唯一的骆驼,
在无限风飘的沙漠中,
寂寞地寂寞地跨过—
街头群众的欢腾的呼嚷,
也像飓风所煽起的砂石,
向我这不安的心头,
不可抗地飞来—
诗人怀揣一颗“单调”“孤独”又“不安”的心,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望去,似乎一切都改变了形状,都包含了特殊的意味—
午时的太阳,
是中了酒毒的眼,
放射着混沌的愤怒
和混沌的悲哀—
烟囱!
你这为资本所奸淫了的女子!
头顶上
忧郁的流散着
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的煤烟—
海岸的码头上,
堆货栈
和转运公司
和大商场的广告,
强硬地屹立着,
像林间的盗
等待着及时而来的财物。
《马赛》这首诗,从街道的坎坷崎岖写起,依次写到街上各种车辆的颠簸,街两旁各种商店的欺诈,再写到人们如何飞蛾扑火般涌向城市,写到城市特有的景观,如烟囱、码头、堆货的仓库、大商场广告。这一切都面目狰狞,像森林里杀人越货的强盗。最后,诗人的目光停留在那即将载着他从马赛离开法国、回归故乡的“大邮轮”—
这大邮轮啊
世界上最堂皇的绑匪!
几年前
我在它的肚子里
就当一条米虫般带到此地来时, 已看到了
它的大肚子的可怕的容量。
它的饕餮的鲸吞
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
遭难得
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
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半个世纪以来
已使得几个民族在它们的史页上
涂满了污血和耻辱的泪—
而我—
这败颓的少年啊,
就是这些民族当中
几万万里的一员!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和东方的征服、压榨和掠夺,被诗人压缩在“大邮轮”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独特意象中。在这以前,似乎还没有哪个诗人如此敏锐地写出过漂泊异国的中国的“败颓的少年”的心声。
但是,这少年与饕餮般鲸吞一切的西方“大邮轮”的故事还没结束—
今天
大邮轮将又把我
重新以无关心的手势,
抛到它的肚子里,
像另外的
成百成千的旅行者们一样。
三年前将诗人从中国运来法国的是这大邮轮,如今将他从法国运回中国的还是这大邮轮。运“我”来时,大邮轮只当“我”是一条微不足道的“米虫”;运“我”回去,大邮轮又把“我”随意抛进它的大肚子里。在大邮轮面前,“我”的生命毫无价值。
写到这里,诗人终于大声吼出他对马赛的复杂情感—
马赛!
当我临走时
我高呼着你的名字!
而且我
以深深了解你的罪恶和秘密的眼,
依恋地
不忍舍去地看着你
……
艾青在巴黎,因极度贫穷,实际上无法正规地学习绘画,三年不到,便不得不铩羽而归。马赛是他一九二九年春登陆法国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一九三二年春告别法国的最后一站。他透過马赛对法国社会的描写,像一幅幅凌乱而粗粝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充满了爱与恨、光荣与屈辱、决绝与眷恋的纠葛。
二
巴黎又怎样呢?
和《马赛》一样,诗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监狱里回忆他在巴黎的生活,焦点也并非来到这座城市的起初的欣喜,而是临别时的百感交集。《巴黎》的情绪比《马赛》更加激越。与其说诗人从方方面面描绘客观存在的巴黎,不如说他是从各个角度描写自己心目中的巴黎。
一会儿,他将巴黎比作“患了歇斯底里的美丽的妓女”,让无数人神魂颠倒。一会儿,他又像描写马赛那样,依次描写巴黎街头的各色人等,城市的各种设施,比如鳞次栉比的建筑物,高耸的纪念碑尖顶,金光灿灿的铜像,大商铺和拍卖场的音乐,车水马龙的汽车、电车与“地道车”(巴黎1900年就有地铁),他说:“轮子+轮子+轮子是跳动的读点/汽笛+汽笛+汽笛是惊叹号!”这一切凑合成“无限长的美文”,显示巴黎“最怪异的‘个性’”。巴黎的“个性”何在?诗人一言以蔽之:“你是怪诞的,巴黎!”
然而,一旦从眼前的光怪陆离转向巴黎伟大的革命历史,诗人又止不住发出由衷的赞美—
巴黎
你是健强的!
你火焰冲天所发出的磁力
吸引了全世界上
各个国度的各个种族的人们,
怀着冒险的心理
奔向你
去爱你吻你
或者恨你到透骨!
—你不知道
我是从怎样的遥远的草堆里
跳出,
朝向你
伸出了我震颤的手臂
而鞭策了自己
直到使我深深的受苦!
巴黎,你这珍贵的创造啊
直叫人勇于生活
像勇于死亡一样的鲁莽!
“怪诞”的巴黎,又是“健强”的,它火光冲天,热力四射,激发人们对它产生极度的爱与恨,要么勇敢地去生活,要么勇敢地接受死亡。而这样的歌颂往前一步,又变成刻骨的咒诅—
你用了
春药,拿破仑的铸像,酒精,凯旋门
铁塔,女性
卢佛尔博物馆,歌剧院
交易所,银行
招致了:
整个地球上的—
白痴,赌徒,淫棍
酒徒,大腹贾,
野心家,拳击师
空想家,投机者们—
啊,巴黎!
