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尹洪满(196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巴西、古巴等国家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结构为背景,定量对比分析了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系统的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战术运用效果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水平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G84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95-02
排球比赛中,各队接发球进攻系统中强攻、快攻、平快掩护攻和立体攻等不同战术打法类型运用次数的比例,及某种战术打法类型中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次数的比例,就构成了该队接发进攻系统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
本文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世界高水平女排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赛技术统计法,定量描述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揭示中国女排与世界其他高水平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存在的结构差异;分析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从进攻结构上提高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世界高水平女排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技术统计法 对获得第28届奥运会前4名的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4国女排,在2004年奥运会相互间3场比赛的录像进行技术统计。其中统计中国队对俄罗斯、巴西、古巴各1场比赛,统计俄罗斯、巴西、古巴对中国队的各1场比赛。共统计4队6场次比赛。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大量技术数据,运用586计算机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类型的结构特征 以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对俄罗斯、巴西、古巴女排三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为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定量分析的内容;以俄罗斯、巴西、古巴女排对中国女排三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为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定量分析的内容。对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定量描述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类型的结构特征(表1)。
从表1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三场比赛的接发球进攻中,强攻与立体攻场平均运用次数占扣球总数的百分比均低于世界强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快攻与平快掩护攻场平均运用次数占扣球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世界强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国队对世界强队的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和平快掩护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世界强队对中国队的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和立体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快速(快攻)、多变(平快掩护攻)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形式的主要特征。
2.2 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打法的结构特征 一种进攻战术类型包含有多种进攻战术打法。对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同一种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不同进攻战术打法统计对比见表2、表3、表4。
从表2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主要集中在四号位,占场平均强攻扣球总次数的86.36%,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号前排攻运用次数与世界强队无显著差异,但二号前排攻与后排一号区强攻运用次数之和(9.09%),与世界强队(44.2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对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球网的两端,其中在四号位占46.15%,二号位前排强攻与一号区后排强攻数量之和占44.28%(23.77%+20.51%),球网中部后排六号区强攻也占一定的比例(10.26%)。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分布的区域不够均衡。将强攻过多地集中在四号位,既不利于分散主攻队员的压力,也降低了对手对中国队强攻的拦防难度。
从表3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战术打法集中体现在单脚飞技术的运用(包括单脚背快和单脚背平快),占场平均快攻扣球总次数的79.31%。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与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战术打法集中体现在近体快技术的运用,占场平均快攻扣球总次数的47.06%。与中国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没有三号位半快球的运用。
从表4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平快掩护的四号位拉开战术和各种交叉战术,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0.95%。立体攻运用次数较少,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对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前排各种交叉战术和前排平快掩护的后排立体攻战术的运用,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4.62%。拉开、梯次运用次数较少,与中国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3 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扣死率与世界强队的比较接发球进攻组织的基本原则,既要使进攻战术类型和进攻战术打法适合本队运动员体能、技术特点,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发球进攻战术的进攻效果。对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相互间三场比赛接发球进攻不同战术类型运用的扣死率统计比较(表5)。
从表5可见,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中,快攻扣死率占场平均平快攻扣球总次数的67.24%,高于世界强队,且呈显著性差异。
平快掩护攻扣死率略高于世界强队,无显著性差异。
强攻与立体攻的扣死率略低于世界强队,无显著性差异。
总扣死率高于世界强队5.44%,但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效果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快攻的进攻。其中单脚飞占快攻总数的79.31%,单脚飞扣死率占单脚飞扣球总数的69.58%,是比赛中各队扣死率最高的进攻战术。
3 结论与建议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的数量结构来看,快攻和平快掩护攻运用的数量占优势地位;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和立体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不同战术类型的战术打法运用数量的结构来看,强攻主要集中在四号位,占场平均强攻扣球总次数的86.36%;快攻主要集中单脚飞技术的运用,单脚飞扣球占快攻总数的79.31%;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乎快掩护的四号位拉开战术和各种交叉战术,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0.95%。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战术扣死率来看,快攻扣死率达67.24%,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快攻的进攻。其中单脚飞占快攻总数的79.31%,单脚飞扣死率占单脚飞扣球总数的69.58%,是比赛中各队扣死率最高的扣球进攻战术。
与世界强队相比,快速(快攻)、多变(前排平快掩护攻)、快拉和单脚飞技战术运用数量多、扣死率高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打法与类型的主要特征。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将强攻过多地集中在四号位、立体攻运用数量少、没有掌握世界各强队广泛运用的半快球技术,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结构与打法的明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尹洪满,等.我国甲A女排技术负荷的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11.
