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反思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的策略、目标以及基本课堂流程的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01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任务驱动”就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师只给出简单的讲解、提示,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如下阐述.
一、实施三重策略
(一)课前“任务驱动”,为自主探究奠基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就如打仗前挖工事、筑碉堡一样,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当然,任务驱动型预习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家里不同的实物,并分别对照教材上的定义,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捕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课堂“任务驱动”,为主动求知护航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则很容易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把学生不同的结果粘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找到11种展开图.然后,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将剪出的图形分类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以上两个任务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以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所感知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2.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入平面内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先安排学生为教室的座位贴座位号;接着,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要求他们根据票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一张只有排数,一张只有座位数);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说明理由.要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确定位置的方法?”
上述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知识.而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学《分式的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道同分母、分式相加的题目,学生很快写出了答案.然后,教师在上面两题的中间添加一个加号,将它们合为一题,要求学生解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都是同分母的分式,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样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任务驱动”,为拓展深入扎根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可见,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教学完《数据与图表》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研究性的课题任务: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体裁.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收集题材较为广泛:有一个学生收集了他家里最近一周童装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学校阳光大课间各种活动的参与人数;等等.在完成这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学生搜集的题材都来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致力四维目标
(一)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点多、散、碎,数学教学很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任务驱动”是探索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仍少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试图通过对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真正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致力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务驱动”广泛地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入手,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实践活动材料的过程,即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三、构建五步驱动
(一)“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见下表:
以上五步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这五个步骤.“任务驱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转动整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满足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任务设计的几项原则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任务时,需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总目标是“学会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边角的关系”,而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大小的认识和应用来实现的.首先,我全面分析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然后,我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以动手操作和相关的计算、分析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A.制订河宽计算的计划;B.制作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图片;C.制订旗杆或建筑物高度计算的计划;D.制订山体高度计算的计划;E.制订一个从公理化视角看待自然数及其算术运算航海路线计算的计划.
学生通过对这5个小任务的探究,不仅认识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且能系统地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从中获得探索的成就感,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设计了任务B.学生看了任务B后,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但是,如何找出边长呢?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找出边长.
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够得着”的体验.在我布置的任务C中,若简单设计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没有丝毫的挑战性,甚至会有学生不屑一顾.现设计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在任务E中,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形,经过分析和计算,比较两种不同的航行路线,得出最近的航行路线,从而完成任务.
3.任务探究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势必造成任务探究的失败,并最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陈贵云主编.数学教学通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
[4]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四)[N].中国教师报,2011-4-13.
[5]沈伟仙.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J].数理化学习,2014(4).
(责任编辑 钟伟芳)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01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任务驱动”就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师只给出简单的讲解、提示,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如下阐述.
一、实施三重策略
(一)课前“任务驱动”,为自主探究奠基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就如打仗前挖工事、筑碉堡一样,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当然,任务驱动型预习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家里不同的实物,并分别对照教材上的定义,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捕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课堂“任务驱动”,为主动求知护航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则很容易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把学生不同的结果粘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找到11种展开图.然后,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将剪出的图形分类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以上两个任务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以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所感知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2.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入平面内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先安排学生为教室的座位贴座位号;接着,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要求他们根据票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一张只有排数,一张只有座位数);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说明理由.要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确定位置的方法?”
上述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知识.而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学《分式的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道同分母、分式相加的题目,学生很快写出了答案.然后,教师在上面两题的中间添加一个加号,将它们合为一题,要求学生解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都是同分母的分式,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样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任务驱动”,为拓展深入扎根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可见,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教学完《数据与图表》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研究性的课题任务: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体裁.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收集题材较为广泛:有一个学生收集了他家里最近一周童装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学校阳光大课间各种活动的参与人数;等等.在完成这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学生搜集的题材都来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致力四维目标
(一)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点多、散、碎,数学教学很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任务驱动”是探索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仍少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试图通过对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真正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致力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务驱动”广泛地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入手,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实践活动材料的过程,即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三、构建五步驱动
(一)“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见下表:
以上五步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这五个步骤.“任务驱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转动整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满足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任务设计的几项原则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任务时,需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总目标是“学会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边角的关系”,而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大小的认识和应用来实现的.首先,我全面分析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然后,我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以动手操作和相关的计算、分析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A.制订河宽计算的计划;B.制作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图片;C.制订旗杆或建筑物高度计算的计划;D.制订山体高度计算的计划;E.制订一个从公理化视角看待自然数及其算术运算航海路线计算的计划.
学生通过对这5个小任务的探究,不仅认识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且能系统地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从中获得探索的成就感,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设计了任务B.学生看了任务B后,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但是,如何找出边长呢?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找出边长.
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够得着”的体验.在我布置的任务C中,若简单设计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没有丝毫的挑战性,甚至会有学生不屑一顾.现设计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在任务E中,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形,经过分析和计算,比较两种不同的航行路线,得出最近的航行路线,从而完成任务.
3.任务探究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势必造成任务探究的失败,并最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陈贵云主编.数学教学通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
[4]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四)[N].中国教师报,2011-4-13.
[5]沈伟仙.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J].数理化学习,2014(4).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