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一期曾以特稿的形式刊登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基础教育的部分论述,文章一经刊出,引起了读者的热议。固始县教体局一位读者来信说:“感谢你们的眼光,钦佩总理的勤奋!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遇上这样的好总理,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福分。”为深入学习研讨温家宝总理的教育思想,本刊特开辟专栏,从广大读者的来稿中择优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对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平民情结,发展和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时期平民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时期重视和发展平民教育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所谓平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泛指普通的人(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换言之就是指不享有特权的普通百姓。那么平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大众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因而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受到教育。2007年9月9日,他在会见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时,又提出了“穷人教育学”的概念。他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发展平民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他说,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力资源数量上的角度考查,可利用资源占有极大优势,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要有数量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标准,即要考查通常说的国民素质所表现的水平。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劣势指标是优势指标的2倍,而劣势指标主要部分又集中在教育结构部分,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文盲率、青年失业率、教育体系、生活质量等。而这些,正是重视和发展平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平民教育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二、平民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
温家宝总理的平民教育思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看,这种平民思想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并躬行实践,大力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这些弟子大多出身贫寒。如有名的弟子之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另一名弟子子路也家境困顿,《说苑》言其“常食藜藿之实”。此外,孔子弟子中还有鲁之“鄙家”子弟子张和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宪等,都是平民家庭出身。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也不断地为平民教育鼓与呼,并身体力行之。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时率先提出“提倡平民普及教育”的办刊宗旨。1919年,全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教育界出现了宣传平民教育的高潮。该年2月,李大钊发表文章,主张在劳工中普遍建立补习教育机关,给工人以教育。3月,留美教育学博士蒋梦麟先生发表文章,称今后中国应步趋世界潮流,加强平民教育。同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次年会通过了《注意贫民教育案》,送交教育部并通知各地教育会。在这种思潮之下,中国的平民教育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一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由邓中夏等共产党人举办的平民教育活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工农革命为特点,很快成为宣传、组织和发动劳工起来革命的方式。实际上,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等,早期都曾主持或参与过面向农民、工人、军人的讲习所、夜校、军事院校等宣传、教育活动。另一发展路径,是由晏阳初、陶行知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发起的运动,以教育权的公平享受为目标,以教育内容平民化为标志。二者都在教育群众、开发民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前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后者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范围惠及20余省区,受众达50余万人,培养出大量国家栋梁、兴业巨子和学术大师。领导并推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晏阳初等人通过实践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晏阳初还将平民教育推行世界,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由于他对平民教育运动所作的杰出贡献,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的名字与爱因斯坦、杜威、莱特、福特等世界伟人并列在一起,其影响之远大不言而喻。时至今日,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亚、非、拉一些国家仍然得到大力继承和发扬,为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温家宝总理提倡的平民教育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新时期发展平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平民教育是一种理念,如何落实到政府行动之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对每个国民的启蒙教育,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落实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致使部分地区、部分儿童上学困难,不能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中国农村初中辍学率达到3.55%,其中西部地区农村高达4.64%。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还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温家宝总理之所以要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从本质上来看,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平民,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平民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中国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受到教育”。
平民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更是公平教育。如果教育失去了公平,社会也就失去了公平。这也是温家宝总理新时期公民教育思想的内涵之一。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致辞中指出:“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家宝总理对教育公平问题格外重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并从制度上解决教育公平公正问题,为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建立了助学制度,“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收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在农村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等。不断完善的制度为落实教育公平、发展平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温家宝平民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对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平民情结,发展和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时期平民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时期重视和发展平民教育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所谓平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泛指普通的人(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换言之就是指不享有特权的普通百姓。那么平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大众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因而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受到教育。2007年9月9日,他在会见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时,又提出了“穷人教育学”的概念。他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发展平民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他说,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只有所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力资源数量上的角度考查,可利用资源占有极大优势,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要有数量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标准,即要考查通常说的国民素质所表现的水平。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劣势指标是优势指标的2倍,而劣势指标主要部分又集中在教育结构部分,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文盲率、青年失业率、教育体系、生活质量等。而这些,正是重视和发展平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平民教育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二、平民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
温家宝总理的平民教育思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看,这种平民思想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并躬行实践,大力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这些弟子大多出身贫寒。如有名的弟子之一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另一名弟子子路也家境困顿,《说苑》言其“常食藜藿之实”。此外,孔子弟子中还有鲁之“鄙家”子弟子张和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宪等,都是平民家庭出身。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也不断地为平民教育鼓与呼,并身体力行之。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时率先提出“提倡平民普及教育”的办刊宗旨。1919年,全国知识界、思想界和教育界出现了宣传平民教育的高潮。该年2月,李大钊发表文章,主张在劳工中普遍建立补习教育机关,给工人以教育。3月,留美教育学博士蒋梦麟先生发表文章,称今后中国应步趋世界潮流,加强平民教育。同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次年会通过了《注意贫民教育案》,送交教育部并通知各地教育会。在这种思潮之下,中国的平民教育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一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由邓中夏等共产党人举办的平民教育活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工农革命为特点,很快成为宣传、组织和发动劳工起来革命的方式。实际上,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等,早期都曾主持或参与过面向农民、工人、军人的讲习所、夜校、军事院校等宣传、教育活动。另一发展路径,是由晏阳初、陶行知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发起的运动,以教育权的公平享受为目标,以教育内容平民化为标志。二者都在教育群众、开发民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前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后者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范围惠及20余省区,受众达50余万人,培养出大量国家栋梁、兴业巨子和学术大师。领导并推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晏阳初等人通过实践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而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晏阳初还将平民教育推行世界,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由于他对平民教育运动所作的杰出贡献,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的名字与爱因斯坦、杜威、莱特、福特等世界伟人并列在一起,其影响之远大不言而喻。时至今日,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亚、非、拉一些国家仍然得到大力继承和发扬,为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温家宝总理提倡的平民教育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优秀传统之一。
三、新时期发展平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平民教育是一种理念,如何落实到政府行动之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对每个国民的启蒙教育,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落实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致使部分地区、部分儿童上学困难,不能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中国农村初中辍学率达到3.55%,其中西部地区农村高达4.64%。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还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温家宝总理之所以要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从本质上来看,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平民,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平民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中国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受到教育”。
平民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更是公平教育。如果教育失去了公平,社会也就失去了公平。这也是温家宝总理新时期公民教育思想的内涵之一。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致辞中指出:“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温家宝总理对教育公平问题格外重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特别指出:“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并从制度上解决教育公平公正问题,为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建立了助学制度,“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收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在农村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等。不断完善的制度为落实教育公平、发展平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温家宝平民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