[2]张明立,编著.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
[3]黄辅周,等编著.排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9.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巴西、古巴等国家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结构为背景,定量对比分析了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系统的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战术运用效果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水平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结构;战术打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G84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95-02
排球比赛中,各队接发球进攻系统中强攻、快攻、平快掩护攻和立体攻等不同战术打法类型运用次数的比例,及某种战术打法类型中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次数的比例,就构成了该队接发进攻系统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
本文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世界高水平女排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赛技术统计法,定量描述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结构特征;揭示中国女排与世界其他高水平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存在的结构差异;分析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从进攻结构上提高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世界高水平女排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技术统计法 对获得第28届奥运会前4名的中国、俄罗斯、巴西、古巴等4国女排,在2004年奥运会相互间3场比赛的录像进行技术统计。其中统计中国队对俄罗斯、巴西、古巴各1场比赛,统计俄罗斯、巴西、古巴对中国队的各1场比赛。共统计4队6场次比赛。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大量技术数据,运用586计算机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类型的结构特征 以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对俄罗斯、巴西、古巴女排三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为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定量分析的内容;以俄罗斯、巴西、古巴女排对中国女排三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为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定量分析的内容。对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定量描述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类型的结构特征(表1)。
从表1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三场比赛的接发球进攻中,强攻与立体攻场平均运用次数占扣球总数的百分比均低于世界强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快攻与平快掩护攻场平均运用次数占扣球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世界强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国队对世界强队的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和平快掩护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世界强队对中国队的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和立体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快速(快攻)、多变(平快掩护攻)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形式的主要特征。
2.2 中国女排接发进攻战术打法的结构特征 一种进攻战术类型包含有多种进攻战术打法。对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同一种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不同进攻战术打法统计对比见表2、表3、表4。
从表2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主要集中在四号位,占场平均强攻扣球总次数的86.36%,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号前排攻运用次数与世界强队无显著差异,但二号前排攻与后排一号区强攻运用次数之和(9.09%),与世界强队(44.2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对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强攻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球网的两端,其中在四号位占46.15%,二号位前排强攻与一号区后排强攻数量之和占44.28%(23.77%+20.51%),球网中部后排六号区强攻也占一定的比例(10.26%)。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分布的区域不够均衡。将强攻过多地集中在四号位,既不利于分散主攻队员的压力,也降低了对手对中国队强攻的拦防难度。
从表3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战术打法集中体现在单脚飞技术的运用(包括单脚背快和单脚背平快),占场平均快攻扣球总次数的79.31%。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与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快攻战术打法集中体现在近体快技术的运用,占场平均快攻扣球总次数的47.06%。与中国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没有三号位半快球的运用。
从表4可见,中国队对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平快掩护的四号位拉开战术和各种交叉战术,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0.95%。立体攻运用次数较少,与世界强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世界强队对中国队比赛接发球进攻中,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前排各种交叉战术和前排平快掩护的后排立体攻战术的运用,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4.62%。拉开、梯次运用次数较少,与中国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3 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扣死率与世界强队的比较接发球进攻组织的基本原则,既要使进攻战术类型和进攻战术打法适合本队运动员体能、技术特点,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发球进攻战术的进攻效果。对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相互间三场比赛接发球进攻不同战术类型运用的扣死率统计比较(表5)。
从表5可见,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中,快攻扣死率占场平均平快攻扣球总次数的67.24%,高于世界强队,且呈显著性差异。
平快掩护攻扣死率略高于世界强队,无显著性差异。
强攻与立体攻的扣死率略低于世界强队,无显著性差异。
总扣死率高于世界强队5.44%,但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效果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快攻的进攻。其中单脚飞占快攻总数的79.31%,单脚飞扣死率占单脚飞扣球总数的69.58%,是比赛中各队扣死率最高的进攻战术。
3 结论与建议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战术类型运用的数量结构来看,快攻和平快掩护攻运用的数量占优势地位;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和立体攻运用数量占优势地位。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不同战术类型的战术打法运用数量的结构来看,强攻主要集中在四号位,占场平均强攻扣球总次数的86.36%;快攻主要集中单脚飞技术的运用,单脚飞扣球占快攻总数的79.31%;前排平快掩护攻主要集中在乎快掩护的四号位拉开战术和各种交叉战术,合计占场平均平快掩护攻扣球总次数的80.95%。
从中国队接发球进攻战术扣死率来看,快攻扣死率达67.24%,接发球进攻战术运用效果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快攻的进攻。其中单脚飞占快攻总数的79.31%,单脚飞扣死率占单脚飞扣球总数的69.58%,是比赛中各队扣死率最高的扣球进攻战术。
与世界强队相比,快速(快攻)、多变(前排平快掩护攻)、快拉和单脚飞技战术运用数量多、扣死率高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打法与类型的主要特征。
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接发球进攻中强攻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将强攻过多地集中在四号位、立体攻运用数量少、没有掌握世界各强队广泛运用的半快球技术,是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战术结构与打法的明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尹洪满,等.我国甲A女排技术负荷的定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8,11.
[2]张明立,编著.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
[3]黄辅周,等编著.排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