为了你的嫣然一笑
已使得多少人们
抛弃了
深深的爱着的他们的家园,
迷失在你的暧昧的青睐里,
几十万人
都花尽了他们的精力
流干了劳动的汗,
去祈求你
能给他们些须的爱怜!
但是
你—
庞大的都会啊
却是这样的一个
铁石心肠的生物!
我们终于
以痛苦,失败的沮丧
而益增强了
你放射的光彩
你的骄傲!而你
却抛弃众人在悲恸里,
像废物一般的
毫不惋惜!
巴黎,
我恨你像爱你似的坚强
诗人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歌颂赞美巴黎,又一遍又一遍诅咒叱骂巴黎。他在告别巴黎之际,甚至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卷土重来,要攻克、征服和肆意蹂躏这座怪诞的城市—
莫笑我将空垂着两臂
走上了懊丧的归途,
我还年轻!
而且
从生活之沙场上所溃败了的
决不只是我这孤单的一个! —他们实在比为你所宠爱的
人数要多得可怕!
我们都要
在远离着你的地方
—经历些时日吧
以磨炼我们的筋骨
等时间到了
就整饬着队伍
兴兵而来!
那时啊
我们将是攻打你的先锋,
当攻克了你时
我们将要
娱乐你
拥抱着你
要你在我们的臂上
癫笑歌唱!
巴黎,你—噫,
这淫荡的
淫荡的
妖艳的姑娘!
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诗人,曾经向现代文明的心脏巴黎倾泻过如此对立、如此分裂、如此暴烈而又如此缠绵的复杂情感。
一九四○年六月十四日,在重庆的艾青听说巴黎为德军攻占,第二日,也就是六月十五日,他就奋笔创作了《哀巴黎》。在这首诗中,艾青想象巴黎这个现代欧洲文明的中心、他自己的旧游之地被德国法西斯铁蹄任意蹂躏的惨状,法国政客(“懦庸的统治者”)弃城而去的丑态,以及法兰西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哀。最后,诗人隔着遥远的距离衷心祝愿:“法兰西人民将更坚强起来,/他们将在街头/重新布置障碍物/为了抵抗自己的敌人/将有第二公社的诞生!”艾青献给巴黎的这第二首长诗,感情不可谓不真挚,政治立场甚至更加鲜明而正确,但如果与《巴黎》相比,無论想象的丰赡与奇诡,还是激情的充沛与挥洒,都不能不逊色许多。
一首诗是诗人一段生命的结晶,它的旋律、温度与色彩,受制于一时一地的情景,犹如彗星划过夜空,那一瞬间的光耀只能爆发一次,时过境迁,即使诗人自己也无法追回,更不可复制。
三
然而艾青也有无限柔情献给巴黎,献给法兰西,献给“欧罗巴”。《芦笛》一开篇就充满感恩地诉说—
我从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同着它,
我曾在大西洋边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本来在欧洲感觉无家可归的诗人,因为这支芦笛,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这支芦笛并非实有之物,而是法国诗人阿波利纳尔的一个典故。监狱里的艾青正在阅读阿波利纳尔的一本诗集《酒精》,其中有两行诗句被艾青借来做了《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芦笛”,你可以理解为诗歌,也可以理解为欧洲文学所显示的现代文明,而“法国大元帅的节杖”则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所唾弃的欧洲的世俗权威,也是被羁押狱中的艾青所傲视的中国的世俗权威。凭着这支芦笛,诗人过去曾在大西洋边的欧罗巴“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也是凭着这支芦笛,如今身陷囹圄的诗人照样傲视和唾弃那些洋洋得意的统治者。这神奇的芦笛不是别的,乃是文明的欧罗巴给予他的宝贵馈赠,所以“我想起那支芦笛啊,/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
对不同的巴黎、不同的法兰西和不同的欧罗巴,诗人怀抱着不同的情感—
谁不应该朝向那
白里安和俾斯麦的版图
吐上轻蔑的唾液呢—
那在眼角里充溢着贪婪,
卑污的盗贼的欧罗巴!
但是,
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波特莱尔和兰布的欧罗巴。
诗人心目中的两个巴黎、两个法国、两个欧洲既撕裂着,又并存着。诗人向一个投去的诅咒、叱骂和唾弃,跟他向另一个所献上的羡慕、赞美与感谢,难解难分。艾青的诗,就是这样写出那个年代中国人对巴黎、对法国、对欧洲的对立而又统一的情感。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欧洲旅游、留学或移民定居。比起当年贫困的留学生艾青,今天的中国人会跑更多地方,拍更多照片,喝更多咖啡,买更多名牌,获得或失去更大的财富,得到更高的荣耀,或遭受更重的屈辱,从而对巴黎、法国和欧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重读艾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关马赛、巴黎和欧洲的这三首狱中诗篇,某些地方好像就是为今天而写,令我们感到异常亲切。
二○一九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