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虽然成果斐然,但是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缺陷,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身份与文化的关系,从教师的自我形象和学生的期待两方面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教师身份,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身份构建 跨文化交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笔者做从事的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外交,经济建设,教育等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更加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大量缺失,相反,大篇幅的讲解英语国家文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节日,风俗,音乐,电影等了若指掌,反而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学生以为《三国演义》改编自日本游戏,这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大纲》要求相差甚远。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当代高校英语教师输入中国文化能力欠缺,这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不能担负起培养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具有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英语教师急需职业身份的构建。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听课,学生访谈等形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包括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反馈),发现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很少涉及到文化层面的素材,就算有,也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些节日,文学作品等内容,造成了重英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局面,许多教师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了無法教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正如几位教师说分不清北宋和南宋的首都到底在何处?北宋和南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我想问:大学四级段落翻译中有一篇《清明上河图》,其中讲到“描绘的是都城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怎样给学生讲?此处的“都城”指何处?在讲到“亚洲四小龙”时,“龙”如何翻译?此处千万不可译作“dragon”,“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恶兽,而“虎”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虎虎生威之意,二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正如猛虎下山一般。因此,“亚洲四小龙”译作“Four Asian Tigers”,诸如此类文化因素问题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因为高校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重新构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势在必行!
二、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构建方式
那么如何构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强化自身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作为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只定位在“教书匠”的层面,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教育者,还是科研工作者,更要做一个文化学者,这就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中西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身份构建的重要环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跨语言的文化交流中,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只能采用转化翻译,例如:汉语中的中国象棋中的棋子“马”和“象”的基本走法“马走日,象走田”,这需要借鉴英语中的block(街区)来表达,“the knight moves to the opposite coner of two blocks away”和“the bishop moves to the opposite coner of four blocks away”.否则译文读者很难读懂。此处的“马”和“象”也不能简单的译作“horse”和“elephant”,而要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knight”和“bishop”。另如,四级翻译中的“鱼米之乡”如何翻译?这就考察到教师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把握功底,英语中有来自《圣经的成语》a region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意译作“富饶之地”,套译作“鱼米之乡”。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观念,在学习中提升,在教学中丰富自己!
2.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从头到尾不停地讲,学生坐在下面一味地听,然而,这种方式好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转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全员参与,全员互动,鼓励学生讲(反讲),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和补充,,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而不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除此以外,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实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如,端午节邀请外教和其他外国友人,留学生一起包粽子,用英文交流中西方文化,在体验中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可组织学生到季羡林国学院,黑陶研究所,陈爱伦书法工作室,由英语教师带队,用英语互动这方面的知识,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丰富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推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身份的构建。
3.利用外出学习,培训,调研来提升。近年来本科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的培训,学习,加大了科研支持力度,从而推动师资建设,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外出学习,培训,调研的机会,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和关于教学方法技巧的研讨会与同行交流,请教,学习,积极吸收,借鉴职业身份的构建的新模式,新经验;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入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参与学术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能拓宽学术视野。
4.完成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到“研究驱动型教师”的转变。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也承担着科研任务,陕西是教育大省,高校云集,人文底蕴深厚,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是再单纯的以教学为主,一门课教好几年,而是要在教好一门课的同时,积极尝试相关课程的教学,青年教师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尽早确定可行的研究方向,并全心投入科研。学校要鼓励教师将生活学术化,将学术生活化,坚持走“教研结合”的路子,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到科研中,最终反哺教学,甚至服务地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使得很多高校都形成了“重教学,轻科研”的局面,单纯的教学只是基础学段的教师特征,高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驱动力,积极探索,勇于钻研,探索自己身份与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教师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到“研究驱动型教师”的转变,也才符合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要求。
三、结语
教师是办学之本,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文化失语”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应积极探索身份与文化的关系,,并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吸收,借鉴职业身份的构建的新模式,新经验,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文化翻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0.
[2]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年第1期.
