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我认为,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效率。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
《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
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
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
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周总理”,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
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感知性朗读与感受性朗读,一个层次较低,一个层次较高,在要求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理解程度有高低,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要注意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朗读,是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展现了学生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比较性朗读,无疑是对传统教学重讲轻读模式的否定,是语文学习返朴归真的有效途径。
(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北门口小学)
我认为,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效率。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一、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
《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
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
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比较性朗读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
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周总理”,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
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感知性朗读与感受性朗读,一个层次较低,一个层次较高,在要求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理解程度有高低,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要注意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法朗读,是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展现了学生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比较性朗读,无疑是对传统教学重讲轻读模式的否定,是语文学习返朴归真的有效途径。
(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北门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