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题。课堂的低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教育部在落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指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和“高效”。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呢?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常思“三度”。
一、“思”语文课堂学生的兴趣度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理性太足,感性太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意识太强,以至目标淹没了过程;二是太重理性方法的力量,以至理性方法效力微弱;三是太重教师的“导”与“引”,以至学生思维凝滞,最终僵化。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的即使调动了,却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保持住,使得学生的兴趣稍纵即逝。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决定着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与接受度。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的老师没有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放在核心位置,也没有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兴趣、保持兴趣、加浓兴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由有趣到无趣,由兴趣浓到兴趣淡,最后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1.了解学生的心理。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渴求与心理期待、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意见与看法、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与想法,以此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断调整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2.寻找各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即使是对语文这一学科,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不相同。有的对小说感兴趣,有的对诗歌感兴趣,有的对散文感兴趣,有的对纸质的语文不感兴趣,而对智能化的语文感兴趣(如手机新闻、微博等),或者说对语文活动(如演讲、辩论、演课本剧)或非语文化的活动(如游戏)感兴趣。有语文兴趣,自然是好事情,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同学,我们要找到他们与语文的相关点,将学生的其他兴趣点“导引”到语文学习中来。3.探求保持与加浓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与方法。(1)由教师或学生提供学习范围,让大家说说自己的兴趣点,按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内容时适当考虑多数学生的兴趣点;(2)尽可能多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使得语文“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3)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让语文以生活化和社会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仅仅是教材。
二、“思”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不仅影响语文课堂的热度与浓度,而且还将影响语文课堂的效度。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演讲台。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热情?如何扩大参与面?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一是想方设法调动、保持和加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再根据学生的各自兴趣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阅读感兴趣的,教者向他们推荐阅读篇目,并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继而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篇目向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推介,要求说出推介理由并能让对方喜欢阅读你推介的篇目,保持和加浓这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从而带动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二是通过活动的方法,扩大全班同学的參与面,如经常性地举办诗歌诵读比赛、师生同题作文竞写、手抄报展示等活动,先是“强制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主动参与的目标。三是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变过去单一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形式,为多元评价。四是去除精英培育思想,让所有学生分层次地参与一些他自己感兴趣或能成功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思”语文课堂学生的接受度
一堂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样。这就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是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力,并没有完全做到考虑学生的接受度。语文课堂理应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理应考虑学生接受度。要做好这件事,需要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仅注重结果的做法,而要更多地關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的效果,在课堂“三度”中,兴趣是基础,参与是关键,接受是目的。我们若是在这三方面着力研究,语文教师成为智慧教师,将不是一种空想;语文课堂成为有效课堂,将不是一句空话!
一、“思”语文课堂学生的兴趣度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理性太足,感性太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意识太强,以至目标淹没了过程;二是太重理性方法的力量,以至理性方法效力微弱;三是太重教师的“导”与“引”,以至学生思维凝滞,最终僵化。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的即使调动了,却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保持住,使得学生的兴趣稍纵即逝。
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决定着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与接受度。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的老师没有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放在核心位置,也没有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兴趣、保持兴趣、加浓兴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由有趣到无趣,由兴趣浓到兴趣淡,最后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1.了解学生的心理。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渴求与心理期待、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意见与看法、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与想法,以此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断调整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2.寻找各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即使是对语文这一学科,每个学生的兴趣点都不相同。有的对小说感兴趣,有的对诗歌感兴趣,有的对散文感兴趣,有的对纸质的语文不感兴趣,而对智能化的语文感兴趣(如手机新闻、微博等),或者说对语文活动(如演讲、辩论、演课本剧)或非语文化的活动(如游戏)感兴趣。有语文兴趣,自然是好事情,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同学,我们要找到他们与语文的相关点,将学生的其他兴趣点“导引”到语文学习中来。3.探求保持与加浓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与方法。(1)由教师或学生提供学习范围,让大家说说自己的兴趣点,按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内容时适当考虑多数学生的兴趣点;(2)尽可能多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使得语文“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3)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让语文以生活化和社会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仅仅是教材。
二、“思”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不仅影响语文课堂的热度与浓度,而且还将影响语文课堂的效度。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演讲台。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热情?如何扩大参与面?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一是想方设法调动、保持和加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再根据学生的各自兴趣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阅读感兴趣的,教者向他们推荐阅读篇目,并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继而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篇目向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推介,要求说出推介理由并能让对方喜欢阅读你推介的篇目,保持和加浓这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从而带动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二是通过活动的方法,扩大全班同学的參与面,如经常性地举办诗歌诵读比赛、师生同题作文竞写、手抄报展示等活动,先是“强制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主动参与的目标。三是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变过去单一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形式,为多元评价。四是去除精英培育思想,让所有学生分层次地参与一些他自己感兴趣或能成功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思”语文课堂学生的接受度
一堂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样。这就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是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力,并没有完全做到考虑学生的接受度。语文课堂理应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理应考虑学生接受度。要做好这件事,需要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仅注重结果的做法,而要更多地關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的效果,在课堂“三度”中,兴趣是基础,参与是关键,接受是目的。我们若是在这三方面着力研究,语文教师成为智慧教师,将不是一种空想;语文课堂成为有效课堂,将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