[3]张亚敏,刘小欣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KY017】“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与输出的必要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身份构建 跨文化交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笔者做从事的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外交,经济建设,教育等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更加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大量缺失,相反,大篇幅的讲解英语国家文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节日,风俗,音乐,电影等了若指掌,反而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学生以为《三国演义》改编自日本游戏,这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大纲》要求相差甚远。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当代高校英语教师输入中国文化能力欠缺,这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不能担负起培养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具有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英语教师急需职业身份的构建。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听课,学生访谈等形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包括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反馈),发现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很少涉及到文化层面的素材,就算有,也只是西方文化的一些节日,文学作品等内容,造成了重英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局面,许多教师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了無法教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正如几位教师说分不清北宋和南宋的首都到底在何处?北宋和南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我想问:大学四级段落翻译中有一篇《清明上河图》,其中讲到“描绘的是都城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怎样给学生讲?此处的“都城”指何处?在讲到“亚洲四小龙”时,“龙”如何翻译?此处千万不可译作“dragon”,“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恶兽,而“虎”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虎虎生威之意,二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正如猛虎下山一般。因此,“亚洲四小龙”译作“Four Asian Tigers”,诸如此类文化因素问题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因为高校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重新构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势在必行!
二、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构建方式
那么如何构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强化自身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作为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只定位在“教书匠”的层面,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教育者,还是科研工作者,更要做一个文化学者,这就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学习,总结,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中西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身份构建的重要环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跨语言的文化交流中,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只能采用转化翻译,例如:汉语中的中国象棋中的棋子“马”和“象”的基本走法“马走日,象走田”,这需要借鉴英语中的block(街区)来表达,“the knight moves to the opposite coner of two blocks away”和“the bishop moves to the opposite coner of four blocks away”.否则译文读者很难读懂。此处的“马”和“象”也不能简单的译作“horse”和“elephant”,而要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knight”和“bishop”。另如,四级翻译中的“鱼米之乡”如何翻译?这就考察到教师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把握功底,英语中有来自《圣经的成语》a region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意译作“富饶之地”,套译作“鱼米之乡”。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观念,在学习中提升,在教学中丰富自己!
2.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从头到尾不停地讲,学生坐在下面一味地听,然而,这种方式好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转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全员参与,全员互动,鼓励学生讲(反讲),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和补充,,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而不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除此以外,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实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如,端午节邀请外教和其他外国友人,留学生一起包粽子,用英文交流中西方文化,在体验中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可组织学生到季羡林国学院,黑陶研究所,陈爱伦书法工作室,由英语教师带队,用英语互动这方面的知识,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丰富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推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身份的构建。
3.利用外出学习,培训,调研来提升。近年来本科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的培训,学习,加大了科研支持力度,从而推动师资建设,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外出学习,培训,调研的机会,尤其是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和关于教学方法技巧的研讨会与同行交流,请教,学习,积极吸收,借鉴职业身份的构建的新模式,新经验;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入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参与学术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能拓宽学术视野。
4.完成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到“研究驱动型教师”的转变。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也承担着科研任务,陕西是教育大省,高校云集,人文底蕴深厚,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是再单纯的以教学为主,一门课教好几年,而是要在教好一门课的同时,积极尝试相关课程的教学,青年教师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尽早确定可行的研究方向,并全心投入科研。学校要鼓励教师将生活学术化,将学术生活化,坚持走“教研结合”的路子,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到科研中,最终反哺教学,甚至服务地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使得很多高校都形成了“重教学,轻科研”的局面,单纯的教学只是基础学段的教师特征,高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驱动力,积极探索,勇于钻研,探索自己身份与文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教师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到“研究驱动型教师”的转变,也才符合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要求。
三、结语
教师是办学之本,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文化失语”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应积极探索身份与文化的关系,,并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吸收,借鉴职业身份的构建的新模式,新经验,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文化翻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0.
[2]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年第1期.
[3]张亚敏,刘小欣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KY017】“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与输出的必